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看愛思考

    鄭克爽並沒有丟失掉臺灣島,而是在外島,澎湖列島戰敗了,就主動投降了。從而獲得了大清朝庭封賞,貴為公爵。所以題主的問題跟本就無法成立。再說了,臺灣當時的水師戰船都在澎湖列島之戰裡,大部分被擊毀了,又從哪裡來的艦船,來實現你的呂宋島的夢想呢?

  • 2 # 看遍山川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率清軍水師主力戰船兩百餘艘,兵員兩萬多人,在臺灣外島澎湖和劉國軒率領的臺灣鄭氏水師展開主力決戰。這一仗打得昏天黑地,最後似乎老天也幫助清軍,關鍵時刻風向發生了朝清軍有利的變化,戰鬥結束後,大明最後一點軍事力量灰飛煙滅。

    鄭軍屍浮遍海,戰死或被俘近兩萬人,主將劉國軒僅駕小船逃回臺灣,而清軍這邊只陣亡幾百人,船隻沒有一艘被擊沉。取得如此戰績不得不承認施琅是個海戰天才,迷信的古人更是認為清軍有媽祖保佑。

    當時臺灣當家人是鄭經的次子鄭克塽和他的高階幕僚馮錫範,軍隊主力被殲滅,已經沒有對抗清朝的本錢,以後的出路問題是眼下討論的主題。軍隊上層和政府首腦確實想過南下去攻佔當時西班牙的殖民地呂宋(菲律賓),但是這個動議一傳開來,臺灣的普通士兵不幹了,因為一旦到了呂宋,他們就永遠無法回到自己的家鄉。

    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如果佔領呂宋,首腦和高階軍官將仍舊得到最大的利益,而普通底層士兵非但遠離故土還處在底層一無所獲。而如果這時候投降清朝,士兵們就算還當他的大頭兵但畢竟不遠離家鄉,他們中絕大部分老家是在福建浙江沿海地區,另外如果清廷不讓繼續當兵,能回家種田務農那更好。

    說到底臺灣鄭氏軍隊已經軍心渙散,長期處於戰爭狀態,以一小島和清朝大陸抗衡,士兵有了厭戰情緒。士兵的騷動時刻會發生事實譁變,軍事主將劉國軒找馮錫範商量,這個馮錫範在金庸的《鹿鼎記》裡出現過,現實中他只是個政客也是個軟蛋。他聽到劉國軒報告當時就嚇出一身冷汗,想要是自己把所有家當押在船上去呂宋,萬一半路有變身家性命不保啊。

    劉國軒主張向清朝投降,一了百了,馮錫範也沒有誓死抵抗效忠鄭氏的膽色,就這兩個人決定了臺灣鄭氏的命運,推動著鄭克塽向施琅投誠獻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夫妻雙方離婚了,但有個五歲的孩子,雙方經常聯絡是否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