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沒有將轟炸機改裝為運輸機的例子?
3
回覆列表
  • 1 # 筆不意馳

    有運輸機改成轟炸機的先例。

    不過轟炸機改成運輸機的沒聽過。主要是轟炸機的彈倉是向下開啟的,而彈倉前後是油箱等裝置,不是運輸機的直通貨倉。要改的話需要整體結構同時改,這個還不如推翻從來呢。

  • 2 # 老鷹航空

    轟炸機改成運輸機的情況比較特殊,改成軍用運輸機的情況極少,主要是轟炸機機身寬度太小了;改成民用運輸機——也就是客機的例子還真有。不過改過來成為客機之後,都是運營成本比較高的客機,在民用航空史上都是非主流的產品。

    舉兩個例子吧:

    第一、蘇聯圖-16轟炸機和圖-104。

    前者(下圖)蘇聯研發的第一款噴氣式高亞音速轟炸機,產量很大,或者是在其基礎上改進而來的一款噴氣式客機(下下圖),是當時蘇聯第一款噴氣式客機,也是世界上第二種噴氣式客機(第一種是英國的“彗星”客機)。圖-104客機商載能力70人,航程2600km,速度比較快,達到900km/h,不過經濟性就不那麼好的,總共只有200架的生產量,和波音737的累計產量10000架相比,實在是一個小量。

    第二種,圖-95和圖-114.

    圖-95是四發渦槳大型轟炸機(下圖),能夠搭載12噸的彈藥飛行17000km,尤其是配合核武器那就更厲害了。

    蘇聯人在此基礎上改成了圖-114大型客機(下圖),這種客機體量也是波音747誕生之前世界上最大的客機,商載能力220人,航程達到14000km,足以從一個城市飛往地球上任一個城市。

    基本上都是蘇聯時代的產品,可見蘇聯人非常喜歡這種皮糙肉厚的客機,商業成本和效率那不是考慮的因素。

    OK,關於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 3 # 兵工科技

    圖注:駝運暴風雪號太空梭的全比例木質模型

    米亞-4是前蘇聯米亞西舍夫設計局研製的戰略轟炸機。1951年開始設計,1953年夏首次試飛,1954年“五一”節初次公開出現,1957年開始服役。估計生產了110架。米亞-4的設計理念超前,它不僅大膽採用較輕的鋁合金機身,還可以方便地改造成運輸機、海上偵察機乃至反潛機。後來,米亞西舍夫設計局又在米亞-4的基礎上,研製出3М轟炸機。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部分M-4和3M逐漸被改為加油機,以提升圖-95K、3MS-1和3MN-1等機型的戰鬥力。有幾架被改裝為特種運輸機,為交通不便的東部地區運送天然氣,還曾經駝運過暴風雪號太空梭。

    在70年代中期,蘇聯快馬加鞭追趕美國太空梭計劃。1976年2月17 日,蘇共中央和部長會議釋出132—51號命令,由能源科學與技術聯合體與米亞局分別進行太空梭研製,最終“能源一暴風雪”方案中標。安東諾夫設計局為對太空梭進行遠端運輸特別設計了安一225大型運輸機,但其投入使用一拖再拖。所以米亞局承擔起在3M轟炸機基礎上改裝太空梭運輸機的任務。米亞西舍夫的運輸機將太空梭揹負在機身上,尾翼改為雙垂尾形式,以避開太空梭尾部的亂流,提高舵效,機頭加油管得以保留。當這架改得面目全非的米亞4於1981年4月29日重上藍天時,名字已改成BM-T “Atlant”。BM-T “Atlant”特種運輸機共改裝了3架。其中兩架用於向拜科努爾發射場運送火箭發動機和助推器,另一架被用於空氣動力學研究。該機共計執行過150多次運輸火箭部件的任務,為蘇聯航天事業立下過汗馬功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蹬腿就咔咔的響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