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貳一橙

    簡要說明一下,兩漢時期對於“三公”的不同叫法和職務變更,大抵需要五分鐘的閱讀時間。

    “三公九卿”起源於夏朝,到秦始皇時期成為中央官職的基本構成。

    西漢時的“三公”

    西漢時期的官制大致沿襲秦朝而略有變異,並且漢武帝時期,由於“內朝”形成,“三公九卿”所代表“外朝”權力有所減弱。

    三公之丞相:權力極大,有所陳情,皇帝皆從允。“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到了漢武帝時期,以自己的文學秘書班子所形成的“尚書檯”,分化了丞相的權力。漢哀帝時期,改丞相為大司徒。

    三公之御史大夫:秦置為丞相副手,一面供內廷調遣,一面監察百官,有參與朝政,連線朝廷的作用。漢初御史大夫變化不大,漢成帝時期更名為大司空。以後歷朝歷代,但凡有監察官員、彈劾百官的,大抵都稱為“御史”。

    三公之太尉:秦置最高軍事長官,主管全國武官的任免黜陟,但大多為虛銜,無調兵權力。軍事大權全由皇帝掌管,秦始皇設定虎符,以調動各方軍隊。漢武帝時期廢除太尉一職,以大司馬大將軍錄尚書事為事實上的執政。

    東漢時期的“三公”

    東漢時期的“三公”權力分散,以太傅或太尉錄尚書事,總攬政務,成為實際上的“丞相”。但太傅不常設,真正屹立不倒的權力機關是尚書檯(漢武帝時期的內朝)。

    三公則被放到上公之下,只有議事功能,沒有實際權力了。而尚書檯(內朝)擁有了實際的決策權和監督百官的執行權。所以整個東漢王朝(到董卓入京之前),不管是做到了上公還是三公,如果官制上不加上“錄尚書事”這四個字,那就只是一個空有虛名的閒職而已。

    直到董卓殺少帝,立獻帝,自稱“相國”,逐步加強相權,到曹操廢除三公,設立丞相,總攬大權之後,“三公九卿”制度雖然還在繼續實行,但權力、威望、人數已經不能和秦漢交際時期的“三公”所媲美了,一直到隋唐時期,“三公九卿”制度才被“三省六部”制所取代。

    總結“三公九卿”制

    總的來說,“三公九卿”是協助皇帝治理天下的重要制度之一,本意上來說是好事,可但丞相權力過重的時候,就容易威脅到皇權。

    從漢武帝設立尚書檯,有彈劾丞相之權一事就可以看出,大權獨攬的丞相遇上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勢必會爆發出一場關於權力的明爭暗鬥。所以自漢武帝以來,不斷削弱三公的權力,直到東漢時期,“三公”已經成了徒有虛名的官制了。

    “三公”自秦漢交際時期鼎盛,到漢武帝時期弱化,到光武帝時期無實際權力,這可以看成是國家穩定之後,由外部鬥爭轉為內部鬥爭,是皇權和相權碰撞的必然結果。

  • 2 # 四川達州人

    有所不同。

    西漢以丞相、大司馬、御史大夫為三公。東漢則以司徒、司馬(太尉)、司空為三公。

    顯然,丞相更具備權力,也是總領百官的第一人,也因此,漢武帝大肆殺戮丞相,因為丞相權力太大。後面乾脆搞出大將軍的中朝制,以分丞相權力。

    東漢時期廢黜丞相。以司徒為首相,負責行政體系,以司馬管轄軍政體系,以司空管轄司法監察體系。而實際上,大將軍掌握軍令體系相當於總參謀長,尚書檯掌皇帝秘書等於唐宋的中書省,三公已經在整個國家的行政流程上被事實上邊緣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電阻是「將電流轉換為電壓的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