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蟲不可以語冰,井蛙不可以語海。自以為是的人,就跟夏蟲和井蛙一樣。他們的世界,他們的眼界,他們的格局,受制於空間的限制和時令的限制。你認為他是錯的,他不一定這樣認為。站在自以為是的人的角度,他就覺得自己是對的。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引導和感化一個自以為是的員工?
站在老闆的角度,引導和感化員工的成本非常高,不管是資金的成本,還是時間的成本。等到自以為是的員工,成長起來,公司早就涼了。除非這個自以為是的員工,是老闆的兒子,女兒。否則沒有哪個老闆會願意花這麼多的錢,花這麼大的時間和精力去培養這樣的員工。
所以一個自以為是的員工,如果不是能力特別突出,潛力特別大。一般情況下,企業是沒必要去培養這樣的員工的。甚至可以說這樣的員工,對於團隊是非常具有破壞力的。這樣的員工應該儘早清除出自己的團隊。
但是有一種自以為是的員工,他們能力非常突出。那麼這個時候,相對來講,BOSS就會比較糾結一點。
比如公司的銷售冠軍,他們典型的特徵是以自我為中心,個人能力也比較強,對於自己非常的自信,甚至有點自負。再加上身邊的同事上級和老闆都對他表揚和誇獎居多,甚至有很多人還會拍他的馬屁。這個時候銷售冠軍,就特別容易膨脹,特別容易飄起來。就會產生一種公司離開了我就轉不動的感覺。最後他就會以自己的業績,來威脅自己的老闆。如果老闆給他漲工資,那麼他就走人。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我業績這麼好,我就不信沒有地方要我。我離開了公司,看你們怎麼辦?最後老闆也沒有辦法,這樣的銷售冠軍往往就容易流失。
所以對於這樣的人,最好的選擇是直接把他淘汰,包括在招聘程式中淘汰和在使用過程中淘汰。
企業是盈利機構,並不是慈善機構,更不是教育機構。社會是優勝劣汰的社會,適者生存。
當然並不是沒有自以為是的人最終能夠反省,能夠覺悟的個例,但是這樣的案例非常少。
比如我們曾經在同一個大學招的兩位同學,他們來自同一個班級,同一個宿舍。兩個人在學校表現也都非常的優秀,來到公司的時候,有道表現的,比較不錯。一開始兩個人也都順利的從基層升到了主管級別。但是慢慢的時間一長,在公司待了5年左右的時候,兩個人就不一樣了,其中一個就升到了經理。沒有提拔的那一位就非常的不服氣,他就找到他的領導。他說為什麼,我的同學可以升職,而我卻不能升職。當時正好有另外的人找領導有事,所以領導就讓他先回去他有時間再重新叫他到辦公室。他在回去的路上,正好經過了他同學的辦公室,因為他們兩個人關係非常好,他也經常到他同學的辦公室,所以他就想著在他同學的辦公室去先休息一下。他到他同學辦公室的時候,他同學有事出去了,不在那裡,於是他坐在他同學的辦公桌上,在那裡等他同學回來。這個時候有其他的人來找他的同學,要個資料。因為他們關係非常好,所以他就很主動的在那裡幫助他的同學找一些資料。結果找來找去資料沒找到,他在他同學的抽屜裡面找到了他同學的工作日誌本。當他開啟他同學的那個抽屜的時候,他發現滿滿一整個抽屜的工作日誌本,當時他的心就受到了觸動。他翻開其中的一本,發現他的同學每天都很用心的在總結自己的工作,他終於明白了自己和同學之間的差距。於是他再次回到領導那裡的時候,他就主動的跟領導說,領導,再給我一年的時間,我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這個案例說明能夠醒悟過來的人確實有,但是一定是他自己明白過來。
夏蟲不可以語冰,井蛙不可以語海。自以為是的人,就跟夏蟲和井蛙一樣。他們的世界,他們的眼界,他們的格局,受制於空間的限制和時令的限制。你認為他是錯的,他不一定這樣認為。站在自以為是的人的角度,他就覺得自己是對的。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引導和感化一個自以為是的員工?
站在老闆的角度,引導和感化員工的成本非常高,不管是資金的成本,還是時間的成本。等到自以為是的員工,成長起來,公司早就涼了。除非這個自以為是的員工,是老闆的兒子,女兒。否則沒有哪個老闆會願意花這麼多的錢,花這麼大的時間和精力去培養這樣的員工。
所以一個自以為是的員工,如果不是能力特別突出,潛力特別大。一般情況下,企業是沒必要去培養這樣的員工的。甚至可以說這樣的員工,對於團隊是非常具有破壞力的。這樣的員工應該儘早清除出自己的團隊。
但是有一種自以為是的員工,他們能力非常突出。那麼這個時候,相對來講,BOSS就會比較糾結一點。
比如公司的銷售冠軍,他們典型的特徵是以自我為中心,個人能力也比較強,對於自己非常的自信,甚至有點自負。再加上身邊的同事上級和老闆都對他表揚和誇獎居多,甚至有很多人還會拍他的馬屁。這個時候銷售冠軍,就特別容易膨脹,特別容易飄起來。就會產生一種公司離開了我就轉不動的感覺。最後他就會以自己的業績,來威脅自己的老闆。如果老闆給他漲工資,那麼他就走人。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我業績這麼好,我就不信沒有地方要我。我離開了公司,看你們怎麼辦?最後老闆也沒有辦法,這樣的銷售冠軍往往就容易流失。
所以對於這樣的人,最好的選擇是直接把他淘汰,包括在招聘程式中淘汰和在使用過程中淘汰。
企業是盈利機構,並不是慈善機構,更不是教育機構。社會是優勝劣汰的社會,適者生存。
當然並不是沒有自以為是的人最終能夠反省,能夠覺悟的個例,但是這樣的案例非常少。
比如我們曾經在同一個大學招的兩位同學,他們來自同一個班級,同一個宿舍。兩個人在學校表現也都非常的優秀,來到公司的時候,有道表現的,比較不錯。一開始兩個人也都順利的從基層升到了主管級別。但是慢慢的時間一長,在公司待了5年左右的時候,兩個人就不一樣了,其中一個就升到了經理。沒有提拔的那一位就非常的不服氣,他就找到他的領導。他說為什麼,我的同學可以升職,而我卻不能升職。當時正好有另外的人找領導有事,所以領導就讓他先回去他有時間再重新叫他到辦公室。他在回去的路上,正好經過了他同學的辦公室,因為他們兩個人關係非常好,他也經常到他同學的辦公室,所以他就想著在他同學的辦公室去先休息一下。他到他同學辦公室的時候,他同學有事出去了,不在那裡,於是他坐在他同學的辦公桌上,在那裡等他同學回來。這個時候有其他的人來找他的同學,要個資料。因為他們關係非常好,所以他就很主動的在那裡幫助他的同學找一些資料。結果找來找去資料沒找到,他在他同學的抽屜裡面找到了他同學的工作日誌本。當他開啟他同學的那個抽屜的時候,他發現滿滿一整個抽屜的工作日誌本,當時他的心就受到了觸動。他翻開其中的一本,發現他的同學每天都很用心的在總結自己的工作,他終於明白了自己和同學之間的差距。於是他再次回到領導那裡的時候,他就主動的跟領導說,領導,再給我一年的時間,我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這個案例說明能夠醒悟過來的人確實有,但是一定是他自己明白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