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聽到電視臺一些主持人侃侃而談“蘇州小娘魚(yú)”如何如何,總覺得不對勁。我們知道“小娘魚”是指小姑娘、小女孩,但這是蘇州地區特有的稱呼,《漢語詞典》裡沒有“小娘魚”這個片語,“魚”在吳語中讀作(én),因此,要用正確的蘇州話表達才符合原意。
蘇州話有時“有音無字”,很難用文字恰如其分地寫出來,只能儘量音似義近。蘇州話裡,吳、五、魚、嗯、娪等字,都讀作“en”,國際音標是“ng”,音調有時是上聲,有時是去聲。“小娘en”的寫法有點混亂,有寫成“小娘五”,也有寫成“小娘娪”等。即便寫成“小娘魚”,也應遵從方言讀作“小娘魚(én)”,如果讀成普通話的“小娘魚(yú)”,會讓人莫名其妙。
“小娘魚”是什麼魚?有人認為是類似“小美人魚”的意思,但“美人魚”雖美,卻是魚,不是人。況且,把小姑娘形容為魚就一定美嗎?倘使不是鯽魚、青魚之類,而是鰟鮍魚、甲魚呢?何來形態之美?難道“老姑娘”還要叫成“老孃魚”嗎?甚至有人說,“魚”曾是吳人的圖騰,吳國因“魚”而生。這是沒有依據的,“吳”與“魚”只是方言讀音相同,並 無因果或連帶關係。圖騰是用來敬畏的,不是用來吃的。史書記載了另一段往事,春秋時期,專諸把魚腸劍藏在烤魚體內行刺王僚。魚若真是吳人的圖騰,專諸那樣做是玷汙聖靈,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幕後指使者闔閭如何還能獲得國民的支援?顯然,魚不是吳人的圖騰。吳,天下人之口糧也,是指此地的肥沃。後來的“蘇”,指稼漁之區,也有類似的意思。至於魚,非吳地特有,其他地方的品種和產量不比吳地少。
晚清方言小說《海上花列傳》第二十五回有云:“瑞生沉下臉道:‘碰也朆碰著,就逃走哉。耐個小娘仵也少有出見個!’”第三十一回有云:“剛說得半句,被善卿拍案叱道:‘我搭耐娒講閒話,挨勿著耐來說!耐自家去照照鏡子看,像啥個樣子,覅面孔個小娘仵!’”第六十二回有云:“二寶跳起來喝道:‘勿局個!覅面孔個小娘仵,我去認俚阿嫂?’”文中出現的幾處“小娘仵”,即小姑娘之意,但似有貶義。
在古代,“仵”通“忤”,有違背、叛逆之意;“仵”亦通“伍”,古代士兵五人為伍;仵,在古代也是一個工種,仵工是指從事死人屍體的抬運或埋葬的工人,仵作是官府中驗屍的法醫。《海上花列傳》中“小娘仵”的意思,大約是指“叛逆的小姑娘”之意。
“小娘en”,今人常寫作“小娘娪”,有“美麗的小姑娘”之意,寓義美好。無論怎麼寫,都應讀作“小娘én”,而不是“小娘yú”。生活中常用的稱呼還有“囡娪(en)”,女兒之意,誰要是念成“囡魚(yú)”,不是貽笑大方嗎?蘇州話中還有“吾(en)奴”這個詞,是“我”的自稱,我們不能念成“魚(yú)奴”吧?因此,字可以寫錯,音不可讀錯。
古人造字,皆有用意。同一個字,音不同,義就不同。比如“好”,第三聲是讚美,第四聲就是質疑。又比如“嗯(en)”是指答應、同意,而“嗯(én)”則表示疑問。“小囡en”是指小女兒,而“小囡”通指小孩,不一定是指小女兒。
我們甪直地區,通常稱呼小姑娘為“小娘”,乾脆利落,即便放上“嗯(en)”,也只是語氣助詞,沒有改變原意,好比北京話把老頭稱為“老頭兒”,這個“兒”就是語氣助詞,是一種方言習慣。你可以把“小娘én”寫作“小娘魚”,但請不要讀作“小娘yú”,更不要把她當成什麼魚。既然你要說蘇州話,為何把“魚”讀成普通話呢?
每次聽到電視臺一些主持人侃侃而談“蘇州小娘魚(yú)”如何如何,總覺得不對勁。我們知道“小娘魚”是指小姑娘、小女孩,但這是蘇州地區特有的稱呼,《漢語詞典》裡沒有“小娘魚”這個片語,“魚”在吳語中讀作(én),因此,要用正確的蘇州話表達才符合原意。
蘇州話有時“有音無字”,很難用文字恰如其分地寫出來,只能儘量音似義近。蘇州話裡,吳、五、魚、嗯、娪等字,都讀作“en”,國際音標是“ng”,音調有時是上聲,有時是去聲。“小娘en”的寫法有點混亂,有寫成“小娘五”,也有寫成“小娘娪”等。即便寫成“小娘魚”,也應遵從方言讀作“小娘魚(én)”,如果讀成普通話的“小娘魚(yú)”,會讓人莫名其妙。
“小娘魚”是什麼魚?有人認為是類似“小美人魚”的意思,但“美人魚”雖美,卻是魚,不是人。況且,把小姑娘形容為魚就一定美嗎?倘使不是鯽魚、青魚之類,而是鰟鮍魚、甲魚呢?何來形態之美?難道“老姑娘”還要叫成“老孃魚”嗎?甚至有人說,“魚”曾是吳人的圖騰,吳國因“魚”而生。這是沒有依據的,“吳”與“魚”只是方言讀音相同,並 無因果或連帶關係。圖騰是用來敬畏的,不是用來吃的。史書記載了另一段往事,春秋時期,專諸把魚腸劍藏在烤魚體內行刺王僚。魚若真是吳人的圖騰,專諸那樣做是玷汙聖靈,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幕後指使者闔閭如何還能獲得國民的支援?顯然,魚不是吳人的圖騰。吳,天下人之口糧也,是指此地的肥沃。後來的“蘇”,指稼漁之區,也有類似的意思。至於魚,非吳地特有,其他地方的品種和產量不比吳地少。
晚清方言小說《海上花列傳》第二十五回有云:“瑞生沉下臉道:‘碰也朆碰著,就逃走哉。耐個小娘仵也少有出見個!’”第三十一回有云:“剛說得半句,被善卿拍案叱道:‘我搭耐娒講閒話,挨勿著耐來說!耐自家去照照鏡子看,像啥個樣子,覅面孔個小娘仵!’”第六十二回有云:“二寶跳起來喝道:‘勿局個!覅面孔個小娘仵,我去認俚阿嫂?’”文中出現的幾處“小娘仵”,即小姑娘之意,但似有貶義。
在古代,“仵”通“忤”,有違背、叛逆之意;“仵”亦通“伍”,古代士兵五人為伍;仵,在古代也是一個工種,仵工是指從事死人屍體的抬運或埋葬的工人,仵作是官府中驗屍的法醫。《海上花列傳》中“小娘仵”的意思,大約是指“叛逆的小姑娘”之意。
“小娘en”,今人常寫作“小娘娪”,有“美麗的小姑娘”之意,寓義美好。無論怎麼寫,都應讀作“小娘én”,而不是“小娘yú”。生活中常用的稱呼還有“囡娪(en)”,女兒之意,誰要是念成“囡魚(yú)”,不是貽笑大方嗎?蘇州話中還有“吾(en)奴”這個詞,是“我”的自稱,我們不能念成“魚(yú)奴”吧?因此,字可以寫錯,音不可讀錯。
古人造字,皆有用意。同一個字,音不同,義就不同。比如“好”,第三聲是讚美,第四聲就是質疑。又比如“嗯(en)”是指答應、同意,而“嗯(én)”則表示疑問。“小囡en”是指小女兒,而“小囡”通指小孩,不一定是指小女兒。
我們甪直地區,通常稱呼小姑娘為“小娘”,乾脆利落,即便放上“嗯(en)”,也只是語氣助詞,沒有改變原意,好比北京話把老頭稱為“老頭兒”,這個“兒”就是語氣助詞,是一種方言習慣。你可以把“小娘én”寫作“小娘魚”,但請不要讀作“小娘yú”,更不要把她當成什麼魚。既然你要說蘇州話,為何把“魚”讀成普通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