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懷惡毒、造業殺生者。
在佛教經論之中講“諸餘罪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在佛家眼中,但凡具有善根的眾生,佛都能夠一一將之度化。因此,佛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佛還說“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而行持殺生之事,就等同於殺害未來佛。若不能斷了殺業,終將成為一個“命苦福薄者”。
二、嗔恚易怒、忿恨善妒者。
嗔,為五毒之一,它與另外的“貪、痴、慢、疑”均被稱之為人的根本煩惱。經論有云“嗔能滅除一切善,應知嗔心,猶如猛火,能夠令眾生,墮入三途惡道。”人生在世不過百年,遇到了不如意之事,切勿生出嗔恨之心。一旦生有嗔恨心,福德就必然會被急速消耗。從而,變成一個“命苦福薄”之人。
三、不願吃虧,計較太多者。
古德講“一個人的心量,決定了一個人的福報。”所以高僧大德,時刻勸誡眾生修持好忍辱。為何呢?就是因為忍辱乃是擴大心量的不二之法!心量越大,福報自然也就越深厚。反之,若萬事斤斤計較,不捨吃虧,那麼心量自然也就打不開,福報如何能夠越積越多呢?
四、自私自利、貪佔便宜者。
古人云“吃虧是福”,越是懂得吃虧之人,福報則越是深厚無比。反之,一個人若喜愛貪佔他人小便宜,那麼最終受到傷害的,往往還是自己。就如佛陀一樣,在未成佛之前,就已經花費了累劫時間,去度眾生,去積累福報,如此才有了當下人人皆知的佛。若自私自利,貪佔便宜,最終也只會讓自己越來越苦。
五,貢高我慢,輕視他人者。
經雲:“我慢高山,不存法水。”其意就是講,一個人若貢高我慢,如何能夠聞得正法;就算聞到了正法,也難以從佛法中得到實際利益。因此,古德常說“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若想命好福深,就必須要有一顆“恭敬、虔誠之心。”若沒有,反而天天貢高我慢,輕視他人,那麼自然也會越來越苦。
六、不明真理,我執嚴重者。
經雲:“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能夠深入經藏者,無論是佛教的諸多典籍,還是傳統文化中的諸多書籍。若能深入瞭解,必然會明白真理不虛。若不去深入經藏,那麼就必然難以知曉佛法佛理,反而執著那些不該執著的東西,讓自己越來越苦。
七、內心吝嗇,慳吝少施者。
在佛門菩薩行中,有“六波羅蜜”,其中佈施就是其一。但在當下,皆喜歡抱怨,卻不能從根本去解決問題。如當下貧苦無比,但卻不知“佈施”得財。反而內心吝嗇,說起佈施一事,往往就會講出“還不如自己用了,舒服。”這種愚痴話語。因此,讓自己不僅福薄,還越來越貧苦。
八、貪慾過重,不肯放下者。
慾望太重,其實並非好事。古人講“知足常樂”,一個人若能知足,快樂自然能夠時刻伴隨著你。若不能知足,被貪慾心而左右,那麼必然會苦不堪言。無論是名利,還是權勢,都要懂得放下,因為這些東西,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若不能放下,反而貪著這些東西,最終就算擁有再多的財富,再大的權勢,也只會苦惱無比,煩惱重重。
一、心懷惡毒、造業殺生者。
在佛教經論之中講“諸餘罪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在佛家眼中,但凡具有善根的眾生,佛都能夠一一將之度化。因此,佛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佛還說“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而行持殺生之事,就等同於殺害未來佛。若不能斷了殺業,終將成為一個“命苦福薄者”。
二、嗔恚易怒、忿恨善妒者。
嗔,為五毒之一,它與另外的“貪、痴、慢、疑”均被稱之為人的根本煩惱。經論有云“嗔能滅除一切善,應知嗔心,猶如猛火,能夠令眾生,墮入三途惡道。”人生在世不過百年,遇到了不如意之事,切勿生出嗔恨之心。一旦生有嗔恨心,福德就必然會被急速消耗。從而,變成一個“命苦福薄”之人。
三、不願吃虧,計較太多者。
古德講“一個人的心量,決定了一個人的福報。”所以高僧大德,時刻勸誡眾生修持好忍辱。為何呢?就是因為忍辱乃是擴大心量的不二之法!心量越大,福報自然也就越深厚。反之,若萬事斤斤計較,不捨吃虧,那麼心量自然也就打不開,福報如何能夠越積越多呢?
四、自私自利、貪佔便宜者。
古人云“吃虧是福”,越是懂得吃虧之人,福報則越是深厚無比。反之,一個人若喜愛貪佔他人小便宜,那麼最終受到傷害的,往往還是自己。就如佛陀一樣,在未成佛之前,就已經花費了累劫時間,去度眾生,去積累福報,如此才有了當下人人皆知的佛。若自私自利,貪佔便宜,最終也只會讓自己越來越苦。
五,貢高我慢,輕視他人者。
經雲:“我慢高山,不存法水。”其意就是講,一個人若貢高我慢,如何能夠聞得正法;就算聞到了正法,也難以從佛法中得到實際利益。因此,古德常說“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若想命好福深,就必須要有一顆“恭敬、虔誠之心。”若沒有,反而天天貢高我慢,輕視他人,那麼自然也會越來越苦。
六、不明真理,我執嚴重者。
經雲:“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能夠深入經藏者,無論是佛教的諸多典籍,還是傳統文化中的諸多書籍。若能深入瞭解,必然會明白真理不虛。若不去深入經藏,那麼就必然難以知曉佛法佛理,反而執著那些不該執著的東西,讓自己越來越苦。
七、內心吝嗇,慳吝少施者。
在佛門菩薩行中,有“六波羅蜜”,其中佈施就是其一。但在當下,皆喜歡抱怨,卻不能從根本去解決問題。如當下貧苦無比,但卻不知“佈施”得財。反而內心吝嗇,說起佈施一事,往往就會講出“還不如自己用了,舒服。”這種愚痴話語。因此,讓自己不僅福薄,還越來越貧苦。
八、貪慾過重,不肯放下者。
慾望太重,其實並非好事。古人講“知足常樂”,一個人若能知足,快樂自然能夠時刻伴隨著你。若不能知足,被貪慾心而左右,那麼必然會苦不堪言。無論是名利,還是權勢,都要懂得放下,因為這些東西,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若不能放下,反而貪著這些東西,最終就算擁有再多的財富,再大的權勢,也只會苦惱無比,煩惱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