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之波濤3
-
2 # 怪蜀黍老囧曾
在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及其秘密協定簽訂,蘇聯與德國就東歐的勢力範圍進行了劃定,德國就此避免了在閃擊波蘭和西歐時需要擔心來自蘇聯的進攻導致的兩線作戰。而蘇聯得到了波蘭東部和波羅的海國家,並且將向德國出口大量資源——特別是德國缺少的原油,而這些資源無疑將幫助德國戰時經濟運轉並且降低對海上封鎖的敏感程度。
在波蘭淪陷後,英法確認了蘇德同盟在事實上地建立,不得不考慮同時面對由德國的技術優勢和蘇聯的資源優勢整合起來的可怕同盟。那麼怎麼辦才好?由於陸軍已經被閃電戰嚇尿,躲在馬奇諾防線不出來,自信滿滿英國空軍腦門一拍想出來個主意:空襲蘇聯在高加索的油田。
梭魚行動就此誕生。行動計劃使用英法空軍的戰略轟炸機在夜間從盟軍在中近東的機場起飛——包括伊拉克和敘利亞,以及保持中立但防範蘇聯的土耳其——轟炸蘇聯在高加索山脈的油田。這樣可以降低蘇聯原油產量,削弱德國的戰爭能力,呃,至少哈里法克斯伯爵是這麼想的。別以為英法只是光想想,英國皇家空軍的偵察機曾經抹去標誌,對巴庫和巴統進行了偵察。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戰略空襲的效果並非那麼理想。直到1944年,載彈量7噸的蘭開斯特式轟炸機也只能採用大機群面積轟炸來彌補轟炸精度的嚴重不足,而這才是1940年,作為主力轟炸機的布倫海姆載彈量只有可憐的半噸……要想達到預想的空襲效果,恐怕得請來1980年的美國空軍了。此外,事實上高加索石油僅僅佔了德國石油供應的很小一部分,主要供應地是羅馬尼亞。
因此我們可以試想,如果英法真的這麼幹了,結果很顯然:轟炸效果微乎其微,德國照樣有足夠的石油,而英法卻把蘇聯徹底推向德國一邊。雖然斯大林和希特勒是不共戴天的死(ji)敵(you),但是蘇德聯盟肯定會因為英法自己的預言而變得更為堅固了。
幸運的是,命運沒這麼安排。1940年5月,德國席捲了低地國家並且進攻法國,6周後,法國投降。梭魚行動不了了之。諷刺的是,即便失去了法國盟友,1941年-1942年德國也橫掃蘇聯西部直逼高加索山脈,此時英國仍然有空襲高加索煉油設施的計劃以防備德國獲取高加索原油,這是英帝國的執念,我們不懂。
回覆列表
在二戰初期,蘇聯和英國還不是同盟國關係,1939年9月,納粹德國在閃擊波蘭後,英法同時對德宣戰,雖說宣戰,但英法忌憚德國的強悍,而是宣而不戰,躲在“馬奇諾防線”後,並未對波蘭提供支援,德國為了穩住蘇聯,同蘇聯簽訂了《蘇德友好條約》,在1940年5月,德國突然進攻荷蘭,盧森堡,比利時,並同英法開戰,號稱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堅持不久就亡國了,英國則拼死對抗納粹德國。在與德國空戰的同時,英國發現,德國並不產石油,其石油都是從蘇聯高加索油田進口的,這讓英國感到必須切斷德國的石油補給源,才能緩解與德國抗衡的壓力,於是,英國計劃把高加索油田炸燬。就在英國對轟炸高加索油田做準備時,1941年6月德國對蘇聯發起了進攻,這讓蘇聯措不及防,德國一路順風順水打到莫斯科城下,這時英國更加擔心,假如蘇聯淪陷,那麼蘇聯的石油將掌握在德國手裡,德國在制服蘇聯後,一定會全力對付英國,於是英國向蘇聯提出自毀油田,但遭到了蘇聯的拒絕,但英國一直不死心,在關注蘇聯戰事的同時,依然做著轟炸高加索油田的準備。但頑強的蘇聯最後頂住了德國的進攻,並從被動變成了主動,英國這才鬆了口氣,於是取消了轟炸計劃,現在看,當時多虧英國沒急著動手,不然也沒後來的美英蘇同盟了,那樣的話,二戰的歷史可能就會重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