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歪史

    公元220年,威震華夏的關羽被孫權斬殺,因為不久前關羽北伐襄樊,水淹七軍、一度逼得曹操想遷都來躲避鋒芒,結果採納司馬懿的建議和孫權暗通曲款,導致關羽後方被呂蒙偷襲,而後關羽大軍迅速潰敗逃亡。

    盛極而衰的關羽從威震華夏到敗走麥城,用了不到數月的時間,而且當時劉備集團籍以起家的荊州也被孫權奪走,隨後關羽及其子都被殺,次年,劉備在曹丕篡漢之後即位,隨後為了奪回荊州順帶給關羽報仇而揮軍東征。

    結果呢,在夷陵之戰中,劉備先勝後敗,奪回荊州的指望化為泡影,本人也在一連串打擊之下而一病不起,不過有意思的是為了遏制陸遜進入西蜀,劉備強拖病體駐紮在白帝城,這一舉動逐漸穩住軍心,為以後三國鼎立贏得時間。

    在劉備東征之前,包括趙雲、諸葛亮等人在內的一幫老臣都反對劉備東征,他們認為主要目標應該迅速北伐,乘著曹丕皇位沒有坐熱,人心未穩而出軍北伐,當時還可以打著為漢獻帝報仇的旗號名正言順的出軍。

    但是,這個提議被劉備拒絕了,他一意孤行的率軍東征,諸葛亮無奈的對別人說,如果法正還活著,肯定有辦法能夠阻止劉備東征,這句話暴露了劉備集團的一個弱點:現有的文臣都沒有能力阻止劉備,他們在劉備的心中佔比不大,這反映現有的謀士是寥寥無幾的。

    因為劉備信任的龐統、法正等人都一死,而武將方面,五虎上將這時候只剩一個趙雲,還沒有任何統兵經驗。勇猛剛毅的劉封被殺、只因為猜忌的原因。黃忠、馬超病死、關羽敗亡、張飛被殺。而劉備信任的大將魏延這時候駐紮漢中,負責拱衛巴蜀北門。

    在文臣謀士不足、武將一下子損失太多,劉備苦苦經營的老底子可以說一下子沒了,當時能夠獨立率軍征戰或者依為偏軍的人好像只有魏延,漢中還不能隨便換人,其他的有名號、有經驗的人死的死、亡的亡,除了關羽,給了他一個眼歡喜,其他的如同流星一樣飄落。

    作為現在人都在指責劉備被仇恨矇蔽了雙眼,但是這個說出妻子如衣服的男人怎麼肯能有仇恨?立志興復漢室的劉備自然萬事都以興復漢室為第一目標,妻子兒女丟了不知道幾茬,這時候會為了關羽而去報仇?顯然不可能!

    結果不可能多好,剛剛篡位的曹丕為了凝聚自己的威望,肯定全力以赴地應對,不排除御駕親征,而以曹魏的國力、人力根本不愁消耗戰。劉備肯定不能速戰速決,很快就會進入進退維谷的絕境。

    北方不能快速勝利,東邊的孫權肯定不會安分,他們早就有了一個二分天下的戰略部署,全據長江的希望這時候最為現實,依據孫吳的尿性肯定這時候趁火打劫,揮軍西上攻入益州,鄧艾滅蜀的時候孫家人就這麼幹過。

    所以結果呢,整個益州被曹丕和劉備瓜分,三國鼎立也成為泡影。

  • 2 # 小鴻哥

    我個人認為是不可能,也不現實。歷代有不少人都認為劉備伐吳是不對,應該伐魏才對。當時趙雲就勸諫劉備講:“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應該先滅掉魏,這樣吳自然就臣服了?曹操雖然死了,但曹丕篡奪帝位,應該順從眾心,先攻佔關中,佔據黃河、渭水上游以討伐逆賊,那麼關東義士必然帶著糧食騎馬來迎王師。不該置曹魏不顧,反而先打東吳。而且與東吳的戰爭一旦開始,就不易停止了。

    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三國志裴注云別傳》

    我覺得趙雲的話道理是對,但不實際。滅掉曹魏,東吳不成問題。問題是以蜀漢的實力能滅曹魏嗎?我認為憑蜀漢的實力是無法滅曹魏。第二問題是跟東吳交戰就不得卒解,難道跟曹魏交戰就能卒解嗎?再者劉備要是北伐曹魏,東吳就會無動於衷嗎?畢竟東吳偷襲荊州,已經和蜀漢鬧翻了。而且孫權自得荊州後,也有圖蜀漢之意。

    但問題在於魏蜀吳三國之中,蜀漢最弱。最終劉備也沒聽趙雲的勸諫,還是決定伐吳。原因就是因為曹魏太強,只有拿回荊州才有機會。再者劉備伐魏之際,東吳就不會進攻益州嗎?畢竟東吳偷襲荊州,已經跟蜀漢鬧翻了。而且東吳在奪荊州後就已經準備攻益州。當時呂蒙率大軍駐江陵,孫權親率大軍軍駐公安,陸遜率軍駐秭歸。命周泰為漢中太守,劉璋為益州牧,把劉璋這個益州牧的治所選在秭歸。從法理上否定劉備這個益州牧,也有以劉璋引誘其舊部的意圖。

    後(孫)權破關羽,欲進圖蜀,拜(陳)泰漢中太守。(孫)權復以劉璋為益州牧,駐秭歸。—《三國志》

    曹丕稱帝后就詢問大臣劉備會不會東征,大家都講:蜀,小國耳,名將唯(關)(關)羽。羽死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只有劉曄認為會,原因在於劉備的策略是以攻為守,耀武漢揚威。再者不為關羽報仇說不過去。史書上記載大多是說劉備伐吳是為關羽報仇,我認為並不是這個原因。公元221年七月劉備禦駕親征伐吳,孫權求和。史書記載先主盛怒不許。劉備真的是不同意嗎?那是因為東吳給的價碼不夠,不把荊州還回來,再賠償點損失,劉備豈能同意。陸遜的孫子陸機認為劉備東征的目的:志報關羽之敗,圖收湘西之地。就是要報東吳偷襲荊州殺害關羽個仇,收復給東吳奪去的荊州。

    劉備要奪回荊州,因為他不滿足於稱王稱霸,不去爭,最終的命運就是滅亡。以四川而爭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險而坐守之,則必至於亡。我認為劉備應該也是考慮到這方面。劉備要是打孫權,曹丕未必會幫孫權。要是打曹丕,難保孫權不會背後捅一刀。劉備決意東征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收復荊州。為關羽報仇,我認為有這個意思,但只是次要原因。劉備能分荊奪益靠的荊州豪強的支援。入蜀時帶了三萬人,很多荊州人隨行。劉備不可能不考慮他們的感受。曹魏劉曄認為劉備肯定會東征,因為劉備的策略是耀武揚威以顯示自己力量有餘。即是以攻為守的戰略方針。

    蜀雖狹弱,而(劉)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三國志劉曄傳》

    我個人認為劉備東征的策略要比北伐曹魏要好。我認為有以下原因,劉備才選擇東征。第一曹魏強大,東吳相對弱小。先弱後強。第二荊州是用武之地,不能沒有這個戰略要地。第三相比於北伐曹魏道路艱難,東征則順江而下。無論是運兵、運糧都方便多。第四荊州是劉備經營多年,深得荊州人心。東吳暫時還未徹消化,時間拖得越久越不利。

    歷來人們都指責劉備東征是感情用事,主次矛盾不分。忘記了自己的志向,只為私怨。王夫之認為劉備自從分荊得益稱王之後就忘記了自己的志向,所以才東征而不伐魏。王夫之講如果劉備向信關羽那樣信諸葛亮,聽趙雲的勸言,不東征。而是乘曹丕剛剛篡位,人心尚未歸附時,聯合東吳一起伐魏。這時蜀漢尚有力氣,銳氣正盛。雖然大漢國運衰弱,但為何不讓英雄之血灑落於許昌、洛陽,而白白流在猇亭?

    向令先主以篤信羽者信公,聽趙雲之言,輟東征之駕,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時,連吳好以問中原,力尚全,氣尚銳,雖漢運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灑於許、雒,而徒流於猇亭乎?—《讀通鑑論》

    我個人不太贊成王夫之的觀點。首先來講曹丕初篡是沒錯,但要講人心未穩固卻是不對。中原之地曹操經營了三十年,中原的人才都讓曹操所收納。各地鎮守的文武皆是曹操所用和所提拔。再者三國志魏志有傳的人物幾乎都在魏王國擔任官職,並非在漢廷任職。漢廷的官員雖然是空殼,但幾次政變下來已經讓曹操殺得差不多了。

    魏王國的官員:荀攸、毛玠、常林、徐奕、崔琰、何夔、王粲、杜襲、衛覬、和洽、袁渙、張範、涼茂、國淵、王脩、鮑勳、鍾繇、華歆、王郎、程昱、蔣濟、劉放、孫資、劉廙、傅嘏、桓階、陳群、陳矯、盧毓、和洽、常林、楊俊、高柔、徐邈等。這些都是文官,基本上在三國志都有傳。諸位將軍也是在魏王國任職,這個就不列了。據魏書記載夏侯惇覺得諸將都擔任魏王國的官職,自己卻還是漢廷的官職。於是他跑去向曹操要官,在夏侯惇的堅持下,曹操任命夏侯惇為魏王國的前將軍。

    時諸將皆受魏官號,惇獨漢官,乃上疏自陳不當不臣之禮。太祖曰:"吾聞太上師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貴德之人也,區區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惇固請,乃拜為前將軍。—《魏書》

    王夫之的聯吳共伐曹魏更是不現實了。即使劉備願意,孫權就會真心共伐曹魏?不背後捅一刀就不錯了。孫權剛剛背盟偷襲了荊州,還圖謀益州。這樣子的事情況下,孫權只會防著劉備。當公元221年劉備東征,諸葛瑾寫信鄧阻劉備。信中講:“奄聞旗鼓來至白帝,或恐議臣以吳王侵取此州,危害關羽,怨深禍大,不宜答和,此用心於小,未留意於大者也.....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先帝指的是漢獻帝。諸葛瑾以大義責備劉備,那東吳又幹了什麼事?相助漢賊曹操就大義了嗎?裴松之認為陳壽把諸葛瑾的書信記載下來完全是多餘的。

    載之於篇,實為辭章之費。—《三國志裴松之注》

    公元219年關羽北伐,威震華夏。洛陽周圍吏民紛紛起事響應。曹操大本營鄴城也有人密謀起事。而這時孫權卻向曹操稱臣,還公然講曹操應稱帝。(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然後在背後捅關羽一刀,偷襲荊州。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大罵孫權包藏禍心,幫助曹操除害,這是消滅漢室宗室子弟勤王的軍隊,在曹公準備遷都的計劃,拯救大漢的計劃,因此停止。義軍所到之處,應該在孫家。意指孫權不忠不義,劉備東征軍隊是義軍。

    孫權潛包禍心,助魏除害,是為翦宗子勤王之師,行曹公移都之計,拯漢之規,於茲而止。義旗所指,宜其在孫氏矣。—《三國志裴松之注》

    這樣子的東吳(孫權)怎麼聯合伐魏?在公元222年孫權遣使向劉備求和,劉備同意了。但孫權還是跟曹魏有來往。在劉備去世後,孫權一邊派人去弔喪。但是背後又透過士燮引誘蜀漢南中豪強反叛。任命雍闓為永昌太守,還任命劉璋兒子劉闡為益州刺史。前面才跟劉備復通後,接著就做這樣的事。公元234年蜀漢東吳聯合北伐。魏國得到訊息後召開朝議,魏明帝想要親征孫權。大臣衛臻勸諫:“孫權其實不過是應付諸葛亮而已,實際上是在觀望。而且合肥城池堅固,根本不用擔心。不用您親征,以節約軍費。”結果援軍距離還有數百里,孫權就退了。衛臻把吳蜀聯盟本質道破了。

    士燮又誘導益州豪姓雍闓等,率郡人民使遙東附,(孫)權益嘉之。—《三國志吳志士燮傳》

    南中豪率雍闓據益郡反,附於吳。(孫)權復以璋子闡為益州刺史,處交、益界首。—《三國志蜀志劉璋傳》

    帝欲自東征,臻曰:“(孫)權外示應(諸葛)亮,內實觀望。且合肥城固,不足為慮。車駕可無親征,以省六軍之費。”—《三國志魏志衛臻傳》

    如果劉備舍東吳而北伐曹魏,那曹魏肯定實施是西守東攻策略。即西線堅守以拖垮蜀漢。東線的東吳敢動,就堅決擊退。按照趙雲的設想早圖關中,那關東義士肯定會響應。我覺得關東義士不一定會響應,因為他們犯不著。如果這時東吳趁蜀漢主力北上,攻入益州呢?蜀漢又該怎麼辦?畢竟當初東吳也是這樣子偷襲荊州。有可能再來一次。

    如果在東吳攻益州時,曹魏也同時攻漢中呢?在劉備東征時,劉曄就建議和蜀漢一起伐吳。這樣蜀漢得到荊州,我們得到楊州。那時再回頭滅蜀漢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曹丕講人家投降稱臣,我卻去打人家,以後還有誰會投降。曹丕問如果接受東吳稱臣,襲擊蜀漢後方咋樣?劉曄反對講蜀遠吳近,劉備一旦得知肯定會暫停東征。在此之前曹丕下詔詢問是否跟東吳聯合滅蜀漢。王朗認為如果到孫權親自率軍跟蜀軍交戰,勝負難分之時。我們再出兵,一戰解決勝負。現在孫權的人馬還沒有動,所以我們也沒有必要動。而且現在的天氣也不適合行軍打仗。

    (王)朗議曰:“天子之軍,重於華、岱,誠宜坐曜天威,不動若山。假使(孫)權親與蜀賊相持,搏戰曠日,智均力敵,兵不速決,當須軍興以成其勢者,然後宜選持重之將,承寇賊之要,相時而後動,擇地而後行,一舉更無餘事。今(孫)權之師未動,則助吳之軍無為先徵。且雨水方盛,非行軍動眾之時。”—《三國志魏志王朗傳》

    假如東吳坐觀成敗,既沒有西攻益州也沒有北上伐魏。憑蜀漢一國之力能佔據關中統一中原?我認為這是不現實的。主要是兩個原因,即曹魏太強和地理原因。曹魏太強這個就不講了,說一下地理。蜀漢和東吳能阻礙曹魏一統,首先是因為地理條件分隔南北。蜀漢依靠重險之固阻礙曹魏一統。地理是把雙刃劍,即擋住了敵也同樣擋住了自己。

    今未承王命者,吳與蜀也,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難以威服,易以德懷......今舉十萬之眾,頓之長江之濱,若賊負固深藏,則士馬不能逞其能,奇變無所用其權,則大威有屈,而敵心未能服矣。—《三國志裴松之注丞相參軍傅幹諫曹公南征》

    帝(曹丕)見波濤洶湧,嘆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遂歸。—《三國志裴松之注吳錄》

    文帝嘆曰:“魏雖有武騎千群,無所用也。”—《三國志裴松之注魏氏春秋》

    有人可能會抬扛,當年劉邦能從漢中東出,劉備為何就不行呢?兩者的情況不同,不能同日而語。首先來講秦末漢初天下十九個諸侯。曹魏的地盤相當於雍王、塞王、翟王、西魏王、河南王、韓王、殷王、代王、常山王、遼東王、燕王、膠東王、齊王、濟北王、西楚三分之二、九江王一半、臨江王一半。三國時曹魏已經佔據北方九州達二三十年之久。十九諸侯從反秦到建國不過兩三年時間,政權尚未穩固。十八國中西魏王、膠東王、齊王、濟北王、韓王、代王是原來六國後裔,其他的都不是。

    第二個原因就是劉邦東出時天下有變。當時項羽分封諸侯,很多人認為不公平。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原來是田榮的部下,但田榮卻沒有封王。燕王臧荼原來是遼東王(原燕王)韓廣的部下、常山王張耳原來是代王(原趙王)歇的部下、 河南王申陽是張耳部下。趙王歇改封代王,代地是比較偏遠荒涼的地方。趙王歇反而不如部下的部下。陳餘跟張耳一起事,功勞不比張耳小,但項羽只封三個縣給他。別說跟張耳比,連張耳的部下河南王申陽都不如。

    項羽為天下宰,不平。—《史記》

    今盡王故王於醜地,而王其群臣諸將善地。—《史記》

    公元前206年四月在咸陽的諸侯回到自己的封地。五月後陳餘聯合同樣沒有封王田榮。陳餘和代王趙歇攻打常山王張耳,一下攻佔了常山國。代王趙歇自立趙王並封陳餘為代王。六月田榮滅掉膠東王、齊王、濟北王自立齊王。項羽親自率軍征討齊國。天下再次大亂,劉邦趁機東出。劉邦東出的時間,《史記》記載是八月份。公元前205年正月塞王、翟王投降。

    很多人以為劉邦一東出,韓信暗渡陳倉,一下就佔據三秦(關中)。從塞王、翟王投降的時間來看,用時近半年。雍王章邯則蓋被圍於廢丘,公元前205年六月投降後自殺。公元前205年四月劉邦帶著諸侯的人馬,加上自已的一共五十六萬人打下西楚都城彭城。有人會問,西楚霸王項羽呢?在這一年時間裡項羽一直待在齊國。有人會問這麼久時間,項羽為何一直沒有救雍王、塞王、翟王、西魏王、殷王、河南王。因為項羽深陷齊國戰場不能自拔。

    二年,漢王東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陽皆降。—《史記高祖本記》

    漢二年六月,漢軍引水灌廢丘,廢丘降漢,章邯自殺。—《史記高祖本紀》

    雖然項羽早知道劉邦東出,但項羽想先解決田榮。在公元206年底擊敗田榮,而田榮也被平原的人殺了。於是齊華人都投降了。但項羽卻把降兵都坑殺了,又齊國燒殺搶掠,齊人因此又再次反叛。田榮的弟弟田橫立侄子田廣為齊王。項羽想解決完齊國,再迎擊劉邦。但劉邦已打下彭城,項羽讓部下繼續征討齊人,自己率三萬人回援,一舉擊破漢軍。

    田榮敗,走平原,平原民殺之。齊皆降楚。楚因焚燒其城郭,系虜其子女。齊人叛之。田榮弟橫立榮子廣為齊王,齊王反楚城陽。項羽雖聞漢東,既已連齊兵,欲遂破之而擊漢。漢王以故得劫五諸侯兵,遂入彭城。—《史記高祖本紀》

    項王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穀、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史記項羽本記》

    我們知道三國之所以能鼎足而立,是因為三國之主能用人。但蜀漢在人才數量和質量上是遠遠不能跟曹魏相比。雖然在單個方面論,蜀漢有比曹魏強的地方。但綜合而論,那就差太遠了。比如治理,曹魏沒有人能比得上諸葛亮,但駕不住曹魏這方面人才多呀。曹魏武將、謀士方面也是遠多於蜀漢,而且曹魏武將、謀士不比蜀漢差。像鎮守西線的大將軍曹真,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描述的就是一個無能之輩。曹真的軍師是杜襲,也是司馬懿的軍師。

    人才莫勝於三國,亦惟三國之主各能用人,故得眾力相扶, 以成鼎足之勢。—清.趙翼

    先主之初微矣,雖有英雄之姿,而無袁、曹之權藉,屢挫屢奔,而客處於荊州,望不隆而士之歸之也寡。及其分荊據益,曹氏之勢已盛,曹操又能用人而盡其才,人爭歸之,蜀所得收羅以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楚之士輕,蜀之士躁,雖若費禕、蔣琬之譽動當時,而能如鍾繇、杜畿、崔琰、陳群、高柔、賈逵、陳矯者,亡有也。軍不治而唯公治之,民不理而唯公理之,政不平而唯公平之,財不足而唯公足之,任李嚴而嚴亂其紀,任馬謖而謖敗其功,公不得已,而察察於纖微,以為訏謨大猷之累,豈得已乎?—《讀通鑑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斑鳩是什麼東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