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天下紛爭,諸侯國戰爭不斷。都說亂世造人才,分分合合的歷史中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文人、軍事家、政治家。那麼整個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思想變化體現在哪裡?
從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起,周代的最後三個世紀出現了成體系的思辨思想,它主要體現在六七個思想學派中,但別的不容易歸於任何學派的個別思想家也表現出這種思想。這些學派和思想家可能主要來自正在興起計程車的階層,他們的討論和著作不可避免地集中在這個時代有力的變革使之成為如此緊迫的政治和社會問題上。為了方便,這一章將使用儒家、法家和道家等名稱來稱呼這些思想結構,雖然通常被貼上這類標籤的周代思想家可能並不象漢代的學者那樣覺得他們屬於最早由漢代學者劃分的各具特色的那些獨立“學派”。
在許多新的思想傾向(經常發現表現於一個以上的“學派”)中,這裡只能列出很少的幾個:(1)傾向於放棄關於天地執行的超自然的和神話的舊解釋,而代之以非人格化的力量和趨勢(如道、陰陽、五行)作出的解釋。(2)至少在理論上強調統治者必須具備的先決條件,即高貴的出身再輔之以合格的智慧和道德,從而使他能當之無愧地承擔十分重要的統治任務。(3)但是由於統治權在正常的情況下是世襲的,於是相應地強調訓練一個受教育的非世襲官吏階級,以充當統治者的顧問。這一強調標誌著斷然背離了任職只取決於良好的出身這一傳統的觀點,同時朝著根據競爭性的考試吸收官員的中華帝國文官制度的方向發展。(4)強調社會和諧的理想,雖然這種和諧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礎上。換句話說,這一強調的基礎是,每個人準備接受他在一個有等級的結構中的特定地位,盡其最大的努力履行與那個地位有關的社會職責。(5)強調大一統,它不但包括政治的統一,也包括思想意識和文化的統一,同時它也為和平、好政府和社會福利提供一個必不可少的基礎。
最後一個主題所暗示的種種內容可以追溯到周初時代,這在政治上表現為普天之下不能有二主的思想。(它實際上是整個中國歷史中壓倒一切的主題。)在晚周時期,它構成了與前面《政治變化》一節中討論的那個朝中央集權發展的政治運動相對應的思想。這樣,它給這個時代的統治者、政治家和將軍們提供了有力的意識形態根據,以便進行最後導致形成帝國的日益加劇的軍事鬥爭。
春秋戰國時期,天下紛爭,諸侯國戰爭不斷。都說亂世造人才,分分合合的歷史中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文人、軍事家、政治家。那麼整個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思想變化體現在哪裡?
從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起,周代的最後三個世紀出現了成體系的思辨思想,它主要體現在六七個思想學派中,但別的不容易歸於任何學派的個別思想家也表現出這種思想。這些學派和思想家可能主要來自正在興起計程車的階層,他們的討論和著作不可避免地集中在這個時代有力的變革使之成為如此緊迫的政治和社會問題上。為了方便,這一章將使用儒家、法家和道家等名稱來稱呼這些思想結構,雖然通常被貼上這類標籤的周代思想家可能並不象漢代的學者那樣覺得他們屬於最早由漢代學者劃分的各具特色的那些獨立“學派”。
在許多新的思想傾向(經常發現表現於一個以上的“學派”)中,這裡只能列出很少的幾個:(1)傾向於放棄關於天地執行的超自然的和神話的舊解釋,而代之以非人格化的力量和趨勢(如道、陰陽、五行)作出的解釋。(2)至少在理論上強調統治者必須具備的先決條件,即高貴的出身再輔之以合格的智慧和道德,從而使他能當之無愧地承擔十分重要的統治任務。(3)但是由於統治權在正常的情況下是世襲的,於是相應地強調訓練一個受教育的非世襲官吏階級,以充當統治者的顧問。這一強調標誌著斷然背離了任職只取決於良好的出身這一傳統的觀點,同時朝著根據競爭性的考試吸收官員的中華帝國文官制度的方向發展。(4)強調社會和諧的理想,雖然這種和諧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礎上。換句話說,這一強調的基礎是,每個人準備接受他在一個有等級的結構中的特定地位,盡其最大的努力履行與那個地位有關的社會職責。(5)強調大一統,它不但包括政治的統一,也包括思想意識和文化的統一,同時它也為和平、好政府和社會福利提供一個必不可少的基礎。
最後一個主題所暗示的種種內容可以追溯到周初時代,這在政治上表現為普天之下不能有二主的思想。(它實際上是整個中國歷史中壓倒一切的主題。)在晚周時期,它構成了與前面《政治變化》一節中討論的那個朝中央集權發展的政治運動相對應的思想。這樣,它給這個時代的統治者、政治家和將軍們提供了有力的意識形態根據,以便進行最後導致形成帝國的日益加劇的軍事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