伶盜龍,又譯迅猛龍、速龍,在拉丁文意為“敏捷的盜賊”,是一種蜥臀目獸腳亞目馳龍科恐龍,大約生活於8300 至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伶盜龍的模式種為蒙古伶盜龍(V. mongoliensis),也是目前唯一確定的已知種。伶盜龍由著名古生物學家奧斯本於1924年在蒙古發現,這是第一種亞洲馳龍類。其他馳龍類皆在北美洲發現。基本資訊 化石時期:晚白堊紀 保護現狀:滅絕(化石)簡介 伶盜龍的體型接近火雞的大小,小於其他的馳龍科恐龍,例如恐爪龍與阿基里斯龍,但它們之間仍有許多相同的生理特徵。伶盜龍是種二足、肉食性的有羽毛恐龍,具有長而堅挺的尾巴,低矮的頭顱骨,以及朝上微翹的口鼻部。伶盜龍尖牙利爪,能高速奔跑,加上它家喻戶曉的知名武器——長約九釐米的第2趾是它捕殺獵物的主要武器。其捕獵手段為:一隻腳著地,另一隻腳舉起第2趾,先用前肢上的利爪勾住獵物,一躍而起,用鐮刀足扎進獵物的腹部,然後用力撕咬獵物的脖子等致命部位,開膛破肚,一下置於死地。形態特徵 伶盜龍是一種小型馳龍類,成年體長約2.07米,臀部高約50釐米,體重推測約15千克。與其他馳龍類相比,伶盜龍具有相當長的頭顱骨,長達25 公分;口鼻部向上翹起,使得上側有凹面,下側有凸面。它們的顎部有26-28顆間隔較大,且後緣帶有鋸齒的牙齒,這特徵證明它們可能是捕食行動迅速獵物的活躍捕食者。它們的大腦較大,腦重/體重比在恐龍中屬於最大的之列,顯示它們是一種非常聰明的恐龍。
伶盜龍,又譯迅猛龍、速龍,在拉丁文意為“敏捷的盜賊”,是一種蜥臀目獸腳亞目馳龍科恐龍,大約生活於8300 至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伶盜龍的模式種為蒙古伶盜龍(V. mongoliensis),也是目前唯一確定的已知種。伶盜龍由著名古生物學家奧斯本於1924年在蒙古發現,這是第一種亞洲馳龍類。其他馳龍類皆在北美洲發現。基本資訊 化石時期:晚白堊紀 保護現狀:滅絕(化石)簡介 伶盜龍的體型接近火雞的大小,小於其他的馳龍科恐龍,例如恐爪龍與阿基里斯龍,但它們之間仍有許多相同的生理特徵。伶盜龍是種二足、肉食性的有羽毛恐龍,具有長而堅挺的尾巴,低矮的頭顱骨,以及朝上微翹的口鼻部。伶盜龍尖牙利爪,能高速奔跑,加上它家喻戶曉的知名武器——長約九釐米的第2趾是它捕殺獵物的主要武器。其捕獵手段為:一隻腳著地,另一隻腳舉起第2趾,先用前肢上的利爪勾住獵物,一躍而起,用鐮刀足扎進獵物的腹部,然後用力撕咬獵物的脖子等致命部位,開膛破肚,一下置於死地。形態特徵 伶盜龍是一種小型馳龍類,成年體長約2.07米,臀部高約50釐米,體重推測約15千克。與其他馳龍類相比,伶盜龍具有相當長的頭顱骨,長達25 公分;口鼻部向上翹起,使得上側有凹面,下側有凸面。它們的顎部有26-28顆間隔較大,且後緣帶有鋸齒的牙齒,這特徵證明它們可能是捕食行動迅速獵物的活躍捕食者。它們的大腦較大,腦重/體重比在恐龍中屬於最大的之列,顯示它們是一種非常聰明的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