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欽凌

    小時候記得走親戚的禮品是自制的,父親在人民公社當幹部,春節回家來時買許些紅棗,除留一些喝罐罐茶用外,其餘用白紙包包,貼上紅紙條,用來走親戚。

  • 2 # 中原農夫LW2500608008

    這些過年習俗都變成美好回憶了。小時候過年物質不豐富,可當時過年的氣氛很濃厚。

    現在過年感覺冷冷清清的。只能回憶小時候的過年場景了。

  • 3 # 毛春旺1

    :每當過年,我就回憶起我的父母,他們養育了我,培養了我,等我掙錢了,有能力了,他們都在黃泉下。父母親對於我只有賜予,但我卻沒有賦予。對於父母的無私的情,我只能把他們刻在深深地刻在記憶裡,銘刻在心中。小時候,和父母一起過年,可以淘氣,可以任性。最記憶猶新的是大年三十夜,同上著火爐,聽父欒講故事。母親的記憶很好,她也會背《三字經》,《增廣識字賢文》,一般的故事都是圍繞這兩本書展開的,對我們講得最多的有這麼兩句“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故事完了,還相互猜謎語。在這樣的氛圍中渡過了除夕夜。第二天還得早起,有時父親帶我去訪親拜友,見到放過的鞭炮殼。有一次拾到了一個引子點燃沒爆的鞭炮,那簡直如獲至寶,緊緊的捏在手上,。到家時,我和堂弟把紙剝了,取出硝藥,放在剝下來的鞋砲紙上,用火爐中的火,用小棒夾上火,把它點燃,只聽忽嘶一聲,我們的紅臉變成黑,我的堂地湊得上,他臉上黑得更厲害,回到家,全家人都咱哈大笑!新年的住事一人多了!

  • 4 # 倚夕陽笑黃昏

    當下過年了無生趣,過年如過劫,已不能擺脫世俗的羈絆,刻意的迎來送往,昧心地上下走動,真的是好懷念小時候過年的時光,無憂無慮,心中無雜念,就有兩件事,“吃、玩”。

    那時過年苦並快樂著。

    吃自不必說,無非就是肉、白麵饅頭了。

    自打記事起,農村的生活條件非常拮据,一年四季吃玉米麵的家庭已是很不錯的了,能吃上一頓白麵饅頭那只有再過節的時候才能享受到的,更別提肉了。

    農曆26,家裡開始蒸過年的饅頭,清一色的白麵,只不過與現在的相比發黃了許多,那時打面都是能打六七遍,麥麩很少能留下,現在打一遍兩遍,麥麩能留下一小半了。

    小饅頭,走親戚用的大饃,棗花,棗山,棗圓,包子等,通常從早上一直蒸到晚上,逮住機會那個吃啊,不用菜出去玩一圈一個饅頭就下肚了。

    至於其他走親戚用的禮品,哪一家捨得買啊,生活條件好一點的家庭就買幾個蘋果配籃子(走親戚挎籃子)了事,其他一應禮口統統自家做,做的最常見的禮品就是炸油條,兩個大饃、一把炸油條、兩個棗花、再加上幾個蘋果,就能整滿滿一籃。

    小孩是最慌年的,除夕夜剛睡下,不能聽到炮聲,每每哪家起的早的,只要睜開眼,就鬧著家人起床,可是那時冬天冷,大人就與你耗,說馬上就起來或說現在才半夜等搪塞。只至凌晨5點30分,在村內大部分人家都開始起床後起床。剛一下床,不等父親點開門炮(一種習俗),就如脫韁Mustang拿上一盒火柴就飛奔出去了,此時街上已人頭攢動了,都是拾啞炮的玩伴。

    炮聲就是號令,一旦聽到哪家開始點炮了,動作迅速一致,飛奔而去,在炮即停的那一刻,蜂擁而上,有火柴的划著火柴照,沒有火柴的直接下手摸。在手裡炸的、摸著雞屎的是常常發生的事。拾啞炮也是個技術活,也講究情報先行,在除夕前一天都會各家走一遍,先期偵查誰家買的個頭大,那麼除夕夜誰家就是重點蹲守物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賽季哈登的回合佔有率高達39.5%,這是歷史第一嗎?在這之前回合佔有率最高的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