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侃解密三國

    首先《三國演義》不願與黃忠並列是史實,老三國照搬演義,新三國有自己的考慮,編劇用心了。

    老版的也是《三國演義》的原意,但是這點個人感覺本身就是作者考慮不周了,按三國演義來說,關羽和黃忠是有直接交手的,雖然關羽之前沒有在黃忠馬失前蹄的時候殺黃忠,但是黃忠後面也有多次機會可以射殺關羽的,而且兩人交手關羽不用拖刀計,黃忠不用弓,兩人也是平手,關羽並未佔明顯的上風,兩人大戰之後關羽也在心裡佩服黃忠,再者黃忠當時已經是年過花甲的老人,關羽應該更敬佩才對,關羽對自己敬佩的人不屑與之為伍,這點就有悖常理,黃忠雖然功成的年齡比較大,但也是實在的本事,所以這點本事就不合常理!

    應該是參考了《三國志》,《三國志關羽傳》裡是有這麼一句:是歲,先主為漢中王,欲用忠為後將軍,諸葛亮說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先主曰:“吾自當解之。”遂與羽等齊位,賜爵關內侯。《三國志費詩傳》:先主為漢中王,遣詩拜關羽為前將軍,羽聞黃忠為後將軍,(羽)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詩謂羽曰:“夫立王業者,所用非一。昔蕭、曹與高祖少小親舊,而陳、韓亡命後主,論其班列,韓最居上,未聞蕭、曹以此為怨。今(漢王)[漢中王]以一時之功隆崇於漢升,然意之輕重,寧當與君侯齊乎!且王與君侯臂猶一體,同休等戚,禍福共之,愚為君侯不宜計官號之高下、爵祿之多少為意也。僕一介之使,銜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還,但相為惜此舉動,恐有後悔耳!”羽大感悟,遂即受拜。

    所以正史上來說,關羽的確是不屑與黃忠為伍,但是戰長沙是沒有上演的,也就是關羽和黃忠並沒有交過手,所以關羽不願意與一個老頭黃忠並列還說得過去,但是演義中既然安排上關羽黃忠長沙大戰了,既然黃忠在年過花甲還能和關羽戰平了,再讓關羽不屑與黃忠為伍就說不過去了。個人認為,《三國演義》對於這點是欠點考慮,不太周全,不過應該也是為後面關羽的高傲自矜埋伏筆,但是隻是不太周全而已。

    對於這一點新三國的編劇顯然考慮了這個問題了,所以來了一招移花接木,把黃忠換成馬超,但是歷史上關羽從沒有不屑與馬超並列,相反,馬超投降以後,官職一直是劉備陣營之最,關羽、甚至諸葛亮也沒有馬超官大,所以關羽不屑與馬超並列就更不會存在了。但是關羽畢竟是劉備嫡系部隊,關羽雖然在官職上不如馬超,但是在劉備陣營關羽的實權和威望都當之無愧的NO.1。所以關羽曾經寫信要跟馬超一較高低,諸葛亮專門寫信恭維一下關羽,說馬超只能跟張飛並駕齊驅,還不能跟關羽比肩。所以新三國這一招移花接木還算是比較成功的,關羽的自視甚高沒有漏掉,為後面的伏筆還在,但是因為有戰長沙的劇情,所以自然不能再去貶黃忠了。

    綜上所述:《三國演義》既不想漏掉不屑與五虎之一的某某並列,併為關羽的高傲伏筆這一精彩亮點,但又決不能把紅臉的關羽戰長沙這一重要戲份刪掉,所以既採用了《三國志》中記載的史實,又不顧前後矛盾,採用關羽不屑與黃忠並列。老版三國同樣這樣照搬。新版三國,仔細考慮了這一情況,把黃忠換成了馬超,這樣戰長沙戲份不變,又採用關羽不服馬超這一史實,移花接木,架空歷史,變成關羽不願與馬超並列。雖然不合正史,但是在小說和電視劇中更合理。

  • 2 # 薄學多才的胖子

    一種說法來自民間,是因為馬超:馬超入夥晚,雖和張飛打平,但功勞太小,而且馬超又排在張飛之前,而且還沒有趙雲。劉備自立漢中王,前將軍是關羽,馬超是左將軍,張飛是右將軍,黃忠是後將軍,趙雲是雜號將軍。雖說前、左、右、後四個將軍是同級,但排名有先後!所以要進蜀地與馬超決鬥。後讓諸葛亮勸住才沒進蜀,授了官職。

    一種說法來自《三國演義》,是因為黃忠:劉備自立漢中王,封關羽,馬超,張飛,黃忠,趙雲五人為五虎上將。關羽問完使者後,回答是:“張飛吾弟、趙雲……黃忠是何人,大丈夫怎麼能於老卒為伍?"後來讓使者勸住。

    但這兩種說法看上去是關羽驕傲自大,瞧不起人,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劉備在自立漢中王時,派使者去給關羽封嘗時,傳說中關羽的第一句話是:“那來的漢中王?誰封的漢中王?"因為開始關羽跟隨劉備是要輔佐漢室,振興大漢的,雖說大漢四分五裂,但漢帝還在,名義上還在,你就自立為王了,不是有違當初的絕心嗎?所以這個引起了關羽對劉備的不瞞了!也有人分析後來襄樊之戰劉備不救故意害死關羽也是有道理的,關羽畢竟是劉備手下第一大將,戰功赫赫,不能隨便殺之!這稱個漢中王都強烈反對,要是稱帝不得兵絨相見,直接反了!至於夷陵之戰說是為關羽報仇,實際上是想收復荊州,只是個藉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婆婆”倆字為什麼上面是個“波”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