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少數民族民間常用的酒具。流行於 西藏門隅地區的木製飲酒具有兩種。其中的“格薩 木”,為門巴語音譯,即“有蓋的木碗”,器物有大小兩種,是門巴族的民間餐具,小的既用於喝酥油茶, 也用來喝酒。這種木碗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有蓋,狀如半球圓形,蓋頂中部形成一短圓柱形平頂, 內腔母口,呈弧壁;下部為碗身,子口,腹較深,呈弧壁,有矮圓柱形足,平底。還有一種稱“格育薩木”, 門巴語音譯,即門巴族的“敞口小木碗”,它既用於 喝酥油茶,也是用於喝酒的木碗。它們具有不裂、不變形、堅固耐用的特點。藏族民間有一種藏語稱“頗 巴”的木碗,可用於吃糌把和作茶碗、菜碗,也是用於喝酒的飲酒具,流行於西藏、青海、四川等地區。 它以樺樹、成巴樹或雜樹等為製作材料,雕琢和鏇制而成。最好的是以節大、疙瘩多的樺樹根做成的 木碗。用野生葡萄根製作的以帶鳳尾紋的尤佳。碗大小規格不一,底座、邊沿鑲以銀質花紋,裡面包一 層銀皮。這種木碗質地堅韌,有天然木紋;光滑悅目,重量較輕,用於家庭,出外旅行時揣在懷裡,取 用方便。主要流行於四川大涼山的彝族的髹漆工藝品黑珠、沙拉壺、黑沙,是彝族木製酒具。黑珠,意為 “高足小酒杯”,彝族飲酒用具。斂口,深腹,盤狀類足,似古代漢族的深腹豆。製作時先將木料加工成 型,後上漆。一般施漆三四道,層次較薄。陰乾後再繪圖案紋作裝飾,紋樣主要為牛眼紋和魚刺紋,外 繪紅、黃、黑三色,內塗黑色。沙拉壺是彝族的木製酒壺,產於四川涼山,以美姑縣所產較佳。有扁、圓 兩種形式,木胎漆彩繪。壺由頭、腹、足三部分組成,腹為圓餅形,由兩半成子母口扣合。足底中心有一 孔,插竹管入腹內,為進酒口。腹上端一旁斜插一竹管入腹內,作吸酒用。在膜腔上部高於進管口部分 形成空間,酒液因低於進管口,壺置正時滴酒不溢。出酒管斜插於腹腔,管底端靠腹腔底部,酒液可以 基本吸完。膜腔呈密封狀態,與外界的接觸面小,酒味可保持長久不變,使用方便,尤其適用於長途跋 涉和遊牧遠行。壺以紅、黃、黑三色彩繪,飾以幾何紋,色彩強烈,圖案粗獷。黑沙是彝族的民間木製酒 具,形似斑鳩,也稱“斑鳩壺”。由壺的腹部灌酒,飲酒時由鳥嘴吸吮。它的色彩、紋樣等近似沙拉壺。
答:少數民族民間常用的酒具。流行於 西藏門隅地區的木製飲酒具有兩種。其中的“格薩 木”,為門巴語音譯,即“有蓋的木碗”,器物有大小兩種,是門巴族的民間餐具,小的既用於喝酥油茶, 也用來喝酒。這種木碗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有蓋,狀如半球圓形,蓋頂中部形成一短圓柱形平頂, 內腔母口,呈弧壁;下部為碗身,子口,腹較深,呈弧壁,有矮圓柱形足,平底。還有一種稱“格育薩木”, 門巴語音譯,即門巴族的“敞口小木碗”,它既用於 喝酥油茶,也是用於喝酒的木碗。它們具有不裂、不變形、堅固耐用的特點。藏族民間有一種藏語稱“頗 巴”的木碗,可用於吃糌把和作茶碗、菜碗,也是用於喝酒的飲酒具,流行於西藏、青海、四川等地區。 它以樺樹、成巴樹或雜樹等為製作材料,雕琢和鏇制而成。最好的是以節大、疙瘩多的樺樹根做成的 木碗。用野生葡萄根製作的以帶鳳尾紋的尤佳。碗大小規格不一,底座、邊沿鑲以銀質花紋,裡面包一 層銀皮。這種木碗質地堅韌,有天然木紋;光滑悅目,重量較輕,用於家庭,出外旅行時揣在懷裡,取 用方便。主要流行於四川大涼山的彝族的髹漆工藝品黑珠、沙拉壺、黑沙,是彝族木製酒具。黑珠,意為 “高足小酒杯”,彝族飲酒用具。斂口,深腹,盤狀類足,似古代漢族的深腹豆。製作時先將木料加工成 型,後上漆。一般施漆三四道,層次較薄。陰乾後再繪圖案紋作裝飾,紋樣主要為牛眼紋和魚刺紋,外 繪紅、黃、黑三色,內塗黑色。沙拉壺是彝族的木製酒壺,產於四川涼山,以美姑縣所產較佳。有扁、圓 兩種形式,木胎漆彩繪。壺由頭、腹、足三部分組成,腹為圓餅形,由兩半成子母口扣合。足底中心有一 孔,插竹管入腹內,為進酒口。腹上端一旁斜插一竹管入腹內,作吸酒用。在膜腔上部高於進管口部分 形成空間,酒液因低於進管口,壺置正時滴酒不溢。出酒管斜插於腹腔,管底端靠腹腔底部,酒液可以 基本吸完。膜腔呈密封狀態,與外界的接觸面小,酒味可保持長久不變,使用方便,尤其適用於長途跋 涉和遊牧遠行。壺以紅、黃、黑三色彩繪,飾以幾何紋,色彩強烈,圖案粗獷。黑沙是彝族的民間木製酒 具,形似斑鳩,也稱“斑鳩壺”。由壺的腹部灌酒,飲酒時由鳥嘴吸吮。它的色彩、紋樣等近似沙拉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