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三火
-
2 # 布十二
瓷器在爐內燒造時釉都會流淌,既然流淌,那麼隨著它附著的瓷器本身的結構,一定會形成從上到下的流淌狀態,如果遇到瓷器結構上的阻礙,釉就會聚集,相對別處,聚集的釉就厚,待釉冷卻後就形成了所謂的積釉。積釉處一般氣泡比別處要大而多
-
3 # 以瓷惠友
瓷器積釉是怎麼回事?
我是“以瓷惠(會、慧、匯)友”,對中國古瓷器的鑑藏有近三十年的實戰經歷和豐富經驗,早在十幾年前就發表過《古玩鑑定的誤區》、《淺談瓷器的手感》、《瓷器鑑定中的“望、聞、問、切”》、《氣泡在瓷器鑑定與鑑賞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論文和作品,現在就古董鑑定問題已經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現在入駐自媒體平臺,期待與所有真愛古瓷的朋友坦誠溝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切磋、共同進步!感謝各位朋友的捧場關注與點贊!謝謝!
而且宣告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個人的收藏,萬不得已用別人的圖片,我會特別註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圖片遠不如實物精美漂亮,沒辦法,個人技術不行,光線、角度、距離都把握不好,大家湊合著看吧,能說明問題就行。
瓷器積釉是怎麼回事?
瓷器積釉是由於乾粉施釉法、半乾施釉法、粘稠施釉法所導致的釉料流淌、積聚、垂流所致的釉料堆積,這在唐宋時期如唐鈞、宋代建盞上比較常見;但在液體施釉中則往往都是由於操作失誤所導致有積釉現象發生,比如定窯的淚痕等。
世界上唯一把“積釉”這一缺憾玩到極致的就是南宋的官窯、哥窯和鈞窯,透過多次復燒,釉層厚度幾近釐米級,奢華程度令人髮指,搞出的“薄胎厚釉”“厚胎厚釉”,雖然在“泥的藝術”領域毫無建樹,但對“火的藝術”的大膽嘗試則的確令人歎為觀止、亙古一絕。
上幾件古董瓷器圖片,以證上言,以餉同道。
唐鈞神級臻品內外茄皮紫加天青釉兔毫紋筆掭。
南宋官窯神級臻品厚胎厚釉典範翠青釉冰裂魚籽紋羊頭尊。
南宋哥窯神級臻品薄胎厚釉典範米黃釉小器型大開片金絲鐵線紋膽瓶(口殘)。
-
4 # 天晶舍友
明代瓷器一般積釉的比較多,因為是刷丶沾釉、晃、等原始上釉法,所以有積釉是必然。
清代一般是吹釉,積釉少見。
-
5 # 金藏寄喻
回答:所有瓷器在出窯時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例如窯裂、棕眼、氣泡、夾扁、窯縫、火刺、冷紋、疙瘩、麻癩、泥渣、熔洞、漏釉、滾釉、傷釉、薄釉、炸釉、炸底、衝口、過燒、糊米底、重皮、斑點、驚紋、竹絲刷紋、積釉等。僅就"積釉"一詞的解釋應是這樣的:陶瓷器在施釉時,釉汁下流,或入窯焙燒時,釉汁流動性過大而下流,在器物下部凝聚成淚痕,古代陶瓷器常有這種現象出現。
而這種缺陷的出現直接影響到陶瓷器物的質量和其經濟價值。現代及當代陶瓷製品就很少有這種缺陷出現。
-
6 # 空谷mm
古代瓷器幾乎都有積釉現象。
在高溫作用下釉質液化生成氣泡,按照液體對流方向不斷運動,由於胎體凹凸不平形成阻力,加之重力影響導致積釉。比較而言,拼接與刻花,淋釉或蕩釉,較為明顯。
釉下青花常有顏色氣泡,明顯大於正常氣泡,這是因為鈷料水份受熱氣化,氣泡包裹鈷料微粒所致。當氣泡內力足夠大時,就會衝破釉層排出氣體,泡內微粒附著釉面形成斑跡。如果窯爐條件適宜,這些斑跡還會還原為金屬鈷,呈銀灰色,俗稱鐵斑。
蘇麻尼青高鐵低錳,這種說法顯然有誤。
鈷是一種具有鐵磁性的銀白色金屬,在空氣中加熱至300度時生成氧化鈷,加熱至1150度時鐵磁性消失。氧化鈷在高溫下,容易與一氧化碳發生還原反應生成金屬鈷。
回覆列表
瓷器在爐內燒造時釉都會流淌,既然流淌,那麼隨著它附著的瓷器本身的結構,一定會形成從上到下的流淌狀態,如果遇到瓷器結構上的阻礙,釉就會聚集,相對別處,聚集的釉就厚,待釉冷卻後就形成了所謂的積釉。積釉處一般氣泡比別處要大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