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038238679905

    學而優則仕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子張》第十三章)(子夏說:做官有了餘力就去讀書治學,學習有了餘力就去做官。)子夏是孔子學生中的著名人物,姓卜名商,子夏是字,春秋末年衛華人,比孔子小44歲。他在魯國做過官,但一生主要是治學,以文學著稱。孔子死後,他開門收徒講學,他的學生成為儒家學派中的一派。戰國初期,他在魏國的河西講學終老,今陝西合陽縣洽川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仍有“子夏石室”、“文章臺”等遺蹟。他精通《詩經》、《春秋》、《易》、《禮》,據說現在流傳的《詩經》是經他傳下來的,《詩序》之中也有他當年講解《詩經》的記錄。近年轟動一時的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不少學者認為是子夏所作,至少其中有他講《詩》的記錄。 “仕”是做官;“優”是寬裕、餘裕的意思;“學”指讀書學習和研究學問(治學)。傳統註疏如《論語註疏》、《邢昺正義》、朱熹《論語章句集註》、劉寶楠《論語正義》,都注“優”為“有餘力”。這句話有兩個分句,上一個分句指做官的人說的,處理政務之外還有時間和精力,就還要讀書學習或研究學問;下一個分句指治學的人說的,治學達到精當的程度可以去做官。《論語今解》的解釋比較深入:“仕而優則學,用學理考驗政績之得失,以增益其實際智慧。學而優則仕,用行動考驗學理之價值,以正確其見解。合經驗與學理而一之。”也可以說:仕而後學,可以其新知增益工作能力;學而後仕,可以其所得切合實際地學以致用。全句的中心是勸人學習,以學理來指導實踐,在實踐中檢驗學理。 不知什麼時候,這句話被刪去前一個分句,只剩下“學而優則仕”五個字,把“優”字解釋為“優良”“優劣”的“優”。把這半句話譯為“書讀好了便能做官”。在“五四”以後,尤其在所謂的“文化大革命”中,萬炮齊轟,猛批孔子的“讀書做官”論,說孔子提倡為做官而讀書,讀書為了做官,是替奴隸主、封建主當爪牙來壓迫人民,因此孔子罪大惡極。 這是造反派給孔子製造的一件冤案:第一,“學而優則仕”這半句話根本不是孔子說的,而是子夏說的,張冠李戴;第二,這只是子夏的半句話,而且原來也不是被批判的那個意思,子夏的原意也被曲解了。 製造“讀書做官”的人確實是有的,但不是孔子,也不是孔子的學生子夏。“讀書做官”論的始作俑者也不是現代人,而是明清兩代的封建統治者。他們設計了一個大騙局,大力推行八股文科舉考試製度,從四書五經中抽出一句話作試題,按規定的八股程式作文,透過府試、省試、會試層層考試,考中了進士,便授以官職。從兒童啟蒙就灌輸:“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為什麼讀書呢?(這裡有問號)“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皇帝在那裡公開收買讀書人:“十年寒窗苦用心,金榜題名天下聞。”只要考中了,別說選中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就是中了一般的進士,起碼也是個縣太爺,一縣人民的“父母官”。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金錢美女、宅第田產、光宗耀祖、封妻廕子,什麼都有了。這是封建皇帝鋪下的“讀書做官”之路。在這條路上,一個個讀死書、死讀書,死記硬背死教條,苦思冥想作言不由衷的八股文,只為了應試,考中的去做感恩戴德的奴才,在那條應試的路上擠呀擠。大多數是從少年考白了頭髮,一次次名落孫山。考中的,便做貪官汙吏;考不中的,便成了“孔乙己”。這樣的“讀書做官”論,我們當然堅持反對,但它與孔子無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的中大型suv都有七座版本?現在七座真的不受歡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