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砸缸救人
司馬光在6歲時,開始讀書,7歲的時候,就把《左氏春秋》倒背如流。在他8歲的一天,和小夥伴們一起在院中玩遊戲。過了一會兒,其中一個小朋友,滿臉是汗地跑到大缸旁,想伸手捧點兒水洗洗臉。一個不小心,就掉進了裝滿了水的大缸裡。其他的小夥伴們聽到動靜後,就都急忙跑過來,想把他救出來,但是他們個頭太矮了,夠不著。
小夥伴們都嚇壞了,慌慌忙忙地跑去找大人。司馬光剛想去找大人,但是來不及了。就急中生智拿起了旁邊的一塊大石頭,向大缸砸去。“砰”的一聲,大缸裡的水一湧而出。小夥伴得救了,其他的小夥伴們高興得手舞足蹈,連大人們都稱讚司馬光是個聰明的孩子。就這樣,司馬光的故事頓時間,傳遍了中國各地。
2、睡“警枕”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出於這個原因,他經常受到先生的譴責和被同伴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毛病。為了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醒。從此他天天早早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了一個學識淵博、寫出了《資治通鑑》。
3、勤學惜時
當司馬光在私立學校讀書時,他一直認為自己不夠聰明。為訓練記憶力,他常要花比別人多兩三倍的時間去記憶和背誦書上的東西。當老師講完書上的東西,其他同學讀了一會就能背誦,於是紛紛跑出去玩耍。司馬光一個人留在學堂裡,關上窗戶,繼續認真地朗讀,直到讀得滾瓜爛熟,合上書本,能背得一字也不差,才肯罷休。
他利用空閒的時間,比如騎馬趕路的時候,一面默誦,一面思考文章的內容。他不僅對所學的內容能夠記誦,而且記憶力也越來越好,少時所學的東西,終身不忘。由於他從小學習一絲不苟,為他後來著書立說奠定了很堅實的基礎。
司馬光堅持不懈地埋頭學習,往往忘記吃飯。他住的地方,除了書本,只有非常簡單的擺設:一個板床、一條被子、一個圓木的枕頭。
4、永遠做一個誠實的人
司馬光小的時候特別喜歡吃青核桃。一天,他想吃青核桃,姐姐替他剝皮,卻怎麼也剝不開。姐姐走開後,一個女僕把青核桃放在開水裡燙了一下,皮就很容易剝了下來。姐姐回來一看,便問是誰剝下來的,司馬光說是自己剝的。
但是這個過程恰巧被父親親眼看見,見他撒謊,就嚴厲地訓斥他怎麼能這樣撒謊!這件事雖然很小,但卻給司馬光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從此,無論是為人,還是平時在學習的過程中間,司馬光總是十分的誠實,不敢有半點虛假。
5、撰寫資治通鑑
宋神宗熙甯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臺,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遊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3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耗時19年。
《資治通鑑》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共記載16個朝代,歷經19年完成。他在《進資治通鑑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盡於此書。”司馬光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成書不到2年,他便積勞而逝。《資治通鑑》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司馬君實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清代學者王鳴盛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1、砸缸救人
司馬光在6歲時,開始讀書,7歲的時候,就把《左氏春秋》倒背如流。在他8歲的一天,和小夥伴們一起在院中玩遊戲。過了一會兒,其中一個小朋友,滿臉是汗地跑到大缸旁,想伸手捧點兒水洗洗臉。一個不小心,就掉進了裝滿了水的大缸裡。其他的小夥伴們聽到動靜後,就都急忙跑過來,想把他救出來,但是他們個頭太矮了,夠不著。
小夥伴們都嚇壞了,慌慌忙忙地跑去找大人。司馬光剛想去找大人,但是來不及了。就急中生智拿起了旁邊的一塊大石頭,向大缸砸去。“砰”的一聲,大缸裡的水一湧而出。小夥伴得救了,其他的小夥伴們高興得手舞足蹈,連大人們都稱讚司馬光是個聰明的孩子。就這樣,司馬光的故事頓時間,傳遍了中國各地。
2、睡“警枕”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出於這個原因,他經常受到先生的譴責和被同伴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毛病。為了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醒。從此他天天早早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了一個學識淵博、寫出了《資治通鑑》。
3、勤學惜時
當司馬光在私立學校讀書時,他一直認為自己不夠聰明。為訓練記憶力,他常要花比別人多兩三倍的時間去記憶和背誦書上的東西。當老師講完書上的東西,其他同學讀了一會就能背誦,於是紛紛跑出去玩耍。司馬光一個人留在學堂裡,關上窗戶,繼續認真地朗讀,直到讀得滾瓜爛熟,合上書本,能背得一字也不差,才肯罷休。
他利用空閒的時間,比如騎馬趕路的時候,一面默誦,一面思考文章的內容。他不僅對所學的內容能夠記誦,而且記憶力也越來越好,少時所學的東西,終身不忘。由於他從小學習一絲不苟,為他後來著書立說奠定了很堅實的基礎。
司馬光堅持不懈地埋頭學習,往往忘記吃飯。他住的地方,除了書本,只有非常簡單的擺設:一個板床、一條被子、一個圓木的枕頭。
4、永遠做一個誠實的人
司馬光小的時候特別喜歡吃青核桃。一天,他想吃青核桃,姐姐替他剝皮,卻怎麼也剝不開。姐姐走開後,一個女僕把青核桃放在開水裡燙了一下,皮就很容易剝了下來。姐姐回來一看,便問是誰剝下來的,司馬光說是自己剝的。
但是這個過程恰巧被父親親眼看見,見他撒謊,就嚴厲地訓斥他怎麼能這樣撒謊!這件事雖然很小,但卻給司馬光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從此,無論是為人,還是平時在學習的過程中間,司馬光總是十分的誠實,不敢有半點虛假。
5、撰寫資治通鑑
宋神宗熙甯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臺,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遊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3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耗時19年。
《資治通鑑》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共記載16個朝代,歷經19年完成。他在《進資治通鑑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盡於此書。”司馬光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成書不到2年,他便積勞而逝。《資治通鑑》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司馬君實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清代學者王鳴盛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