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間上看,賈雨村得到甄士隱的贈銀贈衣之後,匆匆離開,進京赴考,到葫蘆廟被火燒,其間不通慶弔。關於賈雨村高中、得官之事,是到甄士隱出家之後,甄夫人才輾轉聽說的。而小沙彌在葫蘆廟失火之後,就已經蓄髮還俗,棄當了門子,也不可能與搬到鄉下、又遷到岳家的甄士隱夫妻有密切往來。所以賈雨村第一次當官,小沙彌、後來的門子,就已經不知道了。
在此之後,賈雨村娶嬌杏、生子、扶正、丟官、給林黛玉當家教、又透過賈政的門路謀“起復”,第二次當官。這些經歷,門子當然更不可能知道了。所以門子誇賈雨村“當年何其明決”,與走賈政門路“起復”“補任”,沒有任何關係。
那麼,門子誇賈雨村,是不是泛泛的恭維、沒有實際所指呢?
不是。這句話全文是:“老爺當年何其明決,今日何反成了個沒主意的人了?”如果泛泛而談,用虛言的“何其明決”來反襯實指的“沒主意”,那就成了故意譏諷。門子獻計,當然不僅是故人之情、無私幫助,更多地是想建功於賈雨村、獲得實際利益。
門子是個小人物。雖然有派妻子勸慰香菱(英蓮)之舉,似乎良心未泯,但在大是非上,他毫不猶豫地替賈雨村出主意:“老爺被升此任,亦系賈府王府之力,此薛蟠即賈府之親,老爺何不順水行舟、作個整人情?”只想著透過包庇薛蟠來討好賈王二府,絲毫沒考慮過英蓮的處境。這樣的人,會無私幫助“故人”嗎?
既然心有私慾、想透過賈雨村謀利,當然不會故意諷刺。“當年何其明決”,還是有所實指。
可是從門子與賈雨村生命的交集來看,稱得上“明決”的,恐怕只有一件事:在甄士隱慷慨贈銀的第二天,“五鼓已進京去了,也曾留下話與和尚轉達老爺說:‘讀書人不在黃道黑道,總以事理為要,不及面辭了。’”
甄士隱贈銀之後,又來找賈雨村,是想給他寫“兩封薦書”,給他進一步的幫助。但賈雨村也許是急於進京謀取功名,也許怕甄士隱酒後慷慨贈銀、醒後後悔索回,居然趁甄士隱酒醉未醒,就匆匆上路了。
這樣渴求功名,又這樣看重銀錢,側面反映了甄士隱所贈的“五十兩白銀並兩套冬衣”對賈雨村有多重要。但是賈雨村是如何回答的?“收了銀衣,不過略謝一語,並不介意,仍是吃酒談笑”。內心如何狂喜,表面上卻不露分毫。難怪批書人會稱之為“奸雄”了。
甄士隱想寫兩封薦書的一片好意,賈雨村沒有領受,是不是他的損失?當然是,但又不完全。如果接受了薦書,進京後謀求甄士隱親故的幫忙,以後他的行蹤,也許會輾轉傳到甄士隱的耳中。而甄家遭難,也許會求告於賈雨村(他進京考中,又到南方做官了)。不管求告之事大小難易,賈雨村很難拒絕當初的大恩人,否則會被人蔑視。
換言之,賈雨村不肯救助英蓮,他的負恩早在接受銀衣的次日“五鼓已進京去了”之時,已經埋下伏筆:我受你的幫助,卻絕不想報恩,所以想趁早斷了與你的一切聯絡。
沒有甄士隱的五十兩銀兩套冬衣,賈雨村無法進京求官。這樣的大恩,他從一開始就不想著回報。門子給說說緣由、出出主意的小幫助,他又怎麼會給予回報?而門子的存在,不僅知道他貧賤之事,更親眼目睹了他對甄家、對英蓮的見死不救,這樣的人怎能留在身邊?
所以說,門子還是“太傻太天真”。當初能夠“何其明決”地斷絕與大恩人甄士隱的聯絡,今天又怎麼會顧念舊情、善待門子這個故人?替他著想,替他分析,替他出主意,除了換來恩將仇報之外,不可能有任何用處。
從時間上看,賈雨村得到甄士隱的贈銀贈衣之後,匆匆離開,進京赴考,到葫蘆廟被火燒,其間不通慶弔。關於賈雨村高中、得官之事,是到甄士隱出家之後,甄夫人才輾轉聽說的。而小沙彌在葫蘆廟失火之後,就已經蓄髮還俗,棄當了門子,也不可能與搬到鄉下、又遷到岳家的甄士隱夫妻有密切往來。所以賈雨村第一次當官,小沙彌、後來的門子,就已經不知道了。
在此之後,賈雨村娶嬌杏、生子、扶正、丟官、給林黛玉當家教、又透過賈政的門路謀“起復”,第二次當官。這些經歷,門子當然更不可能知道了。所以門子誇賈雨村“當年何其明決”,與走賈政門路“起復”“補任”,沒有任何關係。
那麼,門子誇賈雨村,是不是泛泛的恭維、沒有實際所指呢?
不是。這句話全文是:“老爺當年何其明決,今日何反成了個沒主意的人了?”如果泛泛而談,用虛言的“何其明決”來反襯實指的“沒主意”,那就成了故意譏諷。門子獻計,當然不僅是故人之情、無私幫助,更多地是想建功於賈雨村、獲得實際利益。
門子是個小人物。雖然有派妻子勸慰香菱(英蓮)之舉,似乎良心未泯,但在大是非上,他毫不猶豫地替賈雨村出主意:“老爺被升此任,亦系賈府王府之力,此薛蟠即賈府之親,老爺何不順水行舟、作個整人情?”只想著透過包庇薛蟠來討好賈王二府,絲毫沒考慮過英蓮的處境。這樣的人,會無私幫助“故人”嗎?
既然心有私慾、想透過賈雨村謀利,當然不會故意諷刺。“當年何其明決”,還是有所實指。
可是從門子與賈雨村生命的交集來看,稱得上“明決”的,恐怕只有一件事:在甄士隱慷慨贈銀的第二天,“五鼓已進京去了,也曾留下話與和尚轉達老爺說:‘讀書人不在黃道黑道,總以事理為要,不及面辭了。’”
甄士隱贈銀之後,又來找賈雨村,是想給他寫“兩封薦書”,給他進一步的幫助。但賈雨村也許是急於進京謀取功名,也許怕甄士隱酒後慷慨贈銀、醒後後悔索回,居然趁甄士隱酒醉未醒,就匆匆上路了。
這樣渴求功名,又這樣看重銀錢,側面反映了甄士隱所贈的“五十兩白銀並兩套冬衣”對賈雨村有多重要。但是賈雨村是如何回答的?“收了銀衣,不過略謝一語,並不介意,仍是吃酒談笑”。內心如何狂喜,表面上卻不露分毫。難怪批書人會稱之為“奸雄”了。
甄士隱想寫兩封薦書的一片好意,賈雨村沒有領受,是不是他的損失?當然是,但又不完全。如果接受了薦書,進京後謀求甄士隱親故的幫忙,以後他的行蹤,也許會輾轉傳到甄士隱的耳中。而甄家遭難,也許會求告於賈雨村(他進京考中,又到南方做官了)。不管求告之事大小難易,賈雨村很難拒絕當初的大恩人,否則會被人蔑視。
換言之,賈雨村不肯救助英蓮,他的負恩早在接受銀衣的次日“五鼓已進京去了”之時,已經埋下伏筆:我受你的幫助,卻絕不想報恩,所以想趁早斷了與你的一切聯絡。
沒有甄士隱的五十兩銀兩套冬衣,賈雨村無法進京求官。這樣的大恩,他從一開始就不想著回報。門子給說說緣由、出出主意的小幫助,他又怎麼會給予回報?而門子的存在,不僅知道他貧賤之事,更親眼目睹了他對甄家、對英蓮的見死不救,這樣的人怎能留在身邊?
所以說,門子還是“太傻太天真”。當初能夠“何其明決”地斷絕與大恩人甄士隱的聯絡,今天又怎麼會顧念舊情、善待門子這個故人?替他著想,替他分析,替他出主意,除了換來恩將仇報之外,不可能有任何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