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夏山河
-
2 # 外圓內方之言
紹興遊之三
《訪蔡元培故居》
雖生小巷頭,
破舊施新法。
禮遇眾賢才,
包容培北大。
外圓內方2021.7.5以通韻仄韻詩而作
-
3 # 燦爛的旺明
毛主席定都北京以後,從不上北大。華為招員工也不要。蔡元培只不過學了日本改革了大學。蔡元培反共。如果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愉快,將改變中國的歷史。個人觀點。
蔡元培在高等教育史上的意義,不僅僅侷限於北大,而是為中國現代大學的發展,樹立了眾多前所未有的典範和榜樣。
一是觀念,1917年蔡元培到北大任職,當他從馬車上下來,看到校職工在門口分立兩側鞠躬致敬,歡迎新校長時,他也摘下禮帽,深鞠一躬以示回敬。
當時的北大校長之職,是內閣大臣級別的待遇,蔡元培的這一個脫帽鞠躬,不僅讓當場的校職工們瞠目結舌,更為重要的是改變了近代大學裡,由來已久的制約發展的等級觀念。
現在一些學校裡,想要很好的生存下去,主要的不是學術能力,而是梳理校內的各種關係。單單是一個報賬程式,就能把一個老師折磨得身心俱疲,足以完全重新整理你對學校的認識。甚至還發生過個別教授,無法忍受被財務人員頤指氣使地反覆折騰,撕毀報銷票據,自己埋單的神奇事件。
二是宗旨,當時的學校,說輕了是混亂,說重了是一盤散沙,從學生到教職員工,真正熱愛學習,鑽研學術的人都非常少,一個重要因素是辦學混亂。蔡元培在就職演講中,重新予以定位:
“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想起網上盛傳的一個段子,一個校友回到母校,進行了一場非常有詩意的演講,結果被學生一句文不對題的就業提問,直接打擊的面目全非,支離破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學校裡開始培養的,不再是對知識渴求的年輕人,而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如果現在你去和很多大學生談談,要關注遙遠的美好理想,要留心詩和遠方,你就非常有可能在學生中,因為這種“不合時宜的另類”而走紅。
只有中學學歷,而且是自學佛學的梁漱溟,開始在北大教書,幾節課後,旁聽生達到200多人,教室容納不了,改在大講堂上課。
這只是蔡元培重視人才的體現之一,他曾說過:
“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人才為大學之根本,興化致治,必俟得人。”現在自以為稍好一點的學校,動不動就要海歸,以前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現在是外國大學畢業的學生比較牛,這應該歸結於不自信?還是一種心態在作祟?
很多學校被人為的劃分成三六九等,受傷最深的是學生,這些原本並不存在的等級被丟擲來之後,就成了單位招人,畢業生找工作時的門檻。
有些單位還以此為據,對不同層次的高校學生,在待遇上進行明碼標價。看起來,貌似吸引人才,實際上就是赤裸裸的歧視。
這些現象,如果被當時的一些教育先賢看到,不知是痛心,還是慶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