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風24

      《三國演義》的毛批說了評價的話。

      他說什麼呢?他說“此亦孟德之過人處也”。

      ——他說即便是這樣,這也是曹操比一般人不一樣的、超過我們的地方!他說為什麼呢,他說如果換了別人一定說,寧肯天下人都對不起我,不可以我對不起天下人的。他說換了別人都會這樣說,但是實際上怎麼樣呢?實際上他們乾的就是曹操的勾當,只有曹操一個人坦率地說出了這個話。那麼也就是毛批認為,曹操雖然奸詐,但是奸詐裡面也有坦誠,他至少敢把奸詐的話公開地說出來,他是真小人,不是偽君子。所以他說這是曹操超過其他人的地方,因為這個世界上偽君子實在是太多了。

      新版《三國》裡,劉備在呂布來投奔時,就說“寧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學者說,這是將劉備塑造成“梟雄”的重要一筆。因為曹操說“寧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是一句真心話;而劉備說“寧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則是一句假話,一句偽君子的假話。

      寧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能負天下人——就是說,全世界都可以對不起你,你卻絕對不可以對不起別人。這可能嗎?如果這樣,這也太不公平了,而那這個人不是超凡入聖,就是虛偽至極。

      曹操說真話是非常英明的,因為他非常知道在一個人人都說假話的時代最有力的武器是真話。因為人家都說假話,你說真話,人家就沒轍了,他的戲就演不下去了,西洋鏡就拆穿了,把戲就不能玩了,只好不吭氣了。

      而且,“寧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句名言是《三國演義》給曹操加上的,並非曹操原話。

      “呂伯奢事件”史書上的記載是矛盾的,《魏書》講呂伯奢是曹操的老朋友,曹操從董卓逃亡時和幾個人騎馬去找呂伯奢,剛好呂伯奢不在,結果呂伯奢的兒子和賓客共謀搶劫曹操一行人,結果曹操反擊殺了數人。這算正當防衛,沒什麼不仁可言。

      《世語》則說呂伯奢雖然外出,但是五個兒子都很客氣,以賓主之禮對待,但是曹操因為呂家對人太好,反而滿懷疑心,拿劍在當天晚上殺了八人後離開。

      《孫盛雜記》則提,因曹操聽到異聲(原文是食器聲,不見得是刀具聲),於是滿懷疑心,連夜殺人,臨走前悲悽的留下一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曹操他也是很難過的,算了算了,寧肯我辜負別人,不可以別人辜負我啊。我們體察一下這個語境,曹操說這個話是一種自我安慰、自我排解,所以很勉強地為自己的錯誤行為做了一個辯護。而到了《三國演義》裡面他變成了理直氣壯,而且把“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前面加了天下兩個字,這個就大不一樣了。曹操當時說這個話只是就事論事,雖然我錯了,我錯殺了人家我對不起人家,我現在也沒有辦法,我現在走投無路,也只好是寧肯我對不起人家,不要讓人家對不起我了。這裡面應該說他還保留了一部分善意在裡面,而到了《三國演義》變成理直氣壯說,我對不起天下人,不可以天下人對不起我,那就是一個大大的奸賊。

      所以,即便是聖人,也不會在那樣一個環境中,把自己打扮得像一個偽君子。

      那麼,小人就小人吧,奸雄就奸雄吧,再套用《新三國》裡的一段話:“自古以來,大奸似忠,大偽似真,忠義和姦惡,都不是從表面就能看得出來的。也許你們從前錯看了我曹操,現在又看錯了,可是我仍然是我,我從來都不怕別人錯看我……”

      俯仰無愧,無畏無悔,捨我其誰;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只有上帝才能審判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葡萄現在開花還能結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