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715875998885

    “仁”是孔子提出的儒家倫理道德的基本驗原則。

    產生

    仁的產生是社會關係大變動在倫理思想上的表現,是對子與父、君與臣以及國與國關係的倫理總結,因而具有很豐富的內容。從另一個角度說,仁學思想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生產力的發展必然促使生產關係的變革,這種社會變革引起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劇烈變化,從而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

    在之前的周禮被破壞後,有識之士便站了出來,尋求一種新的理想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孔子就是這樣從春秋時代大量有關仁的思想資料中加以取捨,提煉和綜合,使仁真正成為一個範疇,並以此為邏輯起點,構築了早期的儒家思想體系。在孔子提出系統的仁學思想之前的春秋時代就出現了許多關於仁的思想記載。

    《詩經·鄭風·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詩經·齊風·盧令》曰:“其人美且仁”,兩處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聯絡一起,顯然在這裡,仁是儀文美備的意思,有“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意義。《尚書》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藝,也就是《論語》中所說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國語晉語一》:“愛親之謂仁”,仁體現在父子關係上就是愛親就是孝。《國語晉語二》中申生拒絕逃亡說:“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體現在處理國與國關係上,就是保護小國,救助鄰國。此外,仁還有其他含義。如《國語晉語二》說“利國之謂仁”。可見,仁包含的範圍是相當廣泛的,他包括了各種具體的宗法道德為主的行為規範,在當時他已經涉及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

    孔子正是在此基礎進一步提出仁的倫理道德意義。意義春秋時,仁往往與忠、義、信、敏、孝、愛等並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並未受到特別的重視,只有到了孔子這裡,仁才被從其它德性中超拔出來,並被賦予新的豐富的內涵。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世衰道微,這就成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認同的現實基礎。

    馮友蘭曾說:“孔子對於中國文化之貢獻,即在一開始試將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論化,與以理論的根據。” 這話非常正確。而孔子所給與原有制度的“理論的根據”不是別的,正是仁。全新意義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動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體貼出來的,是孔子述中所作。

    孔子之後,在歷代儒家不斷地澆灌和護理之下,這棵新芽歷經兩千多年的時空穿越,終於又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為主幹的中國傳統文化。因此,發現仁,並且把禮樂文化植根於仁的基礎上,這是孔子對中國文化最偉大的貢獻。藉助於仁,中國傳統文化順利地實現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轉折;藉助於仁,孔子之前數千年和孔子之後數千年的文化血脈得以溝通連線,而沒有中絕斷裂。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代表宏觀的一切“人”。意指所有在世界上生存的人類,與天地同步、協調、自然、互惠、共生、共存的“天長地久,人和自然”的寓意。中國古有“以人(仁)為本”、“仁者愛人”、“仁者天地父母心”、“仁者無敵於天下”的關於社會人文經濟心理學相關的理念與哲學,意指的就是諸多的人文社交理念,深刻的指導著諸多大眾的學習、成長、生活、發展、就業、創業、社交、家庭、擇偶與婚姻理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蝴蝶蘭的套盆養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