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詹皇658
-
2 # 發兒娃_5315
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縣南。原指不要越過雷池。後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範圍和界限。
不敢越雷池半步是用來批評那些已經學習了很多卻“不敢越雷池一步”、在藝術手法上陳陳相因的人們的。(秦牧《獨創一格》)
出處:《晉書·庾亮傳》:“亮並不聽,而報溫嶠書曰:‘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翻譯:庾亮並不聽,而是對溫嶠書說:“你憂慮西陲多於歷陽,腳下也不敢超越雷池一步。”
擴充套件資料:
雷池還和一個著名傳說有關,《二十四孝圖》感動千古,而最著名的就是王祥臥冰求鯉。王祥生母早亡,繼母對他不好,王祥卻非常孝敬繼母。繼母生了病,想吃魚,王祥在大冬天買不到鯉魚,乾脆脫下衣服,臥在冰上,用自己的體溫融化了冰塊,求得了鯉魚。王祥把魚做好,繼母吃後病就有好了。王祥就在(古)雷池臥冰求鯉。
《三國志·吳志》中亦有此記載。在三國時期,就有雷池,並且設立了行政官員。這也就是說,在江淮這片土地上,早在1700多年前便已經有古雷池的存在。
當長江水位上漲到19.5米時,抽掉同馬大堤可以看到的一切。那時整個望江被洪水覆蓋的地方都是古雷池之領域。
典故:
東晉成帝時,庾亮任中書令,執朝政。他為了防備西部邊境的敵人侵犯,推薦溫嶠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做官,加強防務。溫嶠上任不久,庾亮得到了歷陽太守蘇峻企圖謀反的報告。
原來蘇峻糾集亡命之徒,早就蠢蠢欲動了。庾亮自作聰明,想騙蘇峻離開歷陽,到京都建康(今江蘇南京)來做大司農。大臣們都以為這辦法不妥,溫嶠也寫信給庾亮勸阻,但庾亮不聽。蘇峻果然非但不願到京都去,反而由此看出朝廷對自己起了疑心,於是造起反來,發兵攻向京都。
溫嶠得知蘇峻反叛,立即號召部下將士,秣馬厲兵,打算從水路進入建康,護衛都城。庾亮對於蘇峻叛兵估計不足,寫信給溫嶠說:“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意思是我擔心西鏡(指坐鎮荊州的陶侃)更甚於蘇峻叛兵,你務必留在原地,不要越過雷池到京都來)庾亮叫溫嶠“無過雷池一步”,在戰略上是錯誤的。
蘇峻攻勢兇猛,很快逼近建康,庾亮指揮晉軍迎戰,被殺得大敗,京都失陷。心懷內疚的庾亮投奔溫嶠。溫嶠並不責怪,請他守衛白石的營壘,自己則加緊操練水軍,準備與蘇峻叛軍決一死戰。蘇峻派了一萬步兵,從四面包圍白石,拼命攻打,庾亮手下只有兩千人,漸漸支援不住。
庾亮身先士卒,奮不顧身地揮刀猛衝。晉軍受到激勵,愈戰愈勇,終於殺退了叛軍。庾亮見叛軍敗退,大喝一聲,率晉軍衝出營壘,緊緊追擊,斬殺數百名敵人,獲得大勝。最後,庾亮、溫嶠等人終於殺掉蘇峻,平定叛亂,彌補了因“無過雷池一步”戰略錯誤而造成的損失。
回覆列表
【解釋】:越:跨過;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縣南。原指不要越過雷池。後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範圍和界限。
【出自】:晉·庾亮《報溫嶠書》:“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示例】:是用來批評那些已經學習了很多卻“~”、在藝術手法上陳陳相因的人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