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賽麥大弘
-
2 # 聽歷史說話
之前看吳晗先生的《明史簡述》的時候,有過關於明朝服飾的記載,感覺比較的有意思,跟這道題目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明朝之前,由於棉花的種植範圍很小,棉紡織品還沒有成為衣服原材料的主流。所以不同的人穿衣服有很大的區別。
穿衣主要分為三種:
第一官宦人家主要穿絲織品,以蠶繅絲織就而成。這種衣服一般做工考究,用料優質,所以穿上非常的舒服,而且看起來比較的華美。像現在蘇州絲綢就屬於這種,即使放到今天價格依然昂貴,古代更不必說。所以說一般只有官宦之家會穿。
第二商賈之家主要穿的就是粗布衣服。可能你會比較的納悶了,他們經商一般都是家財萬貫,不會連個絲織品都買不起吧,何必要穿不舒服的粗布衣服呢?買當然買得起,但是法律規定他們不許穿。主要是因為由於古代生產力水平較低,要保證老百姓踏踏實實的種地,主要採取的是重農抑商的政策,商人的社會地位不高,這其中就對商人的服飾做出了規定,只准穿粗布衣服,不許穿華貴的絲綢,否則就是逾制。
第三就是普通老百姓主要是農民,也就是你說的草民。他們因為貧窮,穿不起絲織品,只能穿自己家縫製的粗布衣服。一般多為麻製品。
《論語》記載,“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草就是指的老百姓,久而久之,草民就成了老百姓的一個代號。除此之外,諸葛亮《隆中對》曾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這其中的布衣也多指一般百姓。
而從朱元璋當上皇帝以後,因為國家養兵需要錢,官僚機構運轉需要錢,而棉花屬於經濟作物,效益比糧食要高的多,這一時期棉花的種植技術也比較的成熟。所以朱元璋就在一些適宜種植棉花的地方,大力提倡種植棉花。等棉花種植面積,產量上來以後,價格便宜了一點,越來越短普通的老百姓也能穿的起了。從這個時候開始,棉花就逐漸成為了製衣的主要原材料。
而提到這裡,就再說一下吳晗先生關於明朝服飾的一些研究。
那個時候一般官宦人家和普通百姓在衣服材料上有棉紡織和絲織品的區別,就連顏色上也有很大的區別。一般官宦人家衣著華麗,顏色多樣,看起來很好看。但是普通老百姓的衣服基本上就一個顏色,那就是白色。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這又不得不提到當時獨特的染色漂染技術和對外經濟貿易。
當時由於漂染技術的不發達,還有衣服上色需要特殊的染料,又大多由南洋諸國進口,所以說一般只有王公貴族,官宦之家的衣服才有鮮豔的衣服,一般百姓的衣服是沒有顏色的。衣服的顏色也成為了區分地位的一個象徵。
回覆列表
在棉花傳入中國之前,華人穿衣主要靠絲,達官貴人都穿絲織品,老百姓穿麻布,邊遠地區還有穿獸皮裹體。就是棉花更加保暖更加適合做衣物。
草民一詞來自孔子,《論語》“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徳草。草上之風,必偃”,草民就是小人之草的延伸,小人都“草”了,民不用說,就更是草了。古代無官職的人在皇帝或官員面前自稱“草民”是一種謙稱,表示卑賤意。草野之民,平民。不是說穿的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