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南俗士1972
-
2 # 夜色也好
晚清政府,只要能讓它們留住權力,什麼百姓死活民族大義領土完整都可以忽略不計。
因為這些都是奴役人民得到的,來的輕鬆去不心疼。
不止是晚清,凡是為了權力出賣民族利益剝削百姓的都是獨裁者無疑。
-
3 # 張細水
打又打不過,不求和死磕滅亡嗎?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清政府的洋務運動、百日維新都是在韜光養晦,在摸索發展之道。用割地賠款來換空間發展,也是晚清政府在權衡利弊後的無奈之舉。
-
4 # 喝喝小酒
在歷史上求來的和平好像沒有,但是有在劣勢的情況下,簽訂的合約是有的。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門兵變當上皇帝不到一個月,東突厥吉利可汗帶大約十萬人入侵長安,而長安守備軍只有一萬多人,形勢很緊張,唐太宗擺出很強勢的樣子,與突厥人對峙渭水河邊,講了一番大道理,雙方是麻桿打狼兩頭害怕,最後簽下了盟約,就是渭水之盟(具體內容好像沒有記載,猜想應該是給些錢財換來的和平),三年以後東突厥分裂,唐太宗借勢把東突厥滅了,並活捉了吉利可汗。成就了唐太宗天可汗的稱號。
同樣在北宋時期,遼國入侵,遼軍與宋軍在澶淵打了一仗,宋軍小勝。結果宋朝與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內容大概是賠點錢與絲綢物品。結果換來宋朝的百年的和平。
從這兩個盟約簽訂結果都是不錯的,前一個盟約沒過多久就洗刷了恥辱,後一個盟約沒有摘到恥辱帽子。不管怎樣換來的和平,必須發憤圖強、勵精圖治,自身強大才是正理。
至於鴉片戰爭時期清朝不是喜歡割地賠款來求和,而是打不過人家,尋求自保而已。清政府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賠點錢、割點地認為是件小事。雖然想奮發圖強,但由於種種弊端發展很緩慢,最後導致清朝滅亡。
求來的和平不能救國,但能苟延殘喘一段時間。如果此後能臥薪嚐膽、自強不息,那就能救國。
具體到晚清,滿清為什麼割地求和?不是因為“喜歡”,而是被逼無奈。面對已進入工業文明的西方列強,滿清打又打不過,跑又跑不掉,除了委屈求和,別無他法。
滿清讓人詬病,不是因為打不過列強、也不是割地求和,而是記吃不記打,傷疤未好就忘了疼。雖然也想“師夷長技以制夷”,但總是跳不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僵化思維。
相比之下,學了中華文明千年的日本,也被列強欺負,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但小日本腦子靈活,不像滿清那樣死要面子活受罪,知道打不過,就主動開啟國門,將損失降到最低。更難得的是,小日本立馬調轉方向,脫亞入歐,真心誠意向先進國家學習。短短几十年時間,先是打敗多年的老師,然後又擊敗列強之一的毛熊,最後差一點佔領半個太平洋、整個大東亞。
打不過人家,就要服氣!忍辱負重,自強不息才能救國強國!一天到晚“驚呆了”“嚇尿了”“厲害了”……不是腦子缺氧、就是心理有病。極度自大的背後,往往是極度的自卑。
醒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