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亮灣vlog
-
2 # 小迪成長錄
孩子在年齡小的時候都會有焦慮和恐懼感的,看孩子處於什麼情況下發生的,我們做家長的要想辦法去處理解決這個問題,讓孩子可以安心健康的快樂成長。
孩子在有恐懼感的狀態下,會可別依賴父母身邊,不願分開父母,整天都粘著父母,因為她自己感覺離開父母一會都會害怕,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是被嚇到了造成的,看電視上的恐懼畫面,家長的大聲叫罵,睡眠做噩夢等這些可能都會讓孩子感到恐懼感的。我們要解決孩子的恐懼感就要先了解孩子的狀況,才能想辦法處理,我的建議就是多陪陪孩子,帶孩子去戶外活動活動,這樣可以有效的減少孩子的恐懼感,孩子玩開心了,自然就會慢慢把恐懼感消除掉,晚上睡覺陪孩子講講故事,也是可以慢慢消除孩子恐懼感的。孩子的焦慮症也是有原因的,可能是離開爸媽太久造成的,也可能是做錯事引起的,作為家長也要及時幫助孩子消除焦慮症狀。在工作繁忙的同時也要注意孩子的狀況,多抽空陪陪孩子,帶孩子戶外活動活動,陪孩子寫作業,玩玩具,這些都是可以慢慢消除孩子的焦慮症的,孩子得到父母的陪伴和關愛還有理解,才能把精神狀態調整好。最後總結:對孩子多一點耐心和關愛,多陪陪孩子,和孩子多溝通多互動。這些症狀會很快消失的。
-
3 # 白小贊KIDS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外界的危險能保持恰當的反應,對孩子採取正確的行為是非常有益的,但是生活中很多孩子膽小害怕,從而失去了人生很多樂趣和成長的機會,那麼家長應該怎樣消除孩子的恐懼情緒呢?
孩子比成年人更敏感,許多成年人感到無所謂的事情都會使孩子感到恐懼。比如某些不能理解的事情發生,或者自己的願望沒有得到滿足,又或者被父母冷落,都很容易使他們感到恐懼。
感到恐懼的孩子會很難與他親近的人保持密切接觸,經常處於一種“戒備”狀態,不能鬆弛下來平靜地享受親友的陪伴。恐懼也會使孩子變得急躁和不滿,稍不如意就可能由於不耐煩或生氣而大發其火。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完全擺脫恐懼。當孩子在宣洩恐懼情緒時,會深深的體驗到恐懼感,會發抖、乾嚎、出汗和發脾氣,這時需要我們在身邊給予關注,正如他們在哭泣時需要我們在身邊給予關注一樣。幫助孩子消除因為宣洩恐懼情緒而產生的更深的恐懼感,幫助孩子重獲自信心。
以下是幫助孩子擺脫恐懼的幾個方法:
(1)擁抱、摟緊孩子。確保只要他願意,他就能清楚地看到你;
(2)即使孩子拼命要推開你,你也要堅持靠近他,給予他足夠的安慰;
(3)對孩子解釋你為什麼要守在他身邊,解釋得越充分,他越能信任你;
(4)如果孩子攻擊你,你要防止自己受傷;
(5)讓孩子知道現在他是安全的;
(6)一旦你感到害怕或憤怒,請立即中止幫助孩子的嘗試。
有時候,孩子的恐懼不會直接表現出來,他們不哭鬧,不主動尋人幫助,卻以明顯的“行為異常”的方式需求幫助,他們會固執的躲避某些活動、某些人或某些地方,孩子的恐懼也經常間接地表現為憤怒。
4、當孩子逃避令他們感到恐懼的事物時
首先,父母要保證孩子的安全,去除不安全因素。
然後,溫和的鼓勵孩子勇敢的去面對使他產生恐懼的事或物。
這就需要一種微妙的平衡:愛護與安全,讓孩子感受到些許恐懼,慢慢的去適應,去宣洩自己的恐懼感,最終消除掉恐懼情緒。
5、笑聲有助於孩子消除恐懼感
在消除恐懼情緒的過程中,也可以通過讓孩子發笑來幫助他進行消除,這樣可以釋放出恐懼所引起的較輕的緊張情緒。
6、害怕黑夜
很多孩子都害怕黑夜,父母應該保持好情緒、自信心,努力去引到孩子睡覺,可以安排一些睡前小遊戲,讓孩子感到被人理解,感到與父母很親近。那麼他們在黑夜睡覺時就會很容易的對面不安全的問題和感覺
孩子有時會掩飾自己的恐懼情緒,他們會盡量保持正常舉止,然後可能會突然產生攻擊行為。
不管是什麼年齡,人在害怕時都無法正常思維。當孩子由於害怕而無法正常思維時,他們就會因為自己受到的傷害去傷害別人。
要幫助一個可能會由於恐懼而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孩子,父母應該預見到會發生的麻煩,在孩子做出攻擊性行為之前及時制止,以免造成傷害。
8、傾聽感到恐懼的孩子,猶如走鋼絲
我們常看到成年人以嚴厲、羞辱或反感的態度對待恐懼中的孩子。人們需要時間和練習以及充分的支援,才能在孩子因恐懼而產生不當行為時,不按照老習慣去對待他們。我們正在盡力學習如何幫助孩子排除恐懼,找出致使他們膽怯及有攻擊性行為的根源。就像走鋼絲,我們必須小心地保持平衡,不讓自己傾倒。在建立起全新的對孩子的復原能力的信任的基礎上,我們循序漸進:當他們感到害怕,躺在我們懷裡時,我們給予傾聽;在他們害怕時,我們始終留在他們身邊,輕輕摟著他們,直到他們重新獲得安全感;我們將看到他們又能欣賞自己的生活,比以前更勇敢,更堅強。
-
4 # 歸去來兮001
最近看了一本書《培養內心強大的孩子》
書裡有一小節這樣寫的:
界充滿變化、誘惑和打擊,但這都無法干擾我的內心,影響我去做我想要做的事情,這就是穩定的心理狀態。做不到這一點,就無法掌控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所以,能掌控外部世界的人,首先能掌控自己的內心。培養內心強大的孩子,就要培養他這種穩定的心理狀態,能夠專注、自律、控制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的生活通過有序的內心變得有序起來,從而有一個良性迴圈的發展。
如何戰勝孩子焦慮和恐懼!何不說如何培養孩子的強大的內心。試想孩子焦慮恐懼到底是為什麼?作為家長應該多方面找原因。
第一、環境因素
環境指很多方面,家庭環境和外部環境。在家裡家長是否經常對孩子獅子吼呢?孩子變得焦慮肯定是有原因的。
給孩子創造一個溫馨有愛的環境,跟父母無話不談。孩子的身心才會健康發展。
第二、夫妻關係不和諧
夫妻關係不好也會影響孩子的內心成長,導致孩子沒有安全感,內心恐慌。如果孩子長期在一個這樣吵鬧的環境,肯定是焦慮的。
所以,一個穩定和諧的夫妻關係,尤為重要的。
第三、沒有穩定的人格和尊嚴可言
除了對孩子大吼大叫,最可恨的是不認可孩子在父母心裡的位置。不認可孩子,孩子感覺不到存在的意義!
我們平時多多鼓勵孩子,講一些認可孩子的言語。贊同他的觀點,把話語權交還給孩子。
這樣,孩子感覺到了相互尊重。感受到父母的愛。才是讓孩子感覺內心輕鬆自在,活著的意義。
從而減少自身的低能量,走向人生成功之路。
-
5 # 小龍女2015
如果孩子的需要長期被剝奪,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時,便會失去安全感,繼而形成心理問題,即心理焦慮。這種心理會導致孩子拒絕上學、不願離家。因為孩子習慣了依賴熟悉的人與環境,對陌生的團體生活難以適應,在學校就會過度封閉,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更別談學習。這又會加劇孩子的焦慮心理。
當孩子心理焦慮時,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悶悶不樂,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無精打采,不願與人說話。如果孩子長期處於這種焦慮情緒中,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進取心會大大減弱,更可怕的是,他們可能陷人抑鬱的情緒,整日愁眉苦臉,做什麼事都沒有精神,他們可能會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認為自己的未來沒什麼希望,從而消極地對待學習和生活。
家長平日要多關注孩子,空閒的時候多和孩子談心、聊天,積極瞭解孩子的心理動向。當你發現孩子鬱鬱寡歡時,一定要讓孩子說出心事,並耐心傾聽,幫孩子分析原因,幫助孩子調整心態。
此外,孩子恐懼肯定是有原因的,雖然你看起來好像不可思議,他的思維方式跟你不一樣,所以他的感覺,你不一定能體會得到。孩子與成人不同,他們跟自己的情感,感覺是全然在一起的,悲傷就哭,快樂就笑,無論自己內在️什麼發生,他都讓自己成為那樣的狀態。當恐懼來臨時,他全身每個細胞都體驗著恐懼,他通過發抖,乾號,出汗,發脾氣將恐懼感宣洩出來。接受孩子的恐懼,是幫助孩子消除恐懼的第一步。
當你面對孩子的恐懼,可以嘗試通過以下方法去幫助孩子:
第一:他不瞭解這個物體,而感到恐懼的話,這是他產生新認知的開始。那麼給他安全保障,鼓勵他去面對它,一步步靠近,觀察它,最後因為了解它而消除恐懼。如果你自身對物體的態度使他感到不安,那請你先讓自己平靜下來,與孩子一道保持積極樂觀的探索精神。
第二:有些事情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我們可以找到解決辦法而不是跟孩子較勁。例如:孩子因為擔心水弄到眼睛而害怕洗頭,你可以給他戴個游泳眼鏡而不是非要他面對這個困難。
第三:這件事物有可能會傷害他,出於自我保護本能,他感到恐懼而逃離它,而我們也沒有辦法讓他免受傷害。這種情況下,請讓他獲知自己是受到保護的,幫助他了解他要面對什麼事情,可能產生的後果,如果他敢於接受,則已經開始啟動了康復機制。例如:吃藥,打針等
-
6 # 王大林vlog
首先家長要明白,適度的恐懼是沒有必要克服的,因為恐懼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情緒,它可以幫助人們產生警覺,在危險降臨時,能採取恰到好處的反應,規避危險,同時也不對自己產生負面情緒效應;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注意言語和行為方式,不能為了讓孩子服帖,就用很危險的話來威脅孩子,讓孩子對一些莫須有的東西產生不必要的恐懼心理,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當孩子面對一些外界刺激,感到非常害怕時,家長要能幫助孩子,引導孩子表達這種情緒,只要孩子知道自己在害怕了,就能從害怕中分離出來,並有能力恢復自己的主體感,從而不至於完全變成恐懼,從而六神無主,產生不必要的後果;
當孩子害怕時,家長就不要再責怪孩子,覺得他是膽小鬼了,而是要引導孩子,幫助孩子認識這些情景是不是真的很可怕,其他人遇到這樣的情況也會害怕嗎?他們可能怎麼反應,從而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模式,不成熟就要打破,然後重建新的成熟的反應模式;
通過行為療法,讓孩子在遇到害怕的情境時,先對自己說我害怕了,然後問,是真的嗎?面對這種危險,我能承受的最壞結果是什麼?最好的結果是什麼?要達到較好的結果,我們可以做什麼?
鼓勵孩子正確面對自己的恐懼心理,當這種情緒出現時,勇敢自然地接納它,不排斥,不討厭,並學會和自己的感受呆在一起,體會身體上的變化,讀懂這些訊號背後的需要,如果家長自己不會引導,可以找心理諮詢師幫忙。
及時化解恐懼情緒,通過調適,讓孩子能客觀地面對外在世界,變得從容、冷靜、勇敢、果斷,並能正確地對外界刺激產生恰當的反應,有七分危險,就產生七分的恐懼,不能三分的危險,產生七分的恐懼。
-
7 # 旦媽66
少說多聽孩子怎麼說,鼓勵其表達完整,多肯定孩子的表達。創造一些簡單事件,鼓勵孩子去完成體驗,無論結果如何?肯定努力的過程。試試多說“我需要一個擁抱”。
-
8 # 似水流年12
這是個看似很有理,但其實很無情的問題。因為這是隻有家長在對孩子出現的焦慮恐懼的原因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才會提出的問題。對於孩子出現的心理神經症狀,可以說無一例外不是由家長造成的,病在孩子身上,根源卻在家長身上。作為始作俑者,孩子出現了問題,不知道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卻聲淚俱下想幫助孩子,這跟平時對待孩子的不正確做法,導致孩子生病的言行如出一轍,不覺得這種想法不真實,太虛偽嗎?真正需要幫助的不是孩子,而是這樣咋咋呼呼的家長,你們的思想和言行都太誇張了。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一定有一個問題家庭,有一對問題父母,需要幫助和治療的如果只是孩子的話,這既不公平,更不公正,這就相當於為了保全家長的臉面,而讓孩子出面當替罪羊。以幫助的名義保全自己而犧牲孩子,這是一個家長應該做的嗎?
-
9 # LULU愛畫畫
多看一些繪本,家長能被啟發,引導孩子有參考有範本,孩子在繪本的影象文字中能明白很多道理。
孩子出現焦慮與恐懼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孩子這方面心裡,出現這情緒,家長也不用著急,找到適合的繪本來好好的引導孩子。
我家孩子小時候有段時間說怕這怕那,我就針對她怕的買繪本。
比如說怕大灰狼,我就買大灰狼比較可憐的繪本 。如下圖,看完這本孩子就覺得大灰狼太可憐了想安慰它。
-
10 # 旭寶生活錄
孩子的焦慮恐懼很多都是來自大人的世界,父母如果焦慮了,就會把這種感覺過渡給孩子,所以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儘量的控制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有安全感。
另外關於恐懼其實多說是大人說和嚇的了,大人會說:別動有什麼什麼來了,基本就是大人讓孩子的膽子更小了。
孩子是一張白紙,所有的喜怒哀樂都來自父母的引導。
希望您對我的回答滿意[耶][耶]
-
11 # 航空與氣象雜談
首先我們得認識到孩子的焦慮是自己造成的,是我們先入為主的觀念對我們的限制,這條“魔咒”能幫我們重新找回平靜。研究表明,這個“魔咒”可以減少大腦中的自我批判活動。
命名情緒,化解情緒拿出一張紙,把所有的焦慮都寫下來。“寫”這個動作可以理清我們的思路。混亂的思緒在我們的大腦裡上躥下跳,嘈雜、凌亂又不可捉摸,通過承認自己當下的感受,就能把不適感“擬人化”了,這樣就讓我們和不適感拉開了距離,看清我們到底在和誰交鋒。就像丹尼爾·西格爾博士所說的那樣,“命名情緒,化解情緒”。神經科學研究表明,這種方式可以立刻減輕焦慮感。比如,當想到我們最大的夢想時,我們會胸口發緊、呼吸加速,一堆思緒在我們的腦海中浮現。
“我搞砸了怎麼辦”
“我真的有能力做這件事嗎”。
2、用“晨記法”預防焦慮
作為一種預防措施,每天早晨起床,推薦用朱莉婭·卡梅倫稱之為“晨記法”的方式開啟新的一天。
“晨記法”就是在早晨抽出20分鐘的時間,在日記本上進行3頁的意識流寫作。
這是一個安全空間,讓你表達所有的擔憂、疑慮和恐懼,把它們從內心的噪聲轉移到一張紙上,以此拉開你和焦慮之間的距離感,命名你所感知到的一切。
這有助於你順其自然、信任自己,哪怕是最困擾你的問題,答案也會自然而然地呈現。
3、安排時間,傾聽焦慮
焦慮很大程度來自我們對焦慮本身的抵制。允許自己感受焦慮,反而能讓我們戰勝它。
刻意留出一些時間,傾聽焦慮的聲音,問自己一些問題,觀察它背後究竟藏著什麼。
比如:
哪裡出錯了?
我偏離了軌道嗎?
我在逃避什麼對話?
我在逃避怎樣的感受?
我應該關注什麼?
我的焦慮想讓我知道什麼?
4、把焦慮變成燃料,將你的感受變成下一次創作的源泉吧。
因為一段感情而傷心欲絕?寫一首關於它的詩;
對你現在手頭的任務不知所措?把你的感受用繪畫形式表現出來吧。
情緒的力量無窮大,你要學會使用它,讓它成為你的燃料。行動之前,你可以先問自己:“我該怎樣利用能量,創造出有價值的東西?”
調整生活是一個過程,它不會在一夜之間完成。當你發現什麼是對你有作用的,什麼是沒有作用的,你便會相應地前進和後退。這是一個實驗,需要經過試錯、傾聽、引導和調整這四個過程。在調整的過程中,你要善待自己。你會發現自己的不足,也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焦慮並不可怕,相信你一定能戰勝它。
-
12 # 峰媽媽的育兒經
如何幫助孩子戰勝焦慮和恐懼,首先要明白什麼是焦慮和恐懼,在想解決辦法;
恐懼分為幾種型別;
1、本能的恐懼
恐懼是嬰兒出生後就有的情緒反應,是本能的反應。最初的恐懼不是由視覺刺激引起的,而是由聽覺、膚覺、機體覺引起的,如刺耳的聲音等。
2、與知覺和經驗相聯絡的恐懼
嬰兒從4個月左右開始出現與知覺發展相聯絡的恐懼.引起過不愉快經驗的刺激會激起恐懼情緒。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視覺對恐懼的產生逐漸起主導作用.
3、怕生
怕生是對陌生刺激物的恐懼反應.怕生與依戀情緒同時產生,一般在6個月左右出現。伴隨這嬰兒對母親依戀的形成,怕生情緒也逐漸明顯、強烈。研究表明,嬰兒在母親懷裡時,怕生情緒較弱;離開母親,怕生情緒較強烈。可見恐懼與缺乏安全感相聯絡。人際距離的拉近或疏遠,會影響到兒童的安全感。
4、預測性恐懼
隨著想象的發展,2歲左右的兒童出現了預測性恐懼,如怕黑、怕壞人等。這些都是和想象相聯絡的恐懼情緒,往往有環境的不良影響導致。於此同時,由於語言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增加,成人的肯定、鼓勵可以幫助兒童克服這種恐懼。
關於焦慮焦慮經常與恐懼聯絡在一起,但焦慮不同於恐懼。恐懼有具體的物件和內容,而焦慮只是一種朦朧的、遊移的、不確定的心神不定。兒童的焦慮往往與環境中的無助狀態先聯絡,集中表現為陌生人焦慮和分離焦慮
1、陌生人焦慮
是指嬰幼兒對陌生人的警覺反應。大多數嬰兒在形成對親人的依戀之前(即出生後至六七個月之前),對陌生人的反應通常是積極的。但從六七個月以後,他們開始害怕陌生人,8-10個月時最為嚴重,一週歲以後強度逐漸減弱。但這種陌生人焦慮到4歲時還沒有完全消失,尤其是在陌生環境裡接近陌生人時,他們還會表現出警覺。隨著兒童身心不斷髮展,交往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陌生人焦慮會逐漸減弱。
2、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當兒童與依戀物件(經常是父母)分離時,因過度擔憂依戀物件和自己的安全,過度害怕分離及與依戀物件再也不能相聚表現出的焦慮行為。如哭泣、身體不適、逃避(拒絕分離、不願或拒絕上幼兒園)等。大部分孩子從六七個月起,就明顯表現出這種分離焦慮,隨著年齡的增大,分離焦慮的強度逐漸減弱。
通過以上的分析,消除恐懼和焦慮的方法有1.對於孩子要有穩定的照看者
2.注意照看的質量,如孩子應該生活在充滿溫馨,較少有摩擦的家庭,健康安全充滿正能量的家庭
3.關注兒童的個性發展,因人施教
4.儘量避免與父母親的長期分離
5.父母親要與孩子之間保持經常的身體接觸
6.父母對孩子發出的訊號要及時做出反應
7.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
13 # 星星特教
成長並不容易,成長的過程中充滿了煩惱的想法和感覺,諸如懷疑,內疚,特別是不安和焦慮。很多父母也知道孩子會有擔心和焦慮,但是他們不明白這些焦慮的來源,也無法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焦慮的情緒。
甚至有父母在安慰孩子的過程中,會情不自禁的反問孩子:“你有什麼好擔心的?吃穿不愁,不要胡思亂想。”無論父母怎麼做都無法消除孩子所有的焦慮,但是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處理這些情緒。接下來就想和大家分享孩子焦慮的主要來源,以及我們該怎麼來應對孩子的這些焦慮。
第一,因為擔心被拋棄而產生焦慮。
對孩子來說最大的恐懼是父母不再愛他並拋棄他。永遠不要威脅孩子,說要拋棄他,不管是開玩笑還是憤怒當中,都不要警告孩子說他將會被拋棄。因為這樣的話會喚醒孩子一直潛伏著的對被拋棄的恐懼,會激發孩子幻想的火苗,幻想自己被孤零零的丟在世上。如果父母因為工作或其他事情需要與孩子分別,最好是事先讓孩子做好思想準備。當孩子外出回來時,父母最好在家守候並迎接他的回來。如果父母不能在家的話,可以留便籤,或者留錄音的方式,用平靜的聲音和充滿愛意的言語緩解孩子的別離焦慮。
第二,由內疚而產生的焦慮。
當孩子違反社會行為規則或者道德行為規範時,就會產生內疚。內疚就像鹽,是使生活豐富多彩的調味劑,但是永遠不能把它當主菜。有些父母喜歡嘮叨,給孩子不必要的解釋,可能會無意識的導致孩子內疚。因此,我們要讓孩子心裡知道,他們可以隨自己高興的想象,而不必擔心失去父母的愛和支援。當父母和孩子有不同意見時,我們可以用簡短而堅定的語氣和孩子進行交流。比如:你的看法好像對你而言是正確的,我的看法不一樣,我尊重你的看法,但我有不同的看法。
第三,因不信任或者不耐煩而產生的焦慮。
當孩子被阻止參加某種他已經能夠承擔責任的活動時,他們內心的反應是不滿和憤怒的。做事時,孩子不可能很快的、熟練的掌握技巧,他們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來練習。哪怕是繫鞋帶、穿外套、擰開瓶蓋或者開門,剛開始對他們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時候對他們最好的幫助就是耐心的等待,對任務的困難進行一點肯定的評價,告訴孩子,他現在做的事情的確不容易。這樣的評價會對孩子有幫助,不管他們的努力是失敗了還是成功了。如果孩子成功了,他們知道一件很難的事被征服了,內心會有滿足感;如果孩子失敗了,而父母知道這件事很難,他們會感到安慰。讓孩子感覺到了理解和支援,會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密感。
第四,由父母之間的衝突產生的焦慮。
當父母吵架時,孩子會感到不安和內疚,他們甚至會以為是自己造成了家庭的衝突。孩子無法在父母發動的內戰中保持中立,他們要麼站在爸爸這一邊,要麼站在媽媽這一邊,後果對他們的性格發展都是有害的。父母可以平靜的討論,相互之間的分歧,或者留待私人時間來討論。對孩子來說,讓他們知道父母之間有分歧需要協商,這樣會比較好,而讓他們目擊父母之間的互相攻擊,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育會有不好的影響。尤其是對於父母離異的孩子來說,他們需要放心,需要知道父母依然愛他們,他們不會捲入到父母的爭論中去。在父母離婚之後,孩子也需要一段時間來調整自己的心態,以適應新的現實。
第五,由生命的終結而產生的焦慮。
死亡對於成年人來說都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就更難理解了!有些父母想努力的保護孩子,不讓孩子遭受失去某個他們深愛的人的痛苦和悲傷。如果家裡的寵物死了,都會迅速的找一個替代品,好讓孩子沒有那麼傷心。
我想問問各位家長,有沒有思考過孩子從這些突然失去又迅速替代的早期經驗中獲得了什麼教訓呢?他們可能會得出結論,失去所愛不是那麼了不得的事情,愛可以很容易的轉移,忠誠也可以很容易的替換。因此孩子不應該被剝奪痛苦和哀傷的權利。只有當孩子能夠為了生命和愛的終結而哀悼時,他們的人格才能得到昇華。幫助孩子面對失去所愛之人的第一步,就是允許他們充分的表達出他們的擔心、幻想和感受。如果發生了死亡這樣不幸的事情,我們應該用簡短而誠實的語句來告訴孩子:“當一個人死了,他的身體不會感覺到疼痛,失去的人不會再回來,所有的人最終都會死去。
”當跟孩子談論死亡時,最好避免使用委婉語,對於孩子來說,如何看待死亡也是他人生非常重要的一課。我們無法想象,當被告知奶奶去了天堂變成了一個天使時,一個5歲的孩子會祈禱家裡其他的人也死去變成天使。當我們用簡潔誠實的語句告訴孩子真相時,同時給他一個充滿愛意的擁抱和關切的眼神,孩子會覺得安心。當然這種方法有效的前提是父母自己接受了生命和死亡的現實。
父母無法消除孩子所有的焦慮,但是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處理焦慮的情緒,表達對孩子的理解和關心,幫他們排憂解難,給他們勇氣和信心面對焦慮。 成長並不容易,成長的過程中充滿了煩惱的想法和感覺,諸如懷疑,內疚,特別是不安和焦慮。很多父母也知道孩子會有擔心和焦慮,但是他們不明白這些焦慮的來源,也無法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焦慮的情緒。
甚至有父母在安慰孩子的過程中,會情不自禁的反問孩子:“你有什麼好擔心的?吃穿不愁,不要胡思亂想。”無論父母怎麼做都無法消除孩子所有的焦慮,但是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處理這些情緒。接下來就想和大家分享孩子焦慮的主要來源,以及我們該怎麼來應對孩子的這些焦慮。
第一,因為擔心被拋棄而產生焦慮。
對孩子來說最大的恐懼是父母不再愛他並拋棄他。永遠不要威脅孩子,說要拋棄他,不管是開玩笑還是憤怒當中,都不要警告孩子說他將會被拋棄。因為這樣的話會喚醒孩子一直潛伏著的對被拋棄的恐懼,會激發孩子幻想的火苗,幻想自己被孤零零的丟在世上。如果父母因為工作或其他事情需要與孩子分別,最好是事先讓孩子做好思想準備。當孩子外出回來時,父母最好在家守候並迎接他的回來。如果父母不能在家的話,可以留便籤,或者留錄音的方式,用平靜的聲音和充滿愛意的言語緩解孩子的別離焦慮。
第二,由內疚而產生的焦慮。
當孩子違反社會行為規則或者道德行為規範時,就會產生內疚。內疚就像鹽,是使生活豐富多彩的調味劑,但是永遠不能把它當主菜。有些父母喜歡嘮叨,給孩子不必要的解釋,可能會無意識的導致孩子內疚。因此,我們要讓孩子心裡知道,他們可以隨自己高興的想象,而不必擔心失去父母的愛和支援。當父母和孩子有不同意見時,我們可以用簡短而堅定的語氣和孩子進行交流。比如:你的看法好像對你而言是正確的,我的看法不一樣,我尊重你的看法,但我有不同的看法。
第三,因不信任或者不耐煩而產生的焦慮。
當孩子被阻止參加某種他已經能夠承擔責任的活動時,他們內心的反應是不滿和憤怒的。做事時,孩子不可能很快的、熟練的掌握技巧,他們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來練習。哪怕是繫鞋帶、穿外套、擰開瓶蓋或者開門,剛開始對他們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時候對他們最好的幫助就是耐心的等待,對任務的困難進行一點肯定的評價,告訴孩子,他現在做的事情的確不容易。這樣的評價會對孩子有幫助,不管他們的努力是失敗了還是成功了。如果孩子成功了,他們知道一件很難的事被征服了,內心會有滿足感;如果孩子失敗了,而父母知道這件事很難,他們會感到安慰。讓孩子感覺到了理解和支援,會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密感。
第四,由父母之間的衝突產生的焦慮。
當父母吵架時,孩子會感到不安和內疚,他們甚至會以為是自己造成了家庭的衝突。孩子無法在父母發動的內戰中保持中立,他們要麼站在爸爸這一邊,要麼站在媽媽這一邊,後果對他們的性格發展都是有害的。父母可以平靜的討論,相互之間的分歧,或者留待私人時間來討論。對孩子來說,讓他們知道父母之間有分歧需要協商,這樣會比較好,而讓他們目擊父母之間的互相攻擊,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育會有不好的影響。尤其是對於父母離異的孩子來說,他們需要放心,需要知道父母依然愛他們,他們不會捲入到父母的爭論中去。在父母離婚之後,孩子也需要一段時間來調整自己的心態,以適應新的現實。
第五,由生命的終結而產生的焦慮。
死亡對於成年人來說都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就更難理解了!有些父母想努力的保護孩子,不讓孩子遭受失去某個他們深愛的人的痛苦和悲傷。如果家裡的寵物死了,都會迅速的找一個替代品,好讓孩子沒有那麼傷心。
我想問問各位家長,有沒有思考過孩子從這些突然失去又迅速替代的早期經驗中獲得了什麼教訓呢?他們可能會得出結論,失去所愛不是那麼了不得的事情,愛可以很容易的轉移,忠誠也可以很容易的替換。因此孩子不應該被剝奪痛苦和哀傷的權利。只有當孩子能夠為了生命和愛的終結而哀悼時,他們的人格才能得到昇華。幫助孩子面對失去所愛之人的第一步,就是允許他們充分的表達出他們的擔心、幻想和感受。如果發生了死亡這樣不幸的事情,我們應該用簡短而誠實的語句來告訴孩子:“當一個人死了,他的身體不會感覺到疼痛,失去的人不會再回來,所有的人最終都會死去。
”當跟孩子談論死亡時,最好避免使用委婉語,對於孩子來說,如何看待死亡也是他人生非常重要的一課。我們無法想象,當被告知奶奶去了天堂變成了一個天使時,一個5歲的孩子會祈禱家裡其他的人也死去變成天使。當我們用簡潔誠實的語句告訴孩子真相時,同時給他一個充滿愛意的擁抱和關切的眼神,孩子會覺得安心。當然這種方法有效的前提是父母自己接受了生命和死亡的現實。
父母無法消除孩子所有的焦慮,但是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處理焦慮的情緒,表達對孩子的理解和關心,幫他們排憂解難,給他們勇氣和信心面對焦慮。
-
14 # gjmmas
幫助孩子克服分離性焦慮症,最好的方法是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以及適當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孩子的注意力長期在父母身上,就很容易加重分離焦慮症的問題。尤其表現在孩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因此家長正確的做法是通過玩具或者是語言引導等方法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
15 # 新疆超超
孩子的焦慮恐懼無論是天生還是後長,我們都要學會幫孩子去克服焦慮和恐懼的心理,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會有些恐懼的事情,完全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很少,話說回來膽小的孩子日常生活中發生意外的機率也更小,甚至學習成績還會好。 孩子害怕一些東西是自然的,家長要怎麼去讓孩子面對,就要改變我們的教養方法了,給孩子接觸焦慮恐懼的機會並循序漸進的練面對,還不是以為孩子害怕就幹服不讓去幹去避開。 那麼家長要儘量瞭解孩焦慮懼怕的原因,去正面溝通並告訴孩子他所擔心的問題真實情況是怎樣,讓孩子去大膽的嘗試,去學習面對從而改變這種焦慮恐懼的心理。
-
16 # 媽咪寶貝聊育兒
[媽咪寶貝觀點]解決孩子的焦慮和恐懼,要從實際出發。在很多情況下,要看有沒有必要馬上克服。比如,沒有必要讓膽小的孩子立刻去和狗交朋友,也沒有必要讓他到深水中練習游泳。因為只要孩子到了敢於做這些事情的時候,自然就會去做了。
首先,我們可以把焦慮和恐懼定義成是童年孩子生活的一部分,這樣就沒有感到那麼可怕了。例如媽媽因為工作而幾天不能在家,2歲的孩子就會感到傷心,不愛吃東西;4歲的孩子會擔心自己憤怒想法會傷害到父親,或者使父親傷害到他;5歲的孩子一想到打流感疫苗就會惶恐不安。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緊張情緒,大多數的孩子都能克服過來,變得更堅強。
回覆列表
你的問題“如何幫助孩子戰勝焦慮與恐懼”根據我的經驗,有以下幾個觀點和建議:
一、首先家長要明白,適度的恐懼是沒有必要克服的,因為恐懼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情緒,但是孩子對某些事有強烈的恐懼感,那一定是來自成人世界的恐嚇。父母如果焦慮了,就會把這種感覺過渡給孩子,所以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儘量的控制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有安全感。
二、家長恐嚇是根源。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注意言語和行為方式,不能為了讓孩子聽話,就用很危險的話來威脅孩子,恐懼就這樣慢慢形成。其實孩子恐懼焦慮多數是家長恐嚇出來的,基本就是大人讓孩子的膽子更小了。
三、父母的愛能幫助他。當孩子面對一些外界刺激,感到非常害怕時,家長要能幫助孩子,引導孩子表達這種情緒,讓孩子說出感受,用身體擁抱他,給他力量。用語言安慰孩子,讓他在心裡上有心理支撐和建設。
四、責怪抱怨不可取。當孩子害怕時,家長就不要再責怪孩子,覺得他是膽小鬼了,抱怨他無能等等。而是要引導孩子,幫助孩子認識這些未知的事情。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正確面對一切事物。
五、行為療法很重要。當孩子在遇到害怕的情境時,先對自己說我害怕了,然後問,是真的嗎?然後進行開導,沒事的,看爸爸媽媽都不害怕,鼓勵他戰勝一切。孩子是一張白紙,所有的喜怒哀樂都來自父母的引導。做一個合格的父母至關重要。
總之,恐懼焦慮是與生俱來的,但後天不能在孩子心靈上增加他的恐懼焦慮,做家長的不要嚇唬恐嚇,用正確的世界觀引導孩子面對一切紛繁複雜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