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企鵝一號972

    現在一提“書信”都知道是信件。古代的“書信”則是兩回事。“書”是信件,

    “信”是使者,也就是送信之人。如漢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自可斷來信,徐徐 更謂之。”這裡的“來信”就是前來提親的媒人。把“書”與“信”合成一個詞的是 《晉書。

    陸機傳》。唐人寫詩才有把“信”單指信件的提法。如大詩人元稹《書樂天

    紙》:“不忍拈將等閒用,半封京信半封詩。”此類例子舉不勝舉。

    書信是實用性獨立文體,寫起來比較自由,但也要講究格式。古代書信大致分為給

    長輩、平輩、晚輩三種。不管給誰寫信,至少要有上款(受信人)、正文和下款(寫信 人)三個部分。

    但是,在歷史上這三個部分的先後次序並不一樣。漢魏六朝時期,常要 先寫自己的姓名,後列受信人的姓名,像《報任少卿書》,寫信者是司馬遷,一上來就

    是“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少卿足下”。寫了正文之後,再來點謙詞就不寫署名 了。但在明清以後,一般是按照上款(受信人)、正文和落款(寫信人)、日期這樣的 順序寫,一直延續至今。

    中國的書信文化經過歷代使用、傳承和發展,形成了為社會廣泛認同的格式。一封

    完整的書信至少應包括六個部分:稱謂語、提稱語、思慕語、正文、祝願語和署名。

    因為收信人的年齡、身份、地位、職業不同,寫信時的稱謂語、提稱語、思慕語、

    祝願語就要有相應的區別。

    比如在稱謂語中,給長輩寫信,稱謂語加敬稱但不具名,如 給父親寫信,稱謂語加“大人”二字,提稱語為“膝下”、“膝前”、“尊前”等,然後 以“敬稟者”引寫正文,末尾祝願語如“敬請福安”等,署名寫“男(或女)某某叩

    稟或敬叩或拜上”,最後寫上日期就可以了。

    給平輩寫信敬稱要講究一些,如給朋友一 般稱仁兄、先生等,對比較親近或年輕的朋友多用“足下”。末尾祝頌詞用“安”、 “棋”、“祉”等。如果對方是公職人員,則應為“敬頌公棋”、“敬頌公綏”。下款署名

    多用“某啟”、“謹啟”、“鞠啟”、“手啟”、“手書”、“白疏”之類的字眼。

    給晚輩子侄 寫信可隨便些,抬頭直呼其名即可,結尾問好與否關係不大,落款用“諭”、“示”、

    “白”等字。老師給學生寫信,落款只寫名字即可。

    古代書信中一般不會出現你、我、他之類的代詞,一是讓人覺得簡慢,二是看起來

    沒有文采,凡是遇到這種地方要委婉處理。

    如給朋友寫信,提到對方可用先生、仁兄、硯兄等。寫到自己可用在下、小弟。說道第三方時用“彼”、“渠”等。還有,華人向 有“禮多人不怪“的習慣,這點同樣適用於寫信,對別人用敬稱的同時自己要多用謙

    稱。如稱自己的妻子為內子、內人、拙荊,不能稱“我夫人如何如何”。

    自己給別人的 東西應用“菲”、“芹”、“寸”、“薄”。如“薄酒一杯,聊表芹獻”。請人家吃飯叫做

    “略具菲酌”。這類講究很多,應加以注意。

    此外,信封的書寫也要講究,也要體現自謙而敬人的原則。對於收信人的稱謂,一

    定要用尊稱(晚輩除外),在收信人名字、稱謂之後一般要加“俯啟”、“賜啟”。

    表明 對方身份高貴。明信片因為不需要開啟,所以就不要寫“啟”和“緘”之類的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談判時,客戶給出了極低的不可能接受的價格,銷售高手怎麼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