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筆
-
2 # 十月談歷史
您說李承乾是板上釘釘的皇帝,別說,要是他的心能更硬,那還真有這個可能。
隴佑李家,一直以來都跟草原上面的狼群差不多,家族族長就相當於是老狼王,其他的嫡子彷彿都是一些小狼。
李淵就是將次子李世民,用來打磨太子李建成,可是當他發現太子李建成,鬥不過次子李世民,就讓三子李元吉,也摻和進來,共同對付次子李世民。
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在他偏袒到,已經將長安城的禁軍,都交給太子李建成,還是沒有鬥得過次子李世民。
從而導致,大家眾所周知的玄武門事件。
在李淵下臺之後,李世民也是繼承了老李家的優秀傳統。
並且利用在了自己兩個嫡子身上,至於李世民其他的兒子,確是沒有資格,也沒有這個膽量,加入這場爭奪狼王之位的道路上。
可是讓他們都沒有想到的,卻是太子李承乾,並沒有承受得住這個壓力,他在親兄弟李泰跟自己父皇二人步步緊逼之下,終於還是沒有堅持下去。
於是,在岳父侯君集的誘導下,想要學自己父皇,再來一次玄武門之變。
可惜!他有面對的卻是,依靠造反起家的李世民。
-
3 # 汗青正浩
李承乾之所以要謀反,原因有三:一是他患有腳疾,這種先天不足有損天子威嚴,以至於他擔心自己的儲君之位不穩;二是李世民殺掉了他心愛之人,父子二人早就結仇;三是弟弟李泰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威脅,不亞於當年李世民之於李建成。
太子是儲君,未來是要接替皇位的。
可是李承乾卻是一個腿腳有殘疾的人,這樣的人當皇帝,肯定會讓許多人不爽。
天子這麼神聖的位置,怎麼能讓一個殘疾人來坐呢?不過說實在的,這並沒有真正影響他的太子地位,而且李世民也明確地表態過,太子是嫡長子,不能因為他有腳疾就將他廢掉。
可即便父親這樣說,李承乾心裡還是會很虛,除非真地當上皇帝,否則有腳疾就會一直是他的一項弱點,政敵們也會拿它來做文章。所以對於李承乾來說,當務之急就是趕緊把皇位搞到手,逼宮謀反也就不難理解了。
此外,對於父親,李承乾原本就存有很深的怨恨,原因就是他心愛的人,被父親下令處死了。此人名叫“稱心”,是個男子。雖說唐朝比較開放,可是太子寵愛男子,還是會讓皇室臉面丟盡的,所以知道此事後,李世民就立刻把稱心給殺了。然而這個人卻是李承乾最心愛之人,他的被殺,自然會讓李承乾對父親產生強烈的怨恨。
但真要說起來,導致李承乾最終逼宮謀反的直接原因,還是與弟弟李泰有關。此人與他一母所生,同樣是嫡子,而且四肢健全,不像他有腳疾。更有甚者,李泰素有野心,在朝中也有同黨。這就給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帶來了極大的威脅,甚至不亞於當年李世民之於李建成。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不重蹈當年李建成的覆轍,他當然就只能先下手為強了。只不過很可惜,他不是李世民,無論殺手足還是逼宮,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
參考資料:
《舊唐書李承乾傳》
-
4 # 唐代丹藥
李承乾,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嫡長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稱帝的三個多月後冊立李承乾為太子,雖然身體殘疾卻坐擁十七年的東宮。
按照常理,經過十七年的歷練,李承乾基本上可以說羽翼豐滿,不出意外自然會水到渠成的成為皇帝。
可是,就在貞觀十七年(643年)時卻爆發了謀反案,先是齊王李祐在齊州聚兵造反,而後發掘出了太子李祐的暗中招攬門客刺客刺殺吳王李泰,引出了太子李祐的謀反案。
李承乾究竟為何要在此時謀反,進而被廢?
說起來,李承乾之所以謀反原因頗為複雜。
外戚不支援
早在長孫皇后病死之後,李世民想要再立皇后,詢問魏徵的意見,立曹王李明母親、隋朝宗室女楊氏,原李元吉王妃為後。
明母楊氏,巢剌王之妃也,有寵於上,文德皇后之崩也,欲立為皇后。魏徵諫曰:“陛下方比德唐、虞,奈何以辰嬴自累!”乃止。尋以明繼元吉後。此事司馬光在記錄時並沒有明確時間,但是文德皇后長孫氏的病死的時間卻是相當清楚,發生在貞觀十年即公元636年六月,此時李承乾已是17歲。
眾所周知,李世民是極為寵愛長孫皇后的,不僅在二人夫妻情分上,而且有些國事李世民也會主動與長孫皇后商量。雖然長孫皇后基於過往朝代外戚後宮干政的教訓,極力避免參與其中,依然在李世民那裡極有話語權。
李承乾曾經數次對長孫皇后有過請求,如增加東宮的器物。這件事情被長孫皇后斷然拒絕,其理由是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揚,何憂少於器物也!很明顯,李承乾給長孫皇后留下了一個奢靡的印象,如果從長孫皇后的語氣推斷的話,類似的事情應該多次出現。
比上述小事更嚴重的就是長孫皇后病重時發生,貞觀八年(634年)鑑於長孫皇后久病不愈,李承乾開口請求皇后釋放天下囚徒以求上天感懷而降下福祉,話音剛落卻遭到長孫皇后斷然拒絕。
李承乾並沒有就此打住,他也沒有求助自己的親舅,李世民極為看重的長孫無忌,反而將此事告訴了房玄齡。透過房玄齡,李世民這才知曉了李承乾的孝心。李世民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唏噓不已,轉而李世民親自向長孫皇后再次提出李承乾的建議,卻依然遭到了拒絕。
此事就此不了了之。
整件事情的發起者,李承乾的目的很是明確,藉機同時討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歡心,雖然沒有完全成功,至少獲得了李世民和朝臣的好感。
讓人疑惑的是,這件事沒有記錄長孫無忌在這件事的態度。細細想一想的話,李承乾之所以越過李世民極為倚重的長孫無忌,定然是李承乾與他關係並不融洽,甚至有可能也和長孫皇后一樣,有些不喜歡這位有殘疾的太子。
李世民搖擺的態度
在貞觀十七年李承乾謀反案大體終結後,李世民和大臣說過這樣一段話。
太宗因謂侍臣曰:"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窺嗣者,兩棄之。傳之子孫,以為永制。"李世民這番話主要是想杜絕日後再有同類的事情發生,直接取消繼承的資格。其實就是直指太子與魏王李泰。他們兩兄弟為了爭寵爭皇位大打出手,甚至一再威脅到了李世民本人。
李世民在冊立李治為太子之後,曾作出了一個奇怪的決定。
貞觀十七年。敕選良家女以實東宮;癸巳,太子(李治)遣左庶子于志寧辭之。上曰:“吾不欲使子孫生於微賤耳。今既致辭,當從其意。”
而在這之前,李世民的一些決定嚴重危及到了李承乾。
事情還要從貞觀十年說起。長孫皇后病逝之後,李世民寵幸寵愛多個妃嬪,一度想將其中一位冊立為後。
明(曹王李明)母楊氏,巢剌王之妃也,有寵於上,文德皇后之崩也,欲立為皇后。魏徵諫曰:“陛下方比德唐、虞,奈何以辰嬴自累!”乃止。尋以明繼元吉後。可想而知,一位有皇子的皇后與已故皇后所生的太子在日後必定會相互廝殺爭奪皇位。李世民作為一國之君已經十年,不可能不明白,但是他依然生出了另立皇后的想法,可以想見李承乾在他心目中的地位。魏徵舉例擾亂戰國時晉國的秦國公主辰贏事情,這才暫時打消了李世民的想法。
之後,相繼魏王李泰,吳王李恪也相繼加入其中,還有遠在齊州的齊王李祐也是蠢蠢欲動。
李泰招攬文人修書與太子爭寵,又大興文事討取李世民歡心。李承乾被免去太子之位後,李泰投入李世民懷中,涕淚俱下表明心跡。甘願在日後將兒子殺掉而後將皇位傳給晉王李治。李世民很是感動答應下來,在遭到長孫無忌等人一再反對之後,這才作罷。
至於吳王李恪出身高貴,母親是隋煬帝之女。又因行事風格類似李世民,李世民也是難以割捨。貞觀十一年,李恪被劉範彈劾,理由是好畋獵,李恪被免去安州都督一職。要知道,舉報人劉範與晉王李治的王妃即日後的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同為士族蒲州柳氏。
可以想見,當時的李承乾不僅需要頂住李世民的反感,還要與各位兄弟進行競爭,又要面對自己身有殘疾,不為重臣看重的局面,儘管各自兄弟彼此之間另有角逐。
李承乾的經歷
李承乾早在貞觀十年之後,李承乾也並不是如同史書上記載的那樣好畋獵,尤喜裝扮突厥。陪伴李承乾讀書的孔穎達、顏師古、令狐德棻(音芬)等人相繼受命李承乾,編撰書籍和註釋史書。
貞觀十一年(637年),承乾令撰《孝經義疏》,(孔)穎達因文見意,更廣規諷之道,學者稱之。十一年,(令狐德棻)修《新禮》成,進爵為子。又以撰《氏族志》成,賜帛二百匹。十五年,轉太子右庶子。承乾敗,隨例除名。十一年,《禮》成,進爵為子。時承乾在東宮,命(顏)師古注班固《漢書》,解釋詳明,深為學者所重。承乾表上之,太宗令編之祕閣,賜師古物二百段、良馬一匹。之後,孔穎達等人因修書的功績相繼得到了提升,但多以年齡過大或病亡或免官或轉入李世民身邊做事。李承乾身邊的飽學和忠正之士相繼離開,李承乾也失去了眾人的支援。
填補進來的多是一干不得意的武將或者是吃喝玩樂為主,亡命天涯的遊俠。如侯君集和紇幹承基等人。還有一些蠢蠢欲動暗懷鬼胎的皇室子弟。如齊王李祐,漢王李元昌等。
所以,李承乾做了多番努力,卻並未得到應有的回報和肯定,又因足疾轉而自暴自棄更令朝臣和李世民生厭,處於太子之位成為了眾矢之的,李承乾身為太子反而成了桎梏他的屏障。
最終,因齊王李祐的謀反,牽扯出李承乾與下屬策劃在東宮中直接舉兵的機密被急於保命的紇幹承基抖露出來,失去了太子之位。
-
5 # 笑語千年
唐太宗的嫡長子李承乾在李世民即位後兩個月便確立為繼承人,其時年僅8 歲。
貞觀十年後,長安城中有關太子李承乾的負面資訊日益增多,都是一些“騎射畋遊 ,酣歌戲玩”、“私幸太常樂童,與之同臥起”等等。一般認為,李承乾的這些變化,與李世民對另一皇子、魏王李泰的偏愛有關。從貞觀十年起,李世民為李泰建造了一座文學館,讓李泰自己召學士一起研究,甚至因為李泰體胖,李世民還特許其“乘小輿至於朝所” 。魏王府每個月得到的財物甚至超過了太子李承乾。
李世民的想法東漢王朝瓦解後,中國進入了漫長的分裂動亂時期。在唐朝統一全國前的400多年裡,分裂、割據是社會的主流。四百年中,各個大大小小的政權更迭紛繁 ,它們如流星一般,在歷史的天空短暫的劃過。
唐朝統一全國後,人民對這個新生政權能走多遠並沒有十足的信心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 ,唐朝統治者對“國祚長短”異常關注,多次組織大臣們進行討論。大家都把周朝和漢朝當成國運長久的楷模,把秦 、隋當成反面的典型,時刻警示著唐朝統治者不要步其後塵。唐太宗“以史為鑑”的重要原因就是“每自懼危亡,不敢懈怠”。
唐太宗是個有遠大抱負的皇帝,希望自己的大唐江山能代代相傳。唐太宗常說:“當思善始令終,永固鴻業,子子孫孫,遞相輔翼。,令數百年後讀中國史,鴻勳茂業粲然可觀,豈惟稱隆周、炎漢及建武、永平故事而已哉!”
李世民對太子的期望太子李承乾身上擔負著李世民實現“國祚長久”的願望,所以李世民對太子的成長十分重視 ,先後挑選了 李綱、杜正倫、房玄齡、魏徵等賢臣對太子進行教導。李世民曾對房玄齡說:“古來帝子,生於宮闥,及其成人,無不驕逸,是以傾覆相踵,少能自濟”,因此要求房玄齡對李承乾嚴格教育。李世民不想大唐基業傾覆在兒子手上,不想唐王朝步短命的秦 、隋後塵。在年輕的太子成長過程中,李世民對李承乾身上出現的一些小問題比較缺乏耐心,有時處置得過分嚴厲,使李承乾時刻感受到極大的心理壓力和挫敗感。《舊唐書》記載 :“(李承乾)及長,好聲色,慢遊無度,然懼太宗知之,不敢見其跡。每臨朝視事, 必言忠孝之道, 退朝後,便與群小褻狎”。高壓下的李承乾害怕受到父親的懲罰,只能對李世民採取極力掩飾、陽奉陰違的策略 。久而久之, 李承乾身上的不良習慣因為他的陽奉陰違,變得越來越難克服和改正,成為一個惡性迴圈 。
面對年輕的太子,東宮師父們在為人師的責任感和師道尊嚴的驅使下,終於將善意的提醒,變成了激怒了太子的火藥。張玄素甚至引起了李承乾的殺心。李承乾8 歲被立為太子,這些東宮師傅們從沒給他留過情面 ,備受打擊的李承乾只能在身邊的家臣奴僕身上尋找情感 寄託。李承乾曾經說過:“一朝有天下 ,當帥數萬騎獵於金城西 ,然後解發為突厥, 委身思摩 ,若當一設,不居人後矣。”李承乾這種在父親和大臣面前標榜自己而信口開河的現象,說明他已是心理學中所說的“病態說謊者” 。
師父們的訓斥,讓他內心深處產生對自己的不滿意和不自信, 但又極力想在別人面前展現一副令人滿意的形象。李承乾甚至想象自己是突厥的可汗 ,與漢王李元昌“被氈甲,操竹,布陳大呼交戰 ,擊刺流血,以為娛樂。”這幾近病態的癲狂表現 , 是李承乾幻想生活在一種狂放不羈的環境裡,讓自己內心得到釋放, 舒緩現實中心理壓力的具體表現 。
讓我們把眼光放得再遠一點。秦始皇、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康熙帝,都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明君。但是,他們都無法逃脫太子難題這一魔咒。秦始皇發配了太子扶蘇,漢武帝逼死了太子劉據,隋文帝囚禁了太子楊勇, 唐太宗廢黜了太子承乾,康熙帝的太子胤礽也是兩立兩廢。儘管原因各異,但是皇權繼承問題為什麼連這些明君都處理不好?
李承乾悲劇的反思人性中因猜忌而產生的恐懼,破壞力是最大的。化解猜忌最有效的方式,便是溝通。李承乾從被確立為太子之後,他的人生應該是在比較壓抑的氛圍中度過的。這其中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唐太宗過高的期望值給他的壓力。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想知道這個太子的內心在想什麼, 也沒有人關注到年輕的、成長中的太子心裡壓力到底有多大。這些壓力四百年分裂之後,初唐那個時代統治者身上的憂患意識在李承乾身上的集中呈現 。
不同的人對壓力的承受力不同, 有的人能變壓力為動力,有的人則在重壓下精神崩潰。身經百戰的李世民也許能變壓力變成動力, 但他的兒子李承乾沒有這麼強的能力。這個可憐的太子,在各種壓力下, 心理日益扭曲直至最後崩潰,做出所謂的造反的選擇,也是符合邏輯的。
-
6 # 漩渦鳴人yy
唐太宗李世民對於自己的這個孩子是十分疼愛,畢竟是自己的皇后長孫皇后生的孩子,迪長子繼承製,李承乾確實是太子,而且唐太宗李世民把他繼承皇位這個事情已經寫定了法律裡面了。
就在這種情況之下,他選擇謀反,這看似無法理解,但你要知道這其中所發生的事情,你就會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
其實很多人都會忽略過程,只重結果這個地放在某些事情上是好的,但放在這種事情上面確實讓人感覺無奈,為什麼這麼看歷史的話根本就看不懂!
在長孫皇后去世以後,其實李承乾已經失去了最大的一座靠山!所謂翟長子繼承製看的就是你母親的身份,你母親如果是這家主人的正妻,那你就是嫡子,如果不是那你這個身份就值得懷疑!
你比如說商紂王,她有兩個哥哥是同父同母的,但是他的母親在生這兩哥哥的時候不是正妻!為他的這兩個哥哥並不是算成嫡子,商紂王出生的時候,他的母親剛好被冊封為正妻!所以商紂王具有繼承皇位的資格看似荒唐,但是事實上規矩就是如此!
本來李承乾是一個很聽話的孩子,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杭後說什麼他就去做什麼,並且本人十分的乖巧,這也就是為什麼李世民一開始十分喜歡他的原因,畢竟這孩子聽話呀!交給他的東西,她一直盡心盡力的在辦事情,而且為人善良純潔,這一點李世民心裡十分開心,畢竟以後不用再走自己的那條老路了!
但是長孫皇后去世以後,父親畢竟是父親,孩子的很多東西必須得靠母親過來提不?長孫皇后去世讓李承乾內心有了一個陰影,而在這之後,唐太宗李世民對於李承乾的態度也確實出現了一些變化!
在這個時候有人奉獻給他一個男伴,沒錯,就是一個男人同伴,但是這個男人同伴的其實用現代的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偽娘!歷史上面記載這個人十分的嫵媚,和李承乾的關係特別的好,李承乾堂而皇之的和他生活在一起,其實二者之間在鬧什麼,大家心裡也都懂,但是這一點卻深深的刺激到了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十分顧及顏面的一個人!這也就是為什麼他最後在殺了自己哥哥的同時卻沒有動自己的父親!同時它也會這麼容忍魏徵,他是一個想讓自己的臉皮一直襬在歷史書上的人,不希望自己被人指指點點,自己的孩子和男人搞那一套,他確實容忍不了,所以他立刻下令處死了這個人!
這件事情是真正的分水嶺,從這件事情結束以後,李成前就開始十分暴力!他做事情再也不顧及其他人的臉色,甚至於他父親勸解他他都不聽!
李世民的這個做法確實有待商榷,無論這個男人同伴究竟是幹什麼,或者他想達成什麼目的,也不能用這種暴力的手段強行讓自己的孩子跟自己達成妥協,而做這件事情之後的後果就是父親和兒子之間的離心離德!
在這之後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會在李承乾的心裡產生一道陰影!而他的那種不安無處傾訴,最後會把他心中的那份疑惑焦慮給放到最大!最終李承乾因為繼承權的問題,最後發起叛亂,這也不是不能理解的事情,為什麼對於李承乾來講,他唯一能夠值得驕傲的be,唯一一個值得擁有的不就是這個位置嗎?
你要說在這其中誰的責任比較大,那就是李世民了!他是開國之君,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但他並不能夠強行的要求所有的人跟他能力一樣,尤其是自己的孩子!他的孩子是生長在溫室中的花朵,沒有經過社會的歷練,如果早期能夠給他些歷練讓他接受一些挫折,這個倒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是他並沒有這麼做!最終釀成了這最後的悲劇!
-
7 # 不知道叫啥子3
事實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搖搖欲墜,所以最終才不得不兵行險招,試圖學他爹地當年的所作所為…
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板上釘釘,那只是貞觀前半段時期…大致是從其武德九年被冊立為太子(李二登基,當時李承乾才八歲),到貞觀十年前後,長孫皇后逝世後就開始有了明顯的父子裂痕…
裂痕的出現主要的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長孫皇后逝世後李承乾(或者還要加上李泰)失去了母親的教育和管束,開始變得叛逆,畢竟李二自己是個好皇帝,但子女教育方面嘛…
二是李承乾本身出現的問題,史書上只有個簡單的足疾記錄,但毫無疑問實際情況是非常嚴重的,有傳言說是他騎馬摔斷了腿,也有說是小兒麻痺症的…總之腿部的殘疾,不僅僅是對李承乾本人產生了重大影響,甚至影響了整個朝堂…歷史上有幾個殘疾人繼承皇位的?
第三是貞觀後期,李二也開始走上了他老爹的老路…開始在繼承人問題上模糊處理…
在保持李承乾太子名分的同時,不斷坐視李泰的勢力擴張,甚至有意培植李泰…具體的考量不得而知,但無非是兩個方面:李承乾做了長時間的太子,甚至一度參與政務,李二有意壓制一下他;不然就是在考慮,或者說準備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易儲…
這站在李二的角度來說是基操,但在李承乾眼裡,這就要了命了!即使李二本身並沒有覺得他不可救藥,也沒有真正想過一定要易儲,但李承乾不敢這麼想啊…
你有意扶持歐豆豆,擺明了就是要廢太子呀!那些東宮的“老師”們罵我那麼難聽,肯定就是那個歐豆豆指使的呀!朝堂上彈劾我的人也是歐豆豆的人啊!歐多桑你就這麼看著,擺明了就是跟他們一夥的呀!那我被廢不是遲早的麼?那我不是死定了麼?那就只能想辦法了…
這種矛盾和誤解在長孫皇后死後的那幾年越積越深…加上李泰確實在當中起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催化作用,在巨大的壓力下,李承乾的精神壓力可想而知,再加上李二當年做的好榜樣,那在舅舅都開始疏遠他的情況下,神經崩斷,選擇鋌而走險就是正常的了…
所以啊,皇帝在儲位問題上,是不能猶豫的,不管是廢立,都要果斷!留個備份,或者搖擺不定,看起來穩妥,實際上反而壞事…
-
8 # 腦洞趣味歷史
武德九年,唐太宗李世民通過發動玄武門之變,登上了皇帝寶座。
17年後,起兵奪權的事情,在他最寵愛的兩個兒子,皇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身上,再一次上演了。
只是這一次,令人不解的是,為何李承乾已經貴為皇太子,未來註定是大唐的皇帝,他幹嘛還要冒險謀反呢?
這一切,還要從長孫皇后的早逝談起。
一、母親去世,帶來的情感缺失李世民和長孫皇后之間,一共有三個孩子,分別是:皇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和唐高宗李治。
李承乾這個名字的由來有兩層含義,一是他生於承乾殿,二是希望他能承接天命,做一個有作為的好皇帝。
【注:乾是《周易》第一卦,象徵著“天”。】
從小便帶著父母期望長大的李承乾,一開始並沒有辜負家人們的期望。
《全唐文卷四·立中山王承乾為皇太子詔》 尚書奏議:中山王承乾。地居嫡長,丰姿峻嶷;仁孝純深,業履昭茂,早聞睿哲,幼觀《詩》、《禮》;允茲守器,養德春宮。朕欽承景業,嗣膺寶位,憲則前王,思隆正緒,宜依眾請,以答僉望。可立承乾為皇太子。李承乾17歲的時候,遭逢了一場人生鉅變:他最喜歡的母親長孫皇后,不幸身染重疾,不久便與世長辭。
母親的死,對李承乾觸動極大,一方面是他想盡辦法都不能挽救母親的生命,另一方面則是關愛他的母親不在了。
對於一位17歲的少年而言,這突如其來的災禍,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二、父親將對自己的喜愛轉移到了兄弟李泰身上,引起了少年太子內心的憂慮李承乾和李泰都是李世民疼愛的兒子,李承乾小的時候機敏聰慧,才華洋溢,但他自小體弱多病,身體不太好。
為此,唐太宗特地囑託太子的老師孔穎達,不必強迫他學習過多的知識,要照顧好他的身體。
不過,李承乾並未因此荒廢學業,私底下,他極為注重讀書一事。
貞觀八年九月,李承乾在向唐太宗請安的時候,太宗想試試他的才能,便讓他針對治國之事談談自己的看法。
出乎唐太宗意料之外的是,李承乾完成得非常棒,以至於唐太宗和大臣談話時,毫不掩飾對兒子的誇讚:我以承乾多疾病,不令讀書,但與孔穎達評論古事。我試令作數紙,書言經國大體,立成三紙,頗有可觀,先論刑獄為重,深得經邦之要也。(《冊府元龜儲宮部·才智》)
李承乾與李世民父子關係的惡化,還是在貞觀十年,也就是長孫皇后去世那一年。
這一年,李世民做了一件大事情,他讓本應外派封地的魏王李泰,居住到了東宮旁邊的武德殿。
《貞觀政要卷六·悔過第二十四》: 貞觀中,太子承乾多不修法度,魏王泰尤以才能為太宗所重,特詔泰移居武德殿。唐太宗除了為李泰打破藩王成年後應該到封地去的規矩外,還做出了一系列溺愛的事情,其中最令人不可思議的便是允許魏王設定文學館,自己招攬學士。
《舊唐書李泰傳》: 太宗以泰好士愛文學,特令就府別置文學館,任自引召學士。再後來,李世民乾脆在待遇上,都讓李泰趕上太子李承乾了。
《諫魏王泰物料逾東宮疏》:臣遂良言:昔聖人制禮,尊嫡卑庶,謂之儲君。道亞睿極,其為崇重,用物不計,泉貨財帛,與王者共之。庶子體卑,不得為例。所以塞嫌疑之漸,除禍亂之源。而先王必本人情,然後製法,知有國家,必有嫡庶。然庶子雖愛,不得超越嫡子,正體特須尊崇。三、身體上的缺陷,導致的自卑心理李承乾身為太子,卻在一次偶然事件後,患上了足疾。
自從身體上有了殘缺,李承乾原本的自信,開始慢慢消失。
以至於他在和李泰競爭的過程中,想的不是自己未來本來就可以名正言順當皇帝,而是開始憂心起李世民是否會廢除自己,另立李泰為皇太子。
“心病”是最難醫的,此時的李承乾,猶如受驚的小鹿般,只覺得草木皆兵。
四、老師們的嚴格要求,激發了少年的逆反心理李承乾和李世民父子關係走向破裂的過程中,來自老師們的“嚴厲”勸諫,也是促使李承乾走向黑化的重要因素。
貞觀十四年,李承乾自己喜歡音樂,便在農時造了一間樂房,他的老師于志寧便勸諫他:太子宮華麗不?你看修建它的隋朝便是因為追求奢侈在過早滅亡的,你是想學習他們嗎?
《新唐書》:今東宮乃隋所營,當時號為侈麗,豈容復事磨礱彩飾於其間?至於大儒孔穎達,對於李承乾的批判,那更是直指其面。
李承乾的乳母都勸諫孔穎達:“太子成長,何宜屢致面折?”
孔穎達卻態度強硬:“蒙國厚恩,死無所恨。”諫諍逾切。
如此做的結果,自然是讓李承乾更加叛逆,對於老師們的建議,史書記載:承乾不能納。
總結正是在以上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李承乾和李世民這對親密的父子,關係一步步走向了對立。
以至於,李承乾貴為太子,未來註定會成為大唐皇帝的人,卻最終走向了起兵謀反的道路。
不得不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應當時刻注意孩子的心理變化,並在其走向極端時,進行正確的引導。
如此,方可使父母和子女間,保持良好的家庭關係。
-
9 # 楊朱學派
通常,只有沒被立為太子的皇子才會謀反,太子是不會造反。因為不謀反將來就是皇帝,謀反十之八九要身敗名裂。
但太子不會謀反,是在通常情況下。在特殊反常情況下,太子就可能會鋌而走險。
商臣是楚國太子,楚成王欲廢除太子,立公子職。商臣聽聞風聲後,又確認屬實。便謀反,夜晚帶甲兵攻擊楚成王。太子商臣殺楚成王之前,成王想吃個熊掌再死,以拖延時間,等待救援。被商臣拒絕。成王自殺而死。
楚成王之死是必然。廢立太子是大事。要麼嚴格保密,無法保密,就重兵佈防,加強戒備。保密、戒備只要做到一點,楚成王就不會死。
在法家看來,太子是國君的死敵。將要廢除的太子更是頭號死敵——必須儘快誅殺。
在韓非子“教唆”之下,漢景帝指使法家酷吏,羅織罪名,製造冤獄,把廢太子劉榮處死。
李承乾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所生,是嫡長子。李世民原本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繼承乾坤。長孫皇后在世時,李承乾太子的地位很穩固。皇后去世後,雖然有位高權重的舅舅長孫無忌。李承乾的地位也岌岌可危。
太子的不良行為在朝野被傳的沸沸揚揚:奢侈、殘忍,甚至有斷袖之癖。(究竟傳言是否屬實,不得而知)
李世民也有廢除太子之意。就連李承乾的舅舅、老師們也開始疏遠他。
李世民在此事處理上,比楚成王強。他知道廢除太子之事,已經無法保密。便加強了禁軍的戒備。李承乾在岳父侯君集的支援下,起兵謀反,偷襲李世民。李世民早有戒備,李承乾的叛軍無法攻破禁軍防禦。援軍趕到後,平定叛亂。
侯君集被殺,李承乾被廢為庶人。流放南蠻。
我再解析一下李承乾謀反的三大原因:
一、自己鐵定被廢。謀反一旦成功,還能當皇帝。謀反就是一次風險極高,回報極大的風險投資。謀反失敗,大不了一死。
如果李承乾考慮到這一層,只有5%的可能會謀反。
二、李承乾擔心自己被廢后,被李世民所殺。漢景帝殺廢太子劉榮,就是前車之鑑。
李承乾被廢,不會謀反。將來要被殺,就要重新斟酌了。
考慮到這一層,李承乾有20%的可能謀反。
三、自己被廢后,即使沒有被皇帝所殺。新太子即位,很可能會殺自己。
考慮到這一層,李承乾有30%可能謀反。
李承乾也可能有三分謀反之心,卻擔心失敗。而猶豫不決,最後在侯君集等人的鼓動下,才鋌而走險。
若李承乾謀反成功,他應該會殺掉李世民,而不會像李世民一樣,讓李淵做太上皇。因為李世民麾下能臣干將太多。而李淵麾下最得力的干將,就是李世民和李建成。讓李世民做太上皇,自己這個皇帝隨時會被反殺。
最後,說一下對廢立太子之事做的最好的皇帝——東漢王朝的建立者,漢光武帝劉秀。
劉秀廢除太子,並未殺太子。新君即位後,即使廢太子既有威望,智勇雙全。依然沒有誅殺之。廢太子得以善終。
劉秀父子是真正的以儒家思想治國。而不是像漢武帝劉徹那樣,一邊推崇孔子,一邊重用法家酷吏,羅織罪名,製造冤冤獄,將群臣和皇族屠戮殆盡。
-
10 # 浩然文史
最近這幾年清宮劇大火,從早幾年的《宮鎖心玉》,到今年夏天的《延禧攻略》和《如懿傳》,清代皇帝的老婆孩子們,可算是在全中國人民面前好好地露了露臉。雖說是經過了藝(hú)術(biān)加(luàn)工(zào),但好歹也讓大家對這些歷史人物有了一個起碼的認識,也讓九子奪嫡之類的皇家舊事,成了現在很多人都知道的飯後閒談。
實際上,中國古代皇室的親子教育和權力傳承,很多時候都非常的複雜甚至血腥,清代這些只是由於影視劇的傳播而更加出名而已。比如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他的經歷或說遭遇,就能給我們很多啟示。
一、從皇家的乖寶寶到癲狂的瘋子李承乾生於唐武德二年(619年),是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的嫡長子,母親即是後來的長孫皇后。後來唐太宗登基,改元貞觀後兩個月,就將承乾立為太子,時年八歲。太宗和長孫皇后的感情千古傳誦,對他們的長子也是寄予了極大的希望的。而早年的承乾應該說也沒有辜負太宗的希望,各方面都可謂是一個優秀儲君的模板。
據史書記載,太子承乾“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深得太宗的喜愛。而唐太宗對這位太子的培養也是不遺餘力,先後為他選擇了許多很厲害的先生,比如李綱、房玄齡、魏徵等初唐名臣,都做過太子的老師。而從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早些年太子對這些老師也是非常的尊敬的。比如李綱在貞觀初年擔任承乾老師的時候已經七十餘歲了,承乾對他“大見崇重。綱為太子陳君臣父子之道、問寢視膳之方,理順辭直,聽者忘倦。……每吐論發言,皆辭色慷慨,有不可奪之志。太子未嘗不聳然禮敬。”李綱在貞觀五年去世之後,承乾還曾親自立碑紀念他。
除此之外,太宗還很注意對承乾執政能力的培養。12歲就讓承乾在尚書省聽訟,也讓他嘗試著處理一些政務。貞觀9年太上皇李淵去世,喪事期間唐太宗將政事委於承乾,承乾也處理的很好。此後只要太宗外出,便開始令太子留守監國。
可是,從貞觀10年(636年)開始,一向為儲君模範的承乾,好像突然變了一個人似的,文獻中開始越來越多的出現關於承乾的負面記載。這些記載不但負面,而且處處透著荒唐之感,彷彿皇室的乖寶寶,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一個癲狂的瘋子一樣。隨便列舉幾件事情大家看一下。
一件事是比較著名的承乾的同性戀事件。當時,承乾的叔叔漢王李元昌送給他一名太常樂人,長得非常的嫵媚,史載承乾“私幸太常樂童稱心,與同臥起”,非常的喜歡。雖說孌童這事兒在古代的皇室、貴族裡面也不是太少見,但總歸不是一件上得了檯面的事情,尤其是在承乾當時已經有太子妃的情況下。唐太宗自然非常惱火,刺死了稱心,承乾因此“痛悼稱心不已,於宮中構室,立其形像,列偶人車馬於前,令宮人朝暮奠祭,承乾數至其處,徘徊流涕。仍於宮中起冢而葬之,並贈官樹碑,以申哀悼”,甚至託病幾個月不上朝。
另一件事是承乾的性格開始變得非常的乖戾,這個有很多體現。比如早年間對師傅非常尊敬的承乾,這時候已經聽不進師傅們的意見。甚至當他的老師張玄素直言犯諫的時候,承乾惱羞成怒試圖遣人刺殺張玄素。再比如承乾經常在東宮模仿突厥人的行為,把自己想象成草原上的突厥可汗,在宮中“辮髮羊裘而牧羊,作五狼頭纛及幡旗,設穹廬,太子自處其中,斂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更有甚者,承乾曾對人說:“我作天子,當肆吾欲,有諫者,我殺之,殺五百人,豈不定”,這已經是一個瘋狂的暴君形象了。
最後一件便是承乾的謀反。貞觀十七年(643年),承乾因為太宗寵愛三弟李泰,感覺自己太子的位置受到威脅,在刺殺李泰不成的情況下起兵逼宮。結果當然是被鎮壓了,承乾被廢為庶人,參與事件的諸多大臣也被太宗殺得人頭滾滾。
承乾起兵謀反的事情,以及他在17年太子生涯中前後性格的突變,前人有諸多說法,不過主要是集中在幾個方面,包括承乾本人不求上進、背後奸臣的攛掇、唐太宗玄武門事變的影響,等等。這些當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咱覺得,一個好好的太子,最後變成一個歇斯底里的瘋子,還有更多的原因。
二、誰逼瘋了太子承乾?承乾從一個模範太子,變成了最後起兵謀反的瘋子,這個轉變應該說是在持續的高壓下逐漸產生心理變態的一個過程。唐太宗對李泰的寵愛,只能說是導致最後結果的一個觸發點,而不是主要的原因。
首先,初唐整體的政治環境,就是一種壓力很大的狀態,可以說危機感是整個初唐很普遍的一種心理。說到唐太宗,咱們經常都會提到貞觀之治,但這是貞觀中後期的事情。在貞觀初期,上到君王下到臣子,大家還是處在一個創業的階段,前途未卜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從東漢末年算起,一直到初唐,這個天下已經動亂了四五百年了。初唐的君臣看到的是,前面幾百年每個王朝都只有幾十年的壽命,自己的唐朝會怎樣?其實並沒有人知道。在這種創業的危機感驅使下,人的很多行為都會顯得急切。這種心理可以解釋初唐朝廷上的很多現象,比如為什麼初唐有那麼多直言犯諫的朝臣,而唐太宗又能以納諫著稱?如果把他們想成是一個進取的創業團隊,可能會很好理解。
其次,這樣一種伴隨著激情、焦慮感和危機感的心態,當然也影響到了唐太宗對承乾的教育策略。從文獻中可以看到,唐太宗為承乾先後選擇了近10位碩學鴻儒做老師,這些人滿腹才華,又多是太宗的肱股之臣。這些人在朝堂上就是能指著太宗的鼻子直言犯諫的主,到了承乾面前自然更不會客氣。我們從文獻中可以看到,一些人對太子的所謂勸諫,話說得真的非常難聽,比如承乾試圖殺掉的張玄素,曾說承乾:“言孝敬,則闕侍膳問豎之禮;語恭順,則違君父慈訓之方;求風聲,則無學古好道之實;觀舉措,則有因緣誅戮之罪”,這真是罵的一無是處。這樣的批評,承乾年紀尚小的時候可能還能接受,等到了十七八歲,正是青春期叛逆的時候,聽不進去也是正常的吧?
再次,唐太宗君臣對待承乾,其實一直有一種錯位,那就是把承乾當做了太宗自己。從古到今,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企業,這創業之君和守成之君,從能力到性格都是不一樣的。不同的人承受壓力的能力不同,但不論如何都需要一個宣洩的渠道。通常來說,家庭、妻子是承擔這一角色的最好選擇。君不見以納諫著稱的唐太宗,在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去世之後,納諫也不如從前了麼?唐太宗百戰功成,殺兄逼父當上皇帝,這得是有極強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做到的。他都尚且需要一個宣洩的渠道,況且從少年時就處在重壓之下的承乾呢?從這個角度來說,為何承乾對那個孌童稱心如此迷戀,也就可以理解了。
最後,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沒有直接的證據,但如果站在承乾的角度來看,或許也未嘗沒有可能。那就是在承乾之前,從隋文帝、隋煬帝到唐高祖,這三朝最初設立的皇位繼承人,因為各種原因都沒有順利繼承皇位。尤其是他自己親爹是如何登上皇位的,承乾最清楚不過。這樣一種皇太子的“宿命”,興許也給承乾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吧。
文史君說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從一個優秀的儲君模板,最後變成了一個謀反的瘋子。這個過程中,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唐太宗君臣對太子的教育方針出了問題。考慮到唐太宗幾個子女最後的結局,說他一句“長於謀國,弱於治家”也並不過分。當然,古代社會治家更多的是女人的責任,從這個角度來說,長孫皇后早早去世,可能對這些子女的成長也有重要的影響。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在太子承乾的成長過程中,他的父親唐太宗就像是一個過於push的大家長一樣。這一點和如今流行的“虎媽狼爸”之流的教育方法何其相似?如果讀者朋友之中有為人父母的,希望承乾的遭遇能給大家一點啟示吧。教育孩子呢,必要的壓力當然要有,但溝通和交流才是最重要的,一味的push最終也只會適得其反而已。
參考文獻:毛蕾:《論李承乾從聰慧太子到叛逆謀反的心理動因》,《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1956年版。
王溥:《唐會要》,中華書局1955年版。
劉昫:《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
回覆列表
李承乾,李世民的兒子。從小就被給予厚望,然而小時候的李承乾也沒有讓人失望,德才皆備、智勇雙全、品行端正。
然而生在皇家,身不由己。這是每一個皇家的人都深知的。年幼的李承乾揹負著許多人的希冀,也一直拼命努力著,八歲的他就被李世民立為太子。普通人家的八歲孩童嘻嘻玩耍過著快樂的生活。而李承乾沒有童年生活,留給他的是無窮無盡的壓力和期待,他不得不努力著。剛成為太子的他沒有因為權利和慾望而忘記自己,對老師的態度極為尊重,這更是讓李世民喜愛。開始慢慢鍛鍊李承乾的儲君能力,所謂希望越大,壓力越大。李承乾只能被動的接受,李承乾沒有選擇的權利。只是因為他生在了皇家。
到後來,李承乾因為年齡和疾病的問題,開始對自己不再要求慢慢放縱,任性妄為。可李世民覺得這是小問題不覺得有什麼,對他越發的嚴厲。這就造就了李承乾越是過分,覺得自己不管再怎麼樣,李世民還是會看重他。問題就是從這裡開始的,李承乾造房子被批評過於奢華,李承乾和宦官玩耍被批評二世祖。李承乾肯定受不了這樣的指責,自小沒有受過挫折委屈,聽著這種話反而更叛逆。接下來,他做的事情就更加過分,私自引進突厥,這種事情肯定瞞不過李世民,但李世民對李承乾還有所期待只在暗地讓人規勸。覺得他會讓他的兒子變成以前的那個樣子,但這成為李承乾變得無法無天的資本。
怕自己的位置被李泰所取代而自己一無所獲。根本考慮不周,一步錯,步步錯,走上極端,先是暗殺李泰失敗,然而在奸臣的蠱惑之下,起了反叛的念頭。在李承乾看來是李世民逼他走上了這條道路,卻不知道是他自己把自己送上了絕路。
這可以說李世民和李承乾都有錯,李世民將全部的壓力都給了李承乾,卻不知給錯了方式,有的人越挫越勇,而有的人經受不起。而李承乾從年幼純真無邪被變成生性多疑,最終走上了絕路。在皇家兄弟相殘的事情太多,這也是李承乾謀反的一個原因,一山不能容二虎。
這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要時時刻刻理智,不能被衝昏了頭腦,犯下自己不能彌補的錯誤。行的正坐的端,兄弟和睦,家庭美滿,不會讓權利和慾望將自己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