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追記歷史
-
2 # 進哥故事匯
拓跋晃(428年—451年7月29日),鮮卑族,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長子,母夫人賀氏,北魏宗室。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太武帝下詔滅佛,平素喜好佛法的拓跋晃在這一問題上與父親產生極大矛盾。屢次勸諫卻未得聽從,只得設法保全很多和尚不被殺害。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因被太武帝寵臣宗愛陷害使得東宮大批官員被殺,憂慮而死,時年僅二十四歲。追諡為景穆太子,葬於金陵。正平二年(452年),其子文成帝拓跋浚即位,追尊為景穆皇帝,廟號恭宗。
拓跋晃是北魏太武帝的長子,在其童年時就被立為儲君,所以拓跋晃的起點和命運還算是很順。拓跋晃還是一個神童級的人物,自小就表現出不同於凡人的天賦,史料上記載他聰明伶俐有過目不忘之能。拓跋晃並沒有讓自己的聰明才智走向彎路,而是始終堅持以良好的品行去治理國家,所以後世對拓跋晃的評價並不低。
當年太武帝出去南征北戰,拓跋晃在十一二歲時就開始留守監國處理朝政,而且還能把事情做的遊刃有餘。以咱們現在的眼光看拓跋晃治國理政時的年齡,那絕對還是一個孩子般的存在,但就是這個孩子卻能把一個國家的朝政理順,這要放到現在來看肯定是一個奇葩的存在。
後期拓跋晃也曾多次獨自監國,雖然這在他一生中是很短暫的時刻,但他在實際掌權治國時所做出的決定,都是有利於百姓和國家發展的好政策。其實一開始太武帝對拓跋晃的認可度非常高,父子之間的關係也非常和諧,二人在治國理政和軍事戰略上的搭配更是相當合拍,甚至太武帝對他這個兒子都有些依賴感了。
太武帝和拓跋晃二人最初的矛盾點,發生在公元446年,那一年太武帝不知道腦袋裡哪根弦沒搭好,突然決定屠戮佛教,要對所以有的寺院和僧人進行屠殺。而拓跋晃卻是一個佛教的忠實信徒,當他知道這個訊息後,拓跋晃曾多次勸說太武帝改變這個決定,但始終無法改變太武帝屠佛的思想。
拓跋晃面對這樣的結果,還是做了一些挽救措施,頭腦靈活的他開始採用迂迴戰略,用“拖”字訣磨磨蹭蹭的將他老爸這個命令緩慢傳達。同時秘密將這個訊息快速的透過特殊渠道傳達出去,儘可能的為那些僧人們爭取逃生的時間,可就算拓跋晃做的再周密,也無法逃過太武帝的眼線,所以這件事是父子二人產生間隙的開始。
拓跋晃為人處事一直散發著正能量的光環,而當時太武宗身邊的親信宗愛,卻是一個專橫跋扈令人噁心的權臣。宗愛仗著自己的權勢,甚至都不把拓跋晃放在眼裡,所以拓跋晃對宗愛恨之入骨。後來拓跋晃身邊的兩個近臣開始和宗愛過招,無奈二人不是宗愛這個老狐狸的對手,宗愛在太武宗面前添油加醋參奏一番,太武宗竟然相信了他的讒言將二人殺了。這二人明著都是拓跋晃的人,太武宗這樣的處理方式無疑給拓跋晃打了一記重重的耳光,自此之後拓跋晃就一蹶不振,沒過多久就抑鬱而死了。至於說拓跋晃是等不及謀反被殺之說,我個人認為以拓跋晃的品性,這種說法理論上站不住腳,所以就不再贅述了。
拓跋晃基本上一生都在太子的位置上,但他卻有一個景穆帝的稱號,這是怎麼回事呢?拓跋晃死後,他的兒子後來成為皇帝,拓跋晃這個帝號是他兒子掌權後追封的,所以拓跋晃是一個沒有當過皇帝的皇帝。拓跋晃的死真的很可惜,他個人整體素質和治國謀略等都很優秀,如果他能順利接盤絕對是一個治世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