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025731452936

    “噫!飛死矣。”是劉備聽說張飛手下都督有表送到時(上報張飛的死訊)說的話。

    很多網友認為,劉備這個反應太過冷淡,遠不及他在法正死時痛哭流涕的表現,並因此懷疑劉備和張飛之間的感情是不是像《三國志》寫的“恩若兄弟”。而在下的觀點與上述網友正好相反,我在“噫!飛死矣。”這句話裡看到的不是冷漠,而是濃濃的兄弟之情。

    有的網友認為“噫!飛死矣。”裡的“噫”等同於現在表現疑問的“咦”(咦?張飛死了),或表示驚異的“啊?!”(啊?!張飛死了)。這是相當不準確的。

    “噫”是一個古代口語感嘆詞,其含義很難用現代漢語說清楚,不過這個詞所含的感情十分強烈,只有在人感到非常悲痛、震驚、不平時才使用。

    例如,孔子在得知愛徒顏淵去世後,發出了“噫”的悲呼(《論語˙先進》: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再如,孔子的弟子子夏聽說子游(也是孔子的弟子)將他的教育方法說成“捨本逐末”時,氣憤填膺,說道:“噫!言遊過矣。”

    還有,東漢梁鴻(就是與孟光舉案齊眉的那個梁鴻),在路經洛陽時,見宮殿巍峨富麗,感嘆帝王奢靡、耗盡民力,而作“五噫之歌”:陟彼北芒兮,噫!顧覽帝京兮,噫!宮室崔嵬兮,噫!人之劬勞兮,噫!遼遼未央兮,噫!詩中“噫”的使用充分表現了作者的對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對帝王的強烈不滿。

    由此可見,“噫”在古代實有特殊之意義。劉備在張飛死時,悲呼“噫”,其情之切、其心之痛,當與孔夫子失去愛徒死時一般。

    而且,“噫!飛死矣。”一句極為簡單、極為口語化,可見是劉備情感的自然流露,其中體現了劉備與張飛的相知之深(劉備常勸張飛不要對手下太過苛暴,但張飛不聽,結果最終死在了這上面),關係之親近、以及對老友的死的震驚和對命運無常的無奈悲嘆。這種由心而發的語言,要遠比冠冕堂皇的說辭或痛哭流涕的作秀更加真摯和強烈。

    此外,張飛死時,劉備也已經是烈士暮年,與他同時代的敵人(曹操)、朋友(關羽)都先後辭世,如今小他7、8歲的張飛也先他而去,劉備怎能不傷感,其“噫!飛死矣。”一句實包括了無限的悲傷和落寞。

    最後,還要說一說那些有關黑化劉備的說法。

    很多人認為劉備佔據益州後,就開始與昔日的戰友離心離德,恨不得關、張等手握兵權的元老舊臣早些玩完。這種說法不是完全沒有道理,誰也不敢保證(同時誰也不知道)劉備到底有沒有這種心理,但我們要注意的是,關、張畢竟沒有造反,甚至沒有造反的跡象。特別是張飛,他對劉備幾乎言聽計從,劉備也沒表現出不信任張飛的意思。而且張飛在死之前,沒做過任何讓劉備不滿的事。

    因此,劉備可能對張飛有猜忌,但相比以往幾十年出生入死的感情,劉備的猜忌只能算是心中的一絲陰影。更何況張飛在這一絲陰影變大之前,已然去世,劉備於情於理都沒有不傷心的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七國之亂周亞夫為何不敢與吳王硬碰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