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雖然是一個虛構人物,但他擔任驃騎大將軍這一情節卻實實在在地反映了唐朝的一個奇特現象——宦官掌軍。
唐朝初期,唐太宗等皇帝較為注意宦官專權的問題,特別規定“內侍省不立三品官......不任以事,惟門閣守衛,廷內掃除,稟食而已。”(《新唐書.宦官序》)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宦官,基本相當於高階服務員,並沒有什麼特殊權力。
然而,唐玄宗在位時期,仗著皇帝的寵信,宦官的權利開始跨出內侍省的範圍。個別極為受寵的宦官,例如楊思勖、高力士,都曾因恩寵被封為大將軍,位居從一品高位。不過,這一時期被封為大將軍的宦官畢竟少之又少,而且這種頭銜仍然帶有“榮譽稱號”的性質,並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
宦官掌軍既然是一個亂象,自然需要一個更亂的時代作為誘因,這個誘因就是——“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肅宗李亨在宦官李輔國等一干親信的擁立下,於甘肅靈武即位,急不可耐地將他的老爸趕下了臺。坐上皇帝寶座之後,唐肅宗論功行賞,封李輔國為天下兵馬元帥府行軍司馬,相當於現在總參謀長的地位,這也就正式開啟了唐代宦官掌軍的序幕。
在李輔國之後,程元振、魚朝恩等大宦官都曾擔任過元帥府行軍司馬的職位。而到了唐德宗時期,更是將中央禁軍大權都交到了宦官手中,形成了“京師兵柄,掌於內官”的奇特局面。
唐朝後期之所以利用宦官掌軍,其中原因相當複雜,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朝廷內部的矛盾愈加激烈,皇帝的權威不斷下降,對將領和朝臣的約束能力也越來越弱,必然需要依靠新的力量來實現平衡,而作為皇帝親信的宦官則成為了擔任這一角色的必然人選。
在皇帝看來,宦官是自己身邊最得力、最聽話、最恭順的奴才——能給軍權、也能拿回來!事實上,在一開始,皇帝是能做到這一點的,《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的起落,也皆因於此。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權力地位的穩固,這些表面上從順的宦官就漸漸開始露出了獠牙。他們利用軍權,不僅打擊異己,獨掌大權,甚至將矛頭對準了原本高高在上的皇帝,到了能夠隨意廢立皇帝的地步,這也成為了唐末政局混亂,並最終走向滅亡的重要誘因。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雖然是一個虛構人物,但他擔任驃騎大將軍這一情節卻實實在在地反映了唐朝的一個奇特現象——宦官掌軍。
唐朝初期,唐太宗等皇帝較為注意宦官專權的問題,特別規定“內侍省不立三品官......不任以事,惟門閣守衛,廷內掃除,稟食而已。”(《新唐書.宦官序》)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宦官,基本相當於高階服務員,並沒有什麼特殊權力。
然而,唐玄宗在位時期,仗著皇帝的寵信,宦官的權利開始跨出內侍省的範圍。個別極為受寵的宦官,例如楊思勖、高力士,都曾因恩寵被封為大將軍,位居從一品高位。不過,這一時期被封為大將軍的宦官畢竟少之又少,而且這種頭銜仍然帶有“榮譽稱號”的性質,並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
宦官掌軍既然是一個亂象,自然需要一個更亂的時代作為誘因,這個誘因就是——“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唐肅宗李亨在宦官李輔國等一干親信的擁立下,於甘肅靈武即位,急不可耐地將他的老爸趕下了臺。坐上皇帝寶座之後,唐肅宗論功行賞,封李輔國為天下兵馬元帥府行軍司馬,相當於現在總參謀長的地位,這也就正式開啟了唐代宦官掌軍的序幕。
在李輔國之後,程元振、魚朝恩等大宦官都曾擔任過元帥府行軍司馬的職位。而到了唐德宗時期,更是將中央禁軍大權都交到了宦官手中,形成了“京師兵柄,掌於內官”的奇特局面。
唐朝後期之所以利用宦官掌軍,其中原因相當複雜,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朝廷內部的矛盾愈加激烈,皇帝的權威不斷下降,對將領和朝臣的約束能力也越來越弱,必然需要依靠新的力量來實現平衡,而作為皇帝親信的宦官則成為了擔任這一角色的必然人選。
在皇帝看來,宦官是自己身邊最得力、最聽話、最恭順的奴才——能給軍權、也能拿回來!事實上,在一開始,皇帝是能做到這一點的,《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的起落,也皆因於此。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權力地位的穩固,這些表面上從順的宦官就漸漸開始露出了獠牙。他們利用軍權,不僅打擊異己,獨掌大權,甚至將矛頭對準了原本高高在上的皇帝,到了能夠隨意廢立皇帝的地步,這也成為了唐末政局混亂,並最終走向滅亡的重要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