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劉希夷 一名庭芝,汝州人。少有文華,落魄不拘常格,後為人所害。希夷善為從軍閨情詩,詞藻婉麗,然意旨悲苦,未為人重。其中代表作《代悲白頭翁》一詩寫花開花落,時光擲人;昔日紅顏美少年,今成半死白頭翁,由此發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以及“宛轉娥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之感慨。這是一首擬古樂府詩。作者寄情於景,感嘆人生短暫,以花開花落與人之年輕、衰老作統一描寫,相互關聯,相互生髮。以今昔變化多端,揭示了人生有限,宇宙變化無窮的規律。
這首詩的意境格調也為後人所利用,比如《葬花吟》在某些遣詞造句,又比如晏殊的《浣溪沙》其中之一是這樣的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從中體味出詞人在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鬆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閒的意態的。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於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湧出這樣的謂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是已不限於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充套件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理念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於它的東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複。整個上片,實際上和劉希夷《代悲白頭翁》“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意蘊大體相似,不過表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豔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絃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遊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打破了六朝以來宮體詩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並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敘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詩中頭四句寫到:月到中天分外明。詩人仰視皓月,觸景生情,凝思遐想,又對宇宙的奧秘進行探索。歷史上詩人對月探究苦想者甚多。李白有“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詩人探索宇宙,向未知的境界錄究,這都是積極的。接著四句透過詩人的凝思遐想,揭示遊子,思婦月夜相思相憶的思想感情。此是離人,思婦的合寫,抒寫思婦的閨愁怨恨,一片痴情幻想,情思纏綿,哀怨悽楚。下面轉入遊子身上,讀之不禁被異地漂泊的遊子、感時思鄉的愁緒感染。同時也揭示了作者對時光的流失,青春難留的感嘆。從而啟示讀者,光陰易逝,青春難再,把握時間,“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最後透過作者豐富的想象,抒發了人間悲歡離合的思想感情,情思縷縷餘意纏綿。
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劉希夷 一名庭芝,汝州人。少有文華,落魄不拘常格,後為人所害。希夷善為從軍閨情詩,詞藻婉麗,然意旨悲苦,未為人重。其中代表作《代悲白頭翁》一詩寫花開花落,時光擲人;昔日紅顏美少年,今成半死白頭翁,由此發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以及“宛轉娥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之感慨。這是一首擬古樂府詩。作者寄情於景,感嘆人生短暫,以花開花落與人之年輕、衰老作統一描寫,相互關聯,相互生髮。以今昔變化多端,揭示了人生有限,宇宙變化無窮的規律。
這首詩的意境格調也為後人所利用,比如《葬花吟》在某些遣詞造句,又比如晏殊的《浣溪沙》其中之一是這樣的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從中體味出詞人在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鬆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閒的意態的。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於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湧出這樣的謂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是已不限於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充套件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理念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於它的東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複。整個上片,實際上和劉希夷《代悲白頭翁》“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意蘊大體相似,不過表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曾任兗州兵曹。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豔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詩。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內容形式,以和諧的歌調,點染出祖國錦繡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奧妙。描述了動人心絃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寫了遊子思婦離恨閨怨之情。格調宛轉優美,抒情幽怨纏綿。打破了六朝以來宮體詩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並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為寫景、敘事、抒情融合一體的詩歌,鋪墊了基礎。對詩歌的繼承和發展,影響極為深遠。
詩中頭四句寫到:月到中天分外明。詩人仰視皓月,觸景生情,凝思遐想,又對宇宙的奧秘進行探索。歷史上詩人對月探究苦想者甚多。李白有“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詩人探索宇宙,向未知的境界錄究,這都是積極的。接著四句透過詩人的凝思遐想,揭示遊子,思婦月夜相思相憶的思想感情。此是離人,思婦的合寫,抒寫思婦的閨愁怨恨,一片痴情幻想,情思纏綿,哀怨悽楚。下面轉入遊子身上,讀之不禁被異地漂泊的遊子、感時思鄉的愁緒感染。同時也揭示了作者對時光的流失,青春難留的感嘆。從而啟示讀者,光陰易逝,青春難再,把握時間,“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最後透過作者豐富的想象,抒發了人間悲歡離合的思想感情,情思縷縷餘意纏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