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455305806361

    無為而無不為。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是說真的不關心前程,而是說,只要你一直在做正確的事情,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前程自然而然就會到來。也有其他類似的話,比如:“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董仲舒),“莫問收穫,但問耕耘”(曾國藩),“世事我曾努力,成敗不必在我”。

    我們都想要把學習、工作搞好,都想要多賺錢,但我們每天心心念唸的,卻不是學習、工作、賺錢,而是遊戲、娛樂、吃喝,樂此不疲。即使做了一些事,卻希望很快看到成果,希望一勞永逸,而不肯付出耐心,不願意付出長久的堅持。這是人生中最大的悖論。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句話在蒙學教材《增廣賢文》、《名賢集》都有收錄。但其最早的出處,應當是五代時期馮道的《天道》一詩(見《全唐詩》卷737_1 ):

    窮達皆由命,何勞發嘆聲。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請君觀此理,天道甚分明。

    其後,宋朝的《五燈會元》中也有涉及,具體在該書《卷十七·保寧圓璣禪師》一節:

    金陵保寧寺圓璣禪師,福州林氏子。僧問:“生死到來,如何迴避?”師曰:“堂中瞌睡,寮裡抽解。”曰:“便恁麼時如何?”師曰:“須知有轉身一路。”曰:“如何是轉身一路?”師曰:“傾出你腦髓,拽脫你鼻孔。”曰:“便從今日無疑去也。”師曰:“作麼生會?”曰:“但知行好事,不用問前程。”師曰:“須是恁麼。”

    (金陵保寧寺圓璣禪師,福州林家子。有僧人問:“生死到來的時候,如何迴避?”圓璣答:“在僧堂中打瞌睡,在寮房裡解衣服。”僧人問:“就這樣的時候怎麼樣?”圓璣回答:“要知道有轉身那條路。”問:“什麼是轉身那條路?”答:“傾出你的腦髓,拽掉你的鼻子。”(注:當生則生,當死則死,無須迴避,亦無可避)。僧人說:“我從今日起就再無疑惑了。”圓璣問:“怎麼領會的?”答:“只知行好事,不用問前程。”(注:活在當下。生當盡心,死而無憾)圓璣說:“是這樣的。”)

    在傳統文化的語境中,“好事”一般即為善事。人們應該多多行善,自然前程無憂。這種觀念在《增廣賢文》中就多次出現,如:“人有善願,天必佑之”,“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種麻得麻,種豆得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不可否認,這些內容有一些宿命論的消極味道,可它倡導人們行善,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而經典的好處,就在於常讀常新,可以隨時代的演進而做出全新的解釋。所以我們可以把這裡的“好(hǎo)事”理解為“正確的事”,比“好事”的內涵更加豐富。正確的事一定是好的,但好的未必是正確的。成功的關鍵,首先在於隨時隨地“做正確的事”(戰略、效能),其次才是“正確地做事”(戰術、效率)。如此日積月累,等到將來有一天功夫夠了,自然水到渠成。

    看到有的答主把“好事”解釋為“喜好(hào)的事”,這太過於隨心所欲了。因為“好”做“喜好”解時,通常後面接的是動詞,屬於動賓結構,如:好學、好問、好讀書不求甚解。接名詞不僅在語法上講不通,讀起來也彆扭,純屬“好(hào)事”之舉。

    另外,從前面引用的原文出處,我們也應知道,當是“但行好(hǎo)事”,而不是“但行好(hào)事”。

    參考回答:

    什麼叫「目的性太強」?有哪些表現?

    為什麼《道德經》中沒有“努力”這個概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綏字的拼音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