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楊輝,大家肯定會想到耳熟能詳的“楊輝三角”。而說起楊輝的這一成就,還得從偶然的一件小事說起。
一天,台州府的地方官楊輝出外巡遊,路上,前面銅鑼開道,後面衙役殿後,中間,大轎抬起,好不威風。走著走著,只見開道的鏜鑼停了下來,前面傳來孩童的大聲喊叫聲,接著是衙役惡狠狠的訓斥聲。楊輝忙問怎麼回事,差人來報:“孩童不讓過,說等他把題目算完後才讓走,要不就繞道。”楊輝一看來了興趣,連忙下轎抬步,來到前面。衙役急忙說:“是不是把這孩童哄走?”楊輝摸著孩童頭說:“為何不讓本官從此處經過?”孩童答道:“不是不讓經過,我是怕你們把我的算式踩掉,我又想不起來了。”“什麼算式?”“就是把1到9的數字分三行排列,不論直著加,橫著加,還是斜著加,結果都是等於15。我們先生讓我們下午一定要把這道題做好。我正算到關鍵之處。”楊輝連忙蹲下身,仔細地看那孩童的算式,覺得這個數字在哪見過,仔細一想,原來是西漢學者戴德編纂的《大戴禮》書中所寫的文章中提及的。楊輝和孩童倆人連忙一起算了起來,直到天已過午,倆人才舒了一口氣,結果出來了,他們又驗算了一下,覺得結果全是15,這才站了起來。
孩童望著這位慈祥和善的地方官說:“耽擱您的時間了,到我家吃飯吧!”楊輝一聽,說:“好,好,下午我也去見見你先生。”孩童望著楊輝,淚眼汪汪,楊輝心想,這裡肯定有什麼蹊蹺,溫和地問道:“到底是怎麼回事?”孩童這才一五一十把原因道出:原來這孩童並未上學,家中窮得連飯都吃不飽,哪有錢讀書。而這孩童給地主家放牛,每到學生上學時,他就偷偷地躲在學生的窗下偷聽,今天上午先生出了這道題,這孩童用心自學,終於把它解決了。楊輝聽到此,感動萬分,一個小小的孩童,竟有這番苦心,實在不易。便對孩童說:“這是10兩銀子,你拿回家去吧。下午你到學校去,我在那兒等你。”下午,楊輝帶著孩童找到先生,把這孩童的情況向先生說了一遍,又掏出銀兩,給孩童補了名額,孩童一家感激不盡。
自此,這孩童方才有了真正的先生。教書先生對楊輝的清廉為人非常敬佩,於是倆人談論起數學。楊輝說道:“方才我和孩童做的那道題好像是《大戴禮》書中的?”那先生笑著說:“是啊,《大戴禮》雖然是一部記載各種禮儀制度的文集,但其中也包含著一定的數學知識。方才你說的題目,就是我給孩子們出的數學遊戲題。”教書先生看到楊輝疑惑的神情,又說道:“南北朝的甄鸞在《數術記遺》一書中就寫過:“九宮者,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楊輝默唸一遍,發現他說的正與上午他和孩童擺的數字一樣,便問道:“你可知道這個九宮圖是如何造出來的?”教書先生也不知出處。
楊輝回到家中,反覆琢磨,一有空閒就在桌上擺弄著這些數字,終於發現了其中的規律。他把這條規律總結成四句話:九子斜排,上下對易,左右相更,四維挺出”。就是說:一開始將九個數字從大到小斜排三行,然後將9和1對換,左邊7和右邊3對換,最後將位於四角的4、2、6、8分別向外移動,排成縱橫三行,就構成了九宮圖。
後來,楊輝又將散見於前人著作和流傳於民間的有關這類問題加以整理,得到了“五五圖”、“六六圖”、“衍數圖”、“易數圖”、“九九圖”、“百子圖”等許多類似的圖。楊輝把這些圖總稱為縱橫圖,並於1275年寫進自己的數學著作《續古摘奇演算法》一書中,並流傳後世。
說到楊輝,大家肯定會想到耳熟能詳的“楊輝三角”。而說起楊輝的這一成就,還得從偶然的一件小事說起。
一天,台州府的地方官楊輝出外巡遊,路上,前面銅鑼開道,後面衙役殿後,中間,大轎抬起,好不威風。走著走著,只見開道的鏜鑼停了下來,前面傳來孩童的大聲喊叫聲,接著是衙役惡狠狠的訓斥聲。楊輝忙問怎麼回事,差人來報:“孩童不讓過,說等他把題目算完後才讓走,要不就繞道。”楊輝一看來了興趣,連忙下轎抬步,來到前面。衙役急忙說:“是不是把這孩童哄走?”楊輝摸著孩童頭說:“為何不讓本官從此處經過?”孩童答道:“不是不讓經過,我是怕你們把我的算式踩掉,我又想不起來了。”“什麼算式?”“就是把1到9的數字分三行排列,不論直著加,橫著加,還是斜著加,結果都是等於15。我們先生讓我們下午一定要把這道題做好。我正算到關鍵之處。”楊輝連忙蹲下身,仔細地看那孩童的算式,覺得這個數字在哪見過,仔細一想,原來是西漢學者戴德編纂的《大戴禮》書中所寫的文章中提及的。楊輝和孩童倆人連忙一起算了起來,直到天已過午,倆人才舒了一口氣,結果出來了,他們又驗算了一下,覺得結果全是15,這才站了起來。
孩童望著這位慈祥和善的地方官說:“耽擱您的時間了,到我家吃飯吧!”楊輝一聽,說:“好,好,下午我也去見見你先生。”孩童望著楊輝,淚眼汪汪,楊輝心想,這裡肯定有什麼蹊蹺,溫和地問道:“到底是怎麼回事?”孩童這才一五一十把原因道出:原來這孩童並未上學,家中窮得連飯都吃不飽,哪有錢讀書。而這孩童給地主家放牛,每到學生上學時,他就偷偷地躲在學生的窗下偷聽,今天上午先生出了這道題,這孩童用心自學,終於把它解決了。楊輝聽到此,感動萬分,一個小小的孩童,竟有這番苦心,實在不易。便對孩童說:“這是10兩銀子,你拿回家去吧。下午你到學校去,我在那兒等你。”下午,楊輝帶著孩童找到先生,把這孩童的情況向先生說了一遍,又掏出銀兩,給孩童補了名額,孩童一家感激不盡。
自此,這孩童方才有了真正的先生。教書先生對楊輝的清廉為人非常敬佩,於是倆人談論起數學。楊輝說道:“方才我和孩童做的那道題好像是《大戴禮》書中的?”那先生笑著說:“是啊,《大戴禮》雖然是一部記載各種禮儀制度的文集,但其中也包含著一定的數學知識。方才你說的題目,就是我給孩子們出的數學遊戲題。”教書先生看到楊輝疑惑的神情,又說道:“南北朝的甄鸞在《數術記遺》一書中就寫過:“九宮者,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楊輝默唸一遍,發現他說的正與上午他和孩童擺的數字一樣,便問道:“你可知道這個九宮圖是如何造出來的?”教書先生也不知出處。
楊輝回到家中,反覆琢磨,一有空閒就在桌上擺弄著這些數字,終於發現了其中的規律。他把這條規律總結成四句話:九子斜排,上下對易,左右相更,四維挺出”。就是說:一開始將九個數字從大到小斜排三行,然後將9和1對換,左邊7和右邊3對換,最後將位於四角的4、2、6、8分別向外移動,排成縱橫三行,就構成了九宮圖。
後來,楊輝又將散見於前人著作和流傳於民間的有關這類問題加以整理,得到了“五五圖”、“六六圖”、“衍數圖”、“易數圖”、“九九圖”、“百子圖”等許多類似的圖。楊輝把這些圖總稱為縱橫圖,並於1275年寫進自己的數學著作《續古摘奇演算法》一書中,並流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