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接觸到的幾乎所有的孤獨症兒童家長都說,孩子剛出生時一切都正常,但是隨著孤獨症的產生,孩子的一切發展都似乎停止了,甚至一些孤獨症兒童的語言,行為,認知還出現了到退的現象。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孤獨症兒童在認知方面的特點 由於“讀”不懂孩子,許多家長覺得無法與孩子溝通和交流,對孩子的發展一籌莫展。我們許多教育機構(幼兒園和普通小學、中學)也因教師對孤獨症疾病不瞭解,又缺乏特殊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所以對這些兒童的發展顯得手足無措。實踐告訴我們,其實孤獨症兒童在行為、認知發展等方面與正常兒童的發展規律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透過有效的教育康復,他們在發展速度上要比正常兒童慢。與同齡兒童相比,大部分孤獨症兒童的認知水平要比正常兒童淺。但是,在具體的認知方法方面,絕大多數孤獨症兒童在對事物的認知方法上與正常兒童有明顯不同。
1.孤獨症兒童對事物的認知往往關注的是一個細節,而不是整體 我們知道,人的認知發展通常經歷從感知、表象到概念這樣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是建立在現有物質基礎之上的。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成人常說孩子似乎總比自己同齡時聰明,孩子會因適應社會潮流而在思想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與成人產生代溝。譬如說,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經濟十分落後,農村照明所用的都是油燈。那時的孩子對燈的感知是晚上有了它可以看見其他物體。以後,當人們講到燈時,農村的孩子自然在腦海中顯現的一定是用一個小容器和一根燈捻構成的燈的形象,並據此形成這樣的概念,燈是夜晚以豆油或者菜籽油作為燃料的,用來照明的工具。那麼,當時農村是不是僅此一種照明工具呢?其實不然,當時還有用電石做成的電石燈、用松枝燃燒來照明的,還有用蠟燭作為照明工具的。可是,當孩子接觸到的只是用豆油或者菜籽油作為燃料的油燈時,他們必定會產生這樣的結論。可是,當進入21世紀,中國絕大部分地區已經用上電來照明的時候,這時的孩子對燈的概念就絕不會是油燈的影像了。這就是我們對一個事物認識的基本過程。在這個認識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事實,20世紀50年代的孩子對燈的認識是一個由容器和燈捻構成的照明工具,對於燈的照度,火苗的溫度等並不感興趣。可是對於孤獨症兒童來講,他們的認知過程卻與我們不同,他們對事物的認知過程與我們是相悖的。美國科羅拉多州州立大學的動物學副教授格蘭汀博士是一個孤獨症患者,她在敘述小時候對狗的認識時說,她找到了她居住的那個鎮上所有的狗,並對它們仔細觀察,至於這個動物為什麼是狗而不是貓她並不感興趣,結果她發現所有的狗的鼻子都是一樣的,據此她才確立了狗這樣一個動物的概念。從格蘭汀博士的敘述中我們看到,孤獨症兒童對事物的認知往往關注的是一個細節,而不是整體。她是透過狗鼻子的形狀來認識狗並區分狗與其他動物的區別的。這其實就是孤獨症兒童認知的一個主要特點。關於孤獨症兒童對事物的觀察與區別中顯現出的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
2.對事物的認知往往缺乏聯絡 現實生活中,事物總是相互聯絡的,有一定發展規律的。人們對事物的把握就是找出他們的內在規律,並順應其規律並加以利用。當兒童來到這個世界後,他們是透過對一個事物的不斷認識,不斷把握來調適自己,適應社會的。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認知總是透過對事物的觀察、體驗、校正,最後到對這個事物的準確把握。譬如說,孩子2歲左右
在我們接觸到的幾乎所有的孤獨症兒童家長都說,孩子剛出生時一切都正常,但是隨著孤獨症的產生,孩子的一切發展都似乎停止了,甚至一些孤獨症兒童的語言,行為,認知還出現了到退的現象。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孤獨症兒童在認知方面的特點 由於“讀”不懂孩子,許多家長覺得無法與孩子溝通和交流,對孩子的發展一籌莫展。我們許多教育機構(幼兒園和普通小學、中學)也因教師對孤獨症疾病不瞭解,又缺乏特殊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所以對這些兒童的發展顯得手足無措。實踐告訴我們,其實孤獨症兒童在行為、認知發展等方面與正常兒童的發展規律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透過有效的教育康復,他們在發展速度上要比正常兒童慢。與同齡兒童相比,大部分孤獨症兒童的認知水平要比正常兒童淺。但是,在具體的認知方法方面,絕大多數孤獨症兒童在對事物的認知方法上與正常兒童有明顯不同。
1.孤獨症兒童對事物的認知往往關注的是一個細節,而不是整體 我們知道,人的認知發展通常經歷從感知、表象到概念這樣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是建立在現有物質基礎之上的。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成人常說孩子似乎總比自己同齡時聰明,孩子會因適應社會潮流而在思想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與成人產生代溝。譬如說,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經濟十分落後,農村照明所用的都是油燈。那時的孩子對燈的感知是晚上有了它可以看見其他物體。以後,當人們講到燈時,農村的孩子自然在腦海中顯現的一定是用一個小容器和一根燈捻構成的燈的形象,並據此形成這樣的概念,燈是夜晚以豆油或者菜籽油作為燃料的,用來照明的工具。那麼,當時農村是不是僅此一種照明工具呢?其實不然,當時還有用電石做成的電石燈、用松枝燃燒來照明的,還有用蠟燭作為照明工具的。可是,當孩子接觸到的只是用豆油或者菜籽油作為燃料的油燈時,他們必定會產生這樣的結論。可是,當進入21世紀,中國絕大部分地區已經用上電來照明的時候,這時的孩子對燈的概念就絕不會是油燈的影像了。這就是我們對一個事物認識的基本過程。在這個認識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事實,20世紀50年代的孩子對燈的認識是一個由容器和燈捻構成的照明工具,對於燈的照度,火苗的溫度等並不感興趣。可是對於孤獨症兒童來講,他們的認知過程卻與我們不同,他們對事物的認知過程與我們是相悖的。美國科羅拉多州州立大學的動物學副教授格蘭汀博士是一個孤獨症患者,她在敘述小時候對狗的認識時說,她找到了她居住的那個鎮上所有的狗,並對它們仔細觀察,至於這個動物為什麼是狗而不是貓她並不感興趣,結果她發現所有的狗的鼻子都是一樣的,據此她才確立了狗這樣一個動物的概念。從格蘭汀博士的敘述中我們看到,孤獨症兒童對事物的認知往往關注的是一個細節,而不是整體。她是透過狗鼻子的形狀來認識狗並區分狗與其他動物的區別的。這其實就是孤獨症兒童認知的一個主要特點。關於孤獨症兒童對事物的觀察與區別中顯現出的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
2.對事物的認知往往缺乏聯絡 現實生活中,事物總是相互聯絡的,有一定發展規律的。人們對事物的把握就是找出他們的內在規律,並順應其規律並加以利用。當兒童來到這個世界後,他們是透過對一個事物的不斷認識,不斷把握來調適自己,適應社會的。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認知總是透過對事物的觀察、體驗、校正,最後到對這個事物的準確把握。譬如說,孩子2歲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