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飲中八仙歌》,是一組精彩的人物素描。其中有一首是寫李白的: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李白斗酒詩百篇”的說法就是從這裡衍生出來的,它流傳甚久且廣,對李白的嗜酒起了不小的宣傳作用。
在唐代,一斗酒到底相當於現在的多少?有人考證說是八兩,有人則說是2000毫升。我認為無關緊要,它和“詩百篇”同屬杜甫的藝術誇張之詞,因為斗酒之後寫一百句較容易,寫一百篇卻很難。作為浪漫主義詩人的李白,更是藝術誇張的能手,其中包括對他自己的誇張,比如,他誇張自己的酒量說:“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他誇張自己的才華是“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所以“一斗”和“百篇”都不是實指,沒有考證的必要。需要探討的是對於“不上船”到底應當作怎樣的理解?
據我所知,至今對於“天子呼來不上船”有過四種不同的解釋,關鍵在於一個船字。
第一種:說這個船就是水上的船。唐玄宗在白蓮池泛舟,召見李白,李白已經喝醉了,上不了船,由高力士扶了上去。對於這種解釋我有兩點疑問,一、“不上船”同上不了船、難以上船並不是一個意思;二、和下一句“自稱臣是酒中仙”連線不起來,跳躍太大。
第二種:說船字指的是衣襟或釦子。根據是《康熙字典》,“衣領曰船”“或言衣襟為船”。於是解釋為李白由於酒醉,在天子召見他的時候不扣釦子、衣冠不整、邋邋遢遢。對於這種解釋我也有兩點疑問,一、此處為什麼用一個“上”字,作何解釋?二、如果李白在清醒的時候這樣不修邊幅,那可能是一種詩人的瀟灑,但發生在醉後,則只能是酒鬼的醜態,是不符合杜甫讚美李白的原意的。
第三種:說“船”字其實是個“穿”字,由於兩個字同音,所以誤寫了。這種猜想是沒有根據的。它的意思無非還是李白聽到天子召喚時因酒醉而沒有穿好衣服。
第四種:說這個“船”是皇權的代稱。李白不聽皇帝的召喚,藐視皇權,不與皇室合作,不上他的“賊船”。我不同意這種解釋,因為這種美化李白的動機雖好,但是把李白的高傲讚揚得過頭了。不錯,相對於那種趨炎附勢的人,李白是有傲骨的,但他並沒有清高到如此程度,連皇帝也不理會。他曾經拜訪過賀知章,曾經自薦於韓荊州,曾經讚頌過楊貴妃,曾經受召於永王麟,他是結交過不少“權貴”的,他只是不願意“事”那種需要“摧眉折腰”地去奉承的權貴罷了。
下面,我想做出另一種解釋,或者可以算是第五種吧。
船,在古代也是一種酒器(見《辭海》)。李濬《松窗雜錄》中有“上因連飲三銀船”之句。這樣,“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就好解釋了。說的是天子把李白召進宮來了,但李白看到沒有擺上酒器,就半開玩笑地說:“您沒聽說嗎?臣是酒仙啊,怎麼不拿酒來給我喝呀?”這是符合他的性格,以及他和唐玄宗的朋友關係的,玄宗曾親手為他調粥嘛。事實上他與玄宗的個人關係是很不錯的,玄宗贈他紫袍,他一直引以為榮,珍存到終生。
不知專家和讀者能不能接受我的這種解釋。
多種解釋是可以並存的,人們可以各取所需。但我覺得對於古典詩詞的解釋,不可以因為“死無對證”就隨意亂說,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我試將這些原則歸納為四個“符合”:符合作者原意,符合作品邏輯,符合歷史環境,符合審美情趣。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是一組精彩的人物素描。其中有一首是寫李白的: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李白斗酒詩百篇”的說法就是從這裡衍生出來的,它流傳甚久且廣,對李白的嗜酒起了不小的宣傳作用。
在唐代,一斗酒到底相當於現在的多少?有人考證說是八兩,有人則說是2000毫升。我認為無關緊要,它和“詩百篇”同屬杜甫的藝術誇張之詞,因為斗酒之後寫一百句較容易,寫一百篇卻很難。作為浪漫主義詩人的李白,更是藝術誇張的能手,其中包括對他自己的誇張,比如,他誇張自己的酒量說:“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他誇張自己的才華是“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所以“一斗”和“百篇”都不是實指,沒有考證的必要。需要探討的是對於“不上船”到底應當作怎樣的理解?
據我所知,至今對於“天子呼來不上船”有過四種不同的解釋,關鍵在於一個船字。
第一種:說這個船就是水上的船。唐玄宗在白蓮池泛舟,召見李白,李白已經喝醉了,上不了船,由高力士扶了上去。對於這種解釋我有兩點疑問,一、“不上船”同上不了船、難以上船並不是一個意思;二、和下一句“自稱臣是酒中仙”連線不起來,跳躍太大。
第二種:說船字指的是衣襟或釦子。根據是《康熙字典》,“衣領曰船”“或言衣襟為船”。於是解釋為李白由於酒醉,在天子召見他的時候不扣釦子、衣冠不整、邋邋遢遢。對於這種解釋我也有兩點疑問,一、此處為什麼用一個“上”字,作何解釋?二、如果李白在清醒的時候這樣不修邊幅,那可能是一種詩人的瀟灑,但發生在醉後,則只能是酒鬼的醜態,是不符合杜甫讚美李白的原意的。
第三種:說“船”字其實是個“穿”字,由於兩個字同音,所以誤寫了。這種猜想是沒有根據的。它的意思無非還是李白聽到天子召喚時因酒醉而沒有穿好衣服。
第四種:說這個“船”是皇權的代稱。李白不聽皇帝的召喚,藐視皇權,不與皇室合作,不上他的“賊船”。我不同意這種解釋,因為這種美化李白的動機雖好,但是把李白的高傲讚揚得過頭了。不錯,相對於那種趨炎附勢的人,李白是有傲骨的,但他並沒有清高到如此程度,連皇帝也不理會。他曾經拜訪過賀知章,曾經自薦於韓荊州,曾經讚頌過楊貴妃,曾經受召於永王麟,他是結交過不少“權貴”的,他只是不願意“事”那種需要“摧眉折腰”地去奉承的權貴罷了。
下面,我想做出另一種解釋,或者可以算是第五種吧。
船,在古代也是一種酒器(見《辭海》)。李濬《松窗雜錄》中有“上因連飲三銀船”之句。這樣,“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就好解釋了。說的是天子把李白召進宮來了,但李白看到沒有擺上酒器,就半開玩笑地說:“您沒聽說嗎?臣是酒仙啊,怎麼不拿酒來給我喝呀?”這是符合他的性格,以及他和唐玄宗的朋友關係的,玄宗曾親手為他調粥嘛。事實上他與玄宗的個人關係是很不錯的,玄宗贈他紫袍,他一直引以為榮,珍存到終生。
不知專家和讀者能不能接受我的這種解釋。
多種解釋是可以並存的,人們可以各取所需。但我覺得對於古典詩詞的解釋,不可以因為“死無對證”就隨意亂說,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我試將這些原則歸納為四個“符合”:符合作者原意,符合作品邏輯,符合歷史環境,符合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