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398566776686

    知人論世”出自《孟子》的《萬章章句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孟子的本意是論述交朋友的範圍問題.孟子這段話對後世真正發生影響的,正是“知人論世”的主張.它與“以意逆志”一樣,成為傳統文學批評的重要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地位.“知人論世”原指了解一個人並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我們說“詩言志”,詩歌表達詩人的內心情感,而詩人的情感離不開他所處的時代,所以,賞讀詩歌,定要知人論世.

    杜甫是中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後人尊稱為“詩聖”,與“詩仙”李白並稱“李杜”.由於經歷了唐代由盛到衰的過程.因此與詩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對國家的憂慮及對老百姓的困難生活的同情,他所寫的詩,沉鬱頓挫,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過程,又被人稱為“詩史”.

    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主要可分為四個時期:

    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歲以前)

    杜甫20歲開始漫遊吳越,5年之後回洛陽應舉,不第,後再漫遊齊趙.此時,唐朝國力強盛,杜甫年輕力勝,對前途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從《望嶽》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詩句便可看出作者的豪情壯志.

    困居長安時期(三十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職位.這期間他目睹唐王朝擴充兵力,開疆拓土,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其中《兵車行》揭露了唐玄宗長期以來的窮兵黷武,連年征戰,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

    為官時期(四十四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訊息,寫成《月夜》、《春望》等詩.《春望》中“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作者憂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作者感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作者思家,“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作者悲己,憂國、感時、思家、悲己的情緒在這首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後來杜甫潛逃到鳳翔,做左拾遺.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西南漂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人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嚴武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衡州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杜甫的詩歌,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情感,但無論是豪氣沖天的《望嶽》、感時憂國的《春望》、悲己傷懷的《登高》,都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所以,我們在賞析詩歌時,一定要看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也就是說,一定要知人論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適合獅子座的香水,獅子座適合什麼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