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看淡生死,離別,他人的評價等等,內心是要強大,但最根本的在於自立自強。我們普通人做到自立自強並非一件難事,轉變一些觀念態度,明白一些道理並踐行就可以了。人都會死,絕大部分的人也都是怕死的。烏龜能活幾百年,樹木能活上千年,而人只有幾十年的壽命。人的一生不能看結果,因為結果都是死亡,要看過程,看活著的每一刻是否都不留遺憾,這樣,當死亡降臨的時候他才能夠淡定從容。而活著的每一刻都不留遺憾,這本身需要我們有遠大的志向和高度的自律,以及知足常樂的心態等等,都需要修煉,但事實上很少有人會去關注自己的生命本身,只是被世俗推著隨波逐流罷了,能靜下心來拷問自己是否活得有意義都很困難,更不要說真正付出努力去做了。肉體的生命有限,但精神可以永恆。當精神足夠強大的時候,我們便可以不依附於軀體而存在了。這是對於自己的精神上的獨立。看我們自己是否怕死。這一點蘇軾的《赤壁賦》便有闡述。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無與我皆無盡也。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對於他人,我們害怕親人朋友的逝去,也會為陌生人遇難而難過。這當然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我們所謂的看淡,並不是漠不關心,而是承受住那一份心痛,以更加堅定的腳步勇敢的繼續走下去。比如,一個人如果自立,他並不擔心失去父母的羽翼,離開父母就活不下去了,他也不擔心自己沒來得及孝敬父母,沒有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因為他現在已經有能力自一個人面對社會,同時父母離去的時候也很安詳。因此,他並不會驚慌失措,會更鎮定冷靜一些。我覺得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真的做不到對死亡無感,我們力爭做到的,只是面對死亡更加從容,不會沉溺於悲痛從此一蹶不振,而是或引以為戒不重蹈覆轍,或帶著期盼與希望繼續前行,總之,生離死別之後更要活好自己,這麼想才能“看淡”。分道揚鑣也是這樣。愛一個人,會依賴他,自然分手的時候傷心難過。畢了業,跟相互陪伴了幾年的同學分道揚鑣,自然捨不得。但是,離別意味著結束,它也意味著新的開始。一個自立且自強的人會向前看,他知道生活還要繼續,所以他選擇看淡。這或許需要生活的閱歷,但首先你的內心要足夠獨立。對於世俗的眼光,莊子的《逍遙遊》給出了很好的詮釋。宋榮子能做到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在於他不依附於外物,而完全依靠自己。普通人想做到,完全有可能。自己有一個志向,併為之腳踏實地的奮鬥,不在乎他人說什麼,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耐心的雕琢自己的羽毛便好,你管別人幹什麼。一個自立的人應該像太陽一樣,不依附於他人,走到哪裡都是灑脫自信快樂逍遙的,那是一種氣場。是自己給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給的。我們追求的“看淡”,應該是一種正面的,由於內心的寧靜與淡泊而呈現出來的一種成熟的生命狀態,並非飽受世俗折磨之後強迫自己的麻木和冷漠。前者是真人,是可以透過我們學習而做到的,後者不過是行屍走肉而已,他不是內心強大,他是已經死了心了。
要做到看淡生死,離別,他人的評價等等,內心是要強大,但最根本的在於自立自強。我們普通人做到自立自強並非一件難事,轉變一些觀念態度,明白一些道理並踐行就可以了。人都會死,絕大部分的人也都是怕死的。烏龜能活幾百年,樹木能活上千年,而人只有幾十年的壽命。人的一生不能看結果,因為結果都是死亡,要看過程,看活著的每一刻是否都不留遺憾,這樣,當死亡降臨的時候他才能夠淡定從容。而活著的每一刻都不留遺憾,這本身需要我們有遠大的志向和高度的自律,以及知足常樂的心態等等,都需要修煉,但事實上很少有人會去關注自己的生命本身,只是被世俗推著隨波逐流罷了,能靜下心來拷問自己是否活得有意義都很困難,更不要說真正付出努力去做了。肉體的生命有限,但精神可以永恆。當精神足夠強大的時候,我們便可以不依附於軀體而存在了。這是對於自己的精神上的獨立。看我們自己是否怕死。這一點蘇軾的《赤壁賦》便有闡述。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無與我皆無盡也。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對於他人,我們害怕親人朋友的逝去,也會為陌生人遇難而難過。這當然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我們所謂的看淡,並不是漠不關心,而是承受住那一份心痛,以更加堅定的腳步勇敢的繼續走下去。比如,一個人如果自立,他並不擔心失去父母的羽翼,離開父母就活不下去了,他也不擔心自己沒來得及孝敬父母,沒有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因為他現在已經有能力自一個人面對社會,同時父母離去的時候也很安詳。因此,他並不會驚慌失措,會更鎮定冷靜一些。我覺得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真的做不到對死亡無感,我們力爭做到的,只是面對死亡更加從容,不會沉溺於悲痛從此一蹶不振,而是或引以為戒不重蹈覆轍,或帶著期盼與希望繼續前行,總之,生離死別之後更要活好自己,這麼想才能“看淡”。分道揚鑣也是這樣。愛一個人,會依賴他,自然分手的時候傷心難過。畢了業,跟相互陪伴了幾年的同學分道揚鑣,自然捨不得。但是,離別意味著結束,它也意味著新的開始。一個自立且自強的人會向前看,他知道生活還要繼續,所以他選擇看淡。這或許需要生活的閱歷,但首先你的內心要足夠獨立。對於世俗的眼光,莊子的《逍遙遊》給出了很好的詮釋。宋榮子能做到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在於他不依附於外物,而完全依靠自己。普通人想做到,完全有可能。自己有一個志向,併為之腳踏實地的奮鬥,不在乎他人說什麼,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耐心的雕琢自己的羽毛便好,你管別人幹什麼。一個自立的人應該像太陽一樣,不依附於他人,走到哪裡都是灑脫自信快樂逍遙的,那是一種氣場。是自己給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給的。我們追求的“看淡”,應該是一種正面的,由於內心的寧靜與淡泊而呈現出來的一種成熟的生命狀態,並非飽受世俗折磨之後強迫自己的麻木和冷漠。前者是真人,是可以透過我們學習而做到的,後者不過是行屍走肉而已,他不是內心強大,他是已經死了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