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滸傳》120回版本中,梁山好漢征討大遼、河北田虎、淮西王慶以及江南方臘,我們習慣稱之為“徵四寇”。在征討前三寇大遼、田虎、王慶時,梁山好漢未折一人,可謂去時三十六,歸來十八雙。可在征討第四寇方臘時,梁山好漢卻死傷大半,損失慘重,究竟是為何?有人認為方臘的實力遠超前三寇,梁山好漢肯定要付出慘重的代價,畢竟方臘是全書的終極大boss,不可能被梁山好漢輕而易舉的搞定。
我卻認為不然,若論實力,也許方臘強於田虎和王慶,但絕對比不過遼國,道理很簡單,一個侵洲擾府的強盜團伙怎麼可能與享國二百多年,屢屢暴揍北宋的北方政權抗衡?那究竟是什麼原因使梁山好漢在方臘面前吃了大虧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這段內容集中在全書的91回到110回,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這20回的行文筆法與其他章回大相徑庭,文采跟前70回相比更是猶如雲泥之別。前70迴文採飛揚,情節環環相扣,引人入勝,欲罷不能。而徵田虎、王慶的情節卻讓人昏昏欲睡,味同嚼蠟,恨不能快進,斷然不是施耐庵原筆。那麼究竟是誰加上去的,眾說紛壇,至今沒有定論。
總之,《水滸》讀的越多,你就會發現這20回的違和感越強烈,有很多蛛絲馬跡能有力的證明徵田虎、王慶的情節是有人橫插進來的。比如全書的第119回,宋江上表宋徽宗,其中有幾句寫道:全忠秉義,護國保民。幽州城鏖戰遼兵,清溪洞力擒方臘。此時梁山已經征討方臘結束,大軍班師回朝,這個表文相當於宋江的工作總結。試想一下,如果梁山真的征討過田虎和王慶,如此大功,宋江為何在表文裡隻字不提?
既然這20回是後人加進去的,那麼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力求做到毫無違和感,不能留下破綻,承繼好前文,銜接好下文——徵方臘之前,必須保證108條好漢無一人陣亡,否則到了原筆的後20回怎麼辦?給陣亡的好漢吃起死回生之藥或者讓他們再死一次??如此的低階錯誤,豈不就貽笑大方了嘛!
面對實力強大的遼國,梁山好漢除了在最終boss兀顏光面前遇到點困難之外,其他一律勢如破竹,以摧枯拉朽之勢完勝遼國,打的遼國最後不得不遣使求和。我們知道,歷史上北宋與遼國的交鋒中一直處於下風,城下之盟向遼國進貢納幣,俯首稱臣,在遼國面前何時像梁山好漢這樣威風過。
所以說的難聽點吧,施耐庵帶領著讀者一起意淫,作為中原王朝的封建士大夫,他具有強烈的愛國意識和民族情懷,北宋乃至南宋屢屢受異族欺辱他痛心疾首。既然現實中幹不過遼國,那麼就在書中好好羞辱這個虎狼之國一番,所以他斷然不會在徵遼時讓任何一個梁山好漢陣亡,必然讓他們大顯神威,狂虐遼國。
再者,我相信施耐庵在落筆之前,已經對全書的行文佈局成竹在胸,毫無疑問,梁山好漢的終極對手就是江南方臘。所以在征討方臘之前,必須保證108將的完整性,讓梁山滿血出戰,才更能彰顯梁山好漢的悲壯和勇猛。
方臘也是久經戰場的農民起義者,方臘與梁山好漢都是歷經戰爭磨鍊和洗禮,知根知底、套路都基本相似的兩支隊伍肯定兩敗俱傷!
在《水滸傳》120回版本中,梁山好漢征討大遼、河北田虎、淮西王慶以及江南方臘,我們習慣稱之為“徵四寇”。在征討前三寇大遼、田虎、王慶時,梁山好漢未折一人,可謂去時三十六,歸來十八雙。可在征討第四寇方臘時,梁山好漢卻死傷大半,損失慘重,究竟是為何?有人認為方臘的實力遠超前三寇,梁山好漢肯定要付出慘重的代價,畢竟方臘是全書的終極大boss,不可能被梁山好漢輕而易舉的搞定。
我卻認為不然,若論實力,也許方臘強於田虎和王慶,但絕對比不過遼國,道理很簡單,一個侵洲擾府的強盜團伙怎麼可能與享國二百多年,屢屢暴揍北宋的北方政權抗衡?那究竟是什麼原因使梁山好漢在方臘面前吃了大虧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徵田虎和王慶是後人加上去的這段內容集中在全書的91回到110回,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這20回的行文筆法與其他章回大相徑庭,文采跟前70回相比更是猶如雲泥之別。前70迴文採飛揚,情節環環相扣,引人入勝,欲罷不能。而徵田虎、王慶的情節卻讓人昏昏欲睡,味同嚼蠟,恨不能快進,斷然不是施耐庵原筆。那麼究竟是誰加上去的,眾說紛壇,至今沒有定論。
總之,《水滸》讀的越多,你就會發現這20回的違和感越強烈,有很多蛛絲馬跡能有力的證明徵田虎、王慶的情節是有人橫插進來的。比如全書的第119回,宋江上表宋徽宗,其中有幾句寫道:全忠秉義,護國保民。幽州城鏖戰遼兵,清溪洞力擒方臘。此時梁山已經征討方臘結束,大軍班師回朝,這個表文相當於宋江的工作總結。試想一下,如果梁山真的征討過田虎和王慶,如此大功,宋江為何在表文裡隻字不提?
既然這20回是後人加進去的,那麼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力求做到毫無違和感,不能留下破綻,承繼好前文,銜接好下文——徵方臘之前,必須保證108條好漢無一人陣亡,否則到了原筆的後20回怎麼辦?給陣亡的好漢吃起死回生之藥或者讓他們再死一次??如此的低階錯誤,豈不就貽笑大方了嘛!
第二、再說說徵遼的問題面對實力強大的遼國,梁山好漢除了在最終boss兀顏光面前遇到點困難之外,其他一律勢如破竹,以摧枯拉朽之勢完勝遼國,打的遼國最後不得不遣使求和。我們知道,歷史上北宋與遼國的交鋒中一直處於下風,城下之盟向遼國進貢納幣,俯首稱臣,在遼國面前何時像梁山好漢這樣威風過。
所以說的難聽點吧,施耐庵帶領著讀者一起意淫,作為中原王朝的封建士大夫,他具有強烈的愛國意識和民族情懷,北宋乃至南宋屢屢受異族欺辱他痛心疾首。既然現實中幹不過遼國,那麼就在書中好好羞辱這個虎狼之國一番,所以他斷然不會在徵遼時讓任何一個梁山好漢陣亡,必然讓他們大顯神威,狂虐遼國。
再者,我相信施耐庵在落筆之前,已經對全書的行文佈局成竹在胸,毫無疑問,梁山好漢的終極對手就是江南方臘。所以在征討方臘之前,必須保證108將的完整性,讓梁山滿血出戰,才更能彰顯梁山好漢的悲壯和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