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01514140153

    “知白守黑”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經》的二十八章,為道家的處世哲學,也是處世的態度、方式。其實原章中這樣的態度、方式一共包括三個方面,分別為:知雄守雌,復歸於嬰兒。知白守黑,復歸於無極。知榮守辱,復歸於樸。由此能夠達到“聖人用之,則為官長,大制不割”的境界。

    老子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的哲學思想、處世態度,其實都是試圖從根本上告訴人們如何看待和解決這些問題。 就是我在發刊詞中說的文化是認識和解決切身問題的一種能力。先賢聖人其實都是期望自己對你是有用的指導作用。

    雄雌代表積極強壯消極羸弱,或者前進退縮,反正是一對兒矛盾;黑白代表是非美醜善惡等等一些價值取向,也是一對矛盾;榮辱是一個人、一個組織的自我肯定或否定的心裡感受,是由於外界對他的價值、地位、名譽等方面給予了褒揚讚許或貶斥譴責等正負評價帶來的,也是一對矛盾。嬰兒、無極還有樸,就是樸素的樸,是做到每種知一個守一個之後所對應的境界。老子認識到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的兩方,執行起來無非是由此方到彼方再由彼方到此方。

    總的來講,老子的思想就是讓人對於世間的這些矛盾或對立的雙方,心裡要明鏡似的知道它們的是非真假善惡美醜,做到心中有數,這是知;但是外在要表現出愚鈍、卑弱、不爭、無能無力,這是守;然後身心言行無可無不可,對任何一方不讚美也不批判,不加入任何陣營但也不與任何一方作對,就這樣看似沉默地俯瞰塵世,這是道;由此靜待事物向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化,這是“聖人用之,則為官長,大制不割”。這些即是老子的哲學。

    老子的核心思想實際上是想讓人回到自然“無”的狀態,說白了還是“無為”。自然世界確實無為且沒有目的性,就這麼執行著、演化著,萬物就這麼各自生長與消亡,週而復始,永無止息。但作為人卻不可能如此。在《常道可道》那一期中探討過,人具有仁義禮智信五個能力,肯定要有所作為;或者說人一生都在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知行事物的規律,怎麼可能象自然那樣沒有任何目的?即便那些與世無爭的人其實也是在堅守自己的追求、實現自己的價值,這也是有為。老子的目的性更強,以不爭的方式去爭,否則也不會提出無為不爭;他更是大有所為,否則也不可能留下一部《道德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E季後賽Condi有機會首發上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