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907387717188

    食積是因小兒餵養不當,內傷乳食,停積胃腸,脾運失司所引起的一種小兒常見的脾胃病證。與西醫學消化不良相近。

    引證記載:

    《儒門事親》卷三:“食積,酸心腹滿,大黃、牽牛之類,甚者礞石、巴豆。”《雜病源流犀燭·積聚症瘕痃癖痞源流》:“食積,食物不能消化,成積痞悶也,宜青礞石、雞內金、枳實、巴豆、香附,方用保和丸,連蘿丸、佐脾丸。”《醫醫偶錄》治肚腹脹硬拒按,吞酸噯腐,不思飲食,用大和中飲。脾虛者,參用六君湯。參見肉積、面積、果菜積等條。

    原因: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乳食內積,損傷脾胃。病機為乳食不化,停積胃腸,脾運失常,氣滯不行。食積可分為傷乳和傷食。傷於乳者,多因乳哺不節,食乳過量或乳液變質,冷熱不調,皆能停積脾胃,壅而不化,成為乳積。傷於食者,多因飲食餵養不當,偏食嗜食,飽食無度,雜食亂投,生冷不節;食物不化;或過食肥甘厚膩、柿子、大棗等不易捎化之物,停聚中焦而發病。正所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分證論治:

    1.乳食內積

    證候:乳食不思,食慾不振或拒食,脘腹脹滿,疼痛拒按;或有噯腐惡心,嘔吐酸餿乳食,煩躁哭鬧,夜臥不安,低熱,肚腹熱甚,大便穢臭,舌紅苔膩。

    分析:乳食內積,氣機鬱滯,故脘腹脹滿,疼痛拒按。胃腸不適,則夜臥不安,煩躁哭鬧。中焦積滯,胃失和降,氣逆於上,則乳食不思,食慾不振或拒食,噯腐惡心,嘔吐酸餿乳食;腐穢壅積,脾失運化,則大便穢臭。中焦鬱積化熱,則有低熱,肚腹熱甚。舌紅苔膩為乳食內積實證之象。

    治法:消乳消食,化積導滯。

    方藥:消乳丸或保和丸加減。常用藥:山楂、神曲、萊菔於、麥芽消食化積,陳皮、香附、砂仁理氣消滯,茯苓、半夏健脾化溼、消脹除滿,連翹清解鬱積之熱。脘腹脹滿疼痛加厚朴、枳實行氣消滯寬中;便秘加木香、檳榔消積導滯;重者暫加大黃通腑;嘔吐甚者,加姜竹茹清胃降逆止嘔;低熱、舌紅、苔膩微黃,加胡黃連消積清熱。

    2.脾虛夾積

    證候:神倦乏力,面色萎黃,形體消瘦,夜寐不安,不思乳食,食則飽脹,腹滿喜按,嘔吐酸餿乳食,大便溏薄、夾有乳凝塊或食物殘渣,:舌淡紅,苔白膩,脈沉細而滑。

    分析:脾胃虛弱,中氣不運,不能化生精微變為氣血,濡養機體,則見神倦乏力,面色萎黃,形體消瘦,唇舌色淡。脾胃虛弱,運納失職,乳食積滯,氣機不暢,故不思乳食,食則飽脹,腹滿喜按,上則嘔吐酸餿乳食,下則大便溏薄酸臭夾不消化物。胃不和則臥不安。苔白膩,脈沉細而滑,皆為脾虛夾積之所致。

    治法:健脾助運,消補兼施。

    方藥:健脾丸加減。常用藥:黨參、白朮健脾益氣,山楂、神曲、麥芽消食導滯,枳實、陳皮理氣消脹,虛實兼顧,消補並施。苔膩、納呆,加藿香、砂仁化溼醒脾;舌淡、腹脹、便溏,加炮姜、厚朴、蒼朮溫中運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資治通鑑》中說:不痴不聾,不做家翁。它的真正意思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