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177994670834

    溫病包括風溫、春溫、暑溫、溼溫、伏暑、秋燥、冬溫、大頭瘟、爛喉痧等。

    風溫:發於冬、春季為多。以微熱、微惡風寒、無或少汗、頭痛、咳嗽、口渴、舌苔薄白、脈浮數等為臨床特徵。

    春溫:高熱、口渴、心煩躁擾、甚至神昏痙厥等裡熱見症為主要特徵。發生於春季。

    暑溫:發生於夏季的急性熱病。

    溼溫:初起以身熱不揚、惡寒、頭重身困、胸脘痞悶、口不渴、苔白膩、脈濡緩。發病與傳染均較緩慢。

    伏暑:發於秋冬季節,以暑溼或暑熱內蘊並伴有表證的外感熱病。

    秋燥:發生於秋季的外感疾病。臨床特點是:初起除發熱惡寒、頭痛、咳嗽等肺衛症狀外,必伴有口、鼻、唇、咽、面板乾燥等見症。

    大頭瘟:受邪毒後面部紅腫,有傳染性,好發於冬、春二季。

    爛喉痧:感受溫熱邪毒所致的急性熱病,有傳染性。

    (一)溫病治療的立法依據及其應用

    1.確立溫病治法的依據:審病因、辨病機、察邪正

    (1) 審病因:溫病的病因有風熱、暑熱、暑溼、溼熱、溫熱、燥熱等區別,不同性質的病邪侵襲人體,各具不同的致病特點。根據溫病的臨床表現,並結合發病季節等因素,尋求溫病的病因種類,這就是"辨證求因"。在此基礎上就可以"審因論治"。

    (2) 辨病機:掌握溫病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可明確病變部位、性質等情況,據此而立治則、治法。

    (3) 察邪正:根據溫病發展過程中的邪正消長,酌情使用祛邪、扶正之法,或側重於祛邪,或側重於扶正,或扶正祛邪並施。一般,病之初期和極期,邪勢較盛,正氣亦未大虛,此時多以祛邪為主;病之後期,邪勢已衰而正氣已虛,特別陰傷較著,治療多以扶正為主,特別是養陰。

    2.溫病治法的應用:

    衛氣營血和三焦的治則只是較為概要的提法,實際應用時還要進一步採取各種治法。如葉天士所說的"到氣才可清氣",並不排除氣分病變採用攻下法;又除了解表、清裡、透熱轉氣、涼血散血等治則外,又有和解、化溼、養陰、益氣等多種治法。

    對某些特定的證候,需確立相應的治法,如動風痙厥者用熄風法,神昏竅閉者用開竅法等。

    注意病人的體質和正氣狀況及有無兼挾證:如腎水素虛的溫病患者,為了防止病邪乘虛深入下焦,必要時可酌用補益腎陰藥,以"先安未受邪之地"。又如素體陽氣不足而使用清法時,應用至十分之六七,就應審慎,不宜寒涼過度而更防其陽氣。

    素體陰虛火旺者,使用清法後縱然熱退身涼,仍須防其"爐煙雖熄,灰中有火",引起餘熱復起。

    溫病過程中,經常兼挾有痰、食、氣滯、血瘀等病邪,也應根據其證候表現,配合相應的治法。

    對溫病的祛邪,歷來很重視"透"與"洩"。所謂"透"是側重於使病邪由裡向外,特別是經由體表向外透達,用藥上注重運用輕清宣透之品。所謂 "洩"則包括了祛邪外出的各種治法。其中使病邪從下而外出的"洩"法不僅是為了通利二便,更重要的是使邪熱等病邪經由二便而得以外洩。

    (二)溫病的主要治法

    1.洩衛透表法2.清解氣熱法 3.和解表裡法4.祛溼清熱法5.通下逐邪法 6.清營涼血法 7.開竅熄風法8.滋陰生津法9.固脫法10.外治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人命苦的八大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