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302007357927

    中國園林建造的歷史始於何時,至今尚無明確的定論。但從園林建築的使用性質來分析,園林主要是供遊憩、文化娛樂、起居的要求而興建,而使用者則必須佔有一定的物質財富和勞動力,才有可能建造供他們遊憩享樂的園林。

    在人類的生產能力很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很弱時,即只有依靠群體的力量才能獲得生活資料的原始社會,是談不到造園活動的。《禮記·札記》:“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槽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即便是到了久、新石器時代的繁榮時期,有了典型的村落,如西安半坡村,鋤耕農業和家畜飼養已出現,用手製的形態和花紋都很精緻的彩陶,有些陶器上還刻有類似文字的符號。但該時期的勞動生產率還是十分低下,也只能提供極其微小的多餘東西。

    只有當社會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後,由於生產的增長,交換的擴大,奴隸主的財富不斷增加,從而他們的思想和趣味也隨之起了變化。這時,既有奴隸經濟基礎的剩餘生活資料可供奴隸主使用,又有可供他們驅使的勞動力,這就為滿足他們要過奢侈享樂生活所需的園林的建造活動提供了條件。如在中國古代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農業和手工業都有相當的發展,那時已有青銅器,有錛、鑿、刀、錐、戈等工具,為營造活動提供了技術上的條件。因此,在夏朝已經出現了宮殿建築。

    商朝的甲骨文是商代文化的巨大成就,文字構造以象形為主,現已認識的字約有兩千個。商代已有立法,有相當的天文知識,雕刻藝術也很發達。從商朝的經濟、技術、文化藝術的發展情況看,已具備了造園活動的基礎。而甲骨文中又有園、圃、囿等字的出現,也就引起了園林的營造活動和最初形式到底是開始於商朝還是周朝,以及最初形式是園、圃,還是囿的討論。

    從有關記載,如《周禮》的:“園圃樹果瓜,時斂而收之”;《說文》的:“囿,養禽獸也”;《周禮地官》的:“囿人,……掌囿遊之獸禁,牧百獸”等等中,說明囿的作用主要是放牧百獸,以供狩獵遊樂。在園、圃、囿三種形式中,囿具備了園林活動的內容,特別是從商到了周代,就有周文王的“靈囿”。據《孟子》記載:“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其中養有獸、魚、鳥等,不僅供狩獵,同時也是周文王欣賞自然之美,滿足他的審美享受的場所。可以說,囿是中國古典園林的一種最初形式。

    到了封建社會的秦代,秦始皇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在建立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統一的大國後,連續不斷的營建宮、苑,大小不下三百處,其中最為有名的應推上林苑中的阿房宮,周圍三百里,內有離宮七十所,“離宮別館,彌山跨谷”。可以想見,規模是多麼宏偉。

    在終南山頂上建闕,在當時來說已算是一種高大的建築物了。山本靜,水流則動。當時人們已經懂得了這其中的道理,把樊川的水引來作池,苑中還有湧泉、瀑布,以及種類繁多的動植物,規模相當壯觀。

    漢代,所建宮苑以未央宮、建章宮、長樂宮規模為最大。漢武帝在秦上林宛的基礎上繼續擴大,苑中有宮,宮中有苑,在苑中分割槽養動物,栽培各地的名果奇樹多達三千餘種,不論是其內容和規模都是相當可觀的。

    從三國到隋朝統一中國的四百六十多年中,由於戰亂較多,在沒落、無為、循世和追求享樂的思想影響之下,宮苑建築之風盛行,又因當時建築技術與材料已相當發達,建築裝飾中色彩豐富以及優美的紋樣圖案等,都為造園活動提供了技術與藝術的條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媳婦、及女兒(5個月大)和我爸爸媽媽一起住,我媽媽總是因為保姆和媳婦有矛盾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