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30秒到地球

      “四端”具體來講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分別為“仁”、“義”、“禮”、“智”的源頭;孟子稱這四個源頭為“四端”。

    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認為,這四端與生俱為,如同人有四肢一樣,是天賦的。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就在於有這四端。有的人能擴充四端,努力培養;有的人則自暴自棄,不去充分發揮本性,因而形成了人品的高下善惡。但是,即使人品極端惡劣的人,他所固有的四端也不曾泯滅,只是隱而不顯。

      另外,孟子也將“四端”比作人的“四體”,比喻人性中的善如同四肢一樣是與生俱來的。而且孟子認為認識到善的本性就需要將其發揚光大。

      二、四端在宋代的發展

      宋代理學家朱熹發展了孟子的這一思想,提出性情、體用之說,認為四端是情,仁、義、禮、智是性。性是心之未發,情是心之已發,“未發則具仁、義、禮、智、信之性以為之體,已發則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誠實之情以為之用”。有體而後有用,情是性的表現,而不是性。但由情可以知性之有,這叫“因用以著其本體”。朱熹的發揮,使儒家人性學說更加完備了。

      附錄:《論四端》原文與譯文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譯文】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先王由於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裡面運轉東西一樣容易了。

      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裡面去了,必然會產生極其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係,不是因為要想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生這種驚懼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端;羞恥心是義的發端;謙讓心是禮的發端;是非心是智的發端。

      人有這四種發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父母都成問題。”

      結語:“四端”中有著非常深奧的文化內涵,弘揚四端能不能改變社會不得而知,但是一定可以改變個人的素質,讓人們學會與人為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b2司機1月12000兩班,每天兩趟一趟兩百公里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