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名小郎中
-
2 # 食妝集
回答:經常有朋友問到,六味地黃丸和左歸丸都是補腎陰的藥,那麼二者有什麼區別,到底左歸丸和六味地黃丸哪個效果更好?在這裡提醒大家,究竟用哪個藥更好還要根據自己的病症來正確選擇用藥。
左歸丸從腎陰、腎陽、腎精、腎血等多方面來補腎,所含的補腎陰成分較多,可以用於真陰不足、腎虛病情程度比較重者,對於有熱、有虛熱者,顯然並不適宜選擇左歸丸來補腎。
六味地黃丸組分包含了“三補三瀉”的成分,尤其適宜合併盜汗、發熱的腎陰虛患者使用,也能用於有糖尿病的腎虛患者等。
綜上所述:產品的功效取決於組方。到底用哪個產品,要取決於消費者的症狀,如果是一般的腎虛,建議用六味地黃丸,如果是症狀較重,再選用六味地黃丸可能就不合適了。所以同是補腎陰,選擇哪款產品,要根據症狀來定。千萬不能哪個產品功效強用哪個,這是錯誤的認識。
相同點:左歸丸與六味地黃丸均為滋陰補腎之劑。
不同點:六味地黃丸以補腎陰為主,寓瀉於補,補力平和,適用於腎虛不著而兼內熱之證;左歸丸純甘壯水,補而無瀉,補力較峻,適用於真陰不足,精髓虧損之證。
總而言之,對於肝腎陰虛,內有虛火,心煩燥熱的顧客,我們推薦三補三洩的六味地黃丸會有更好的效果,而對於腎虛嚴重,真陰不足,氣血虧虛的患者,推薦左歸丸則往往有更好的療效。
-
3 # 藥師老彭說健康
人們都知道,六味地黃丸是補腎的,準確的說是補腎陰的,但卻很少人知道左歸丸,其實左歸丸也是補腎陰的經典方劑。左歸丸是明代著名的醫學家張景嶽發明的,適用於真陰不足證。
先來看看左歸丸的藥物組成左歸丸由大懷熟地24克,山藥12克,枸杞子12克,山茱萸12克,川牛膝12克,菟絲子12克,鹿膠12克,龜膠12克八味藥組成。
與六味地黃丸有三味藥相同,即熟地、山茱萸、山藥。
左歸丸的主要功能是滋陰補腎,填精益髓。
主要用於以自汗盜汗,頭暈眼花,耳聾失眠,口燥舌幹,腰痠腿軟,遺精滑洩,舌紅少苔,脈細為主證的真陰不足證。
那麼,這個左歸丸的組成又有什麼講究呢?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方子組成的君臣佐使是怎樣的?
左歸丸中,以熟地為君,主要起到滋腎填精、大補真陰的作用
;以山藥和山茱萸為臣,山藥補脾益陰、滋腎固精,山茱萸養肝滋腎、澀精斂汗;
枸杞、牛膝、菟絲子為佐,其中枸杞補腎益精、
養肝明目,牛膝益肝腎、強筋骨,菟絲子補肝腎、益精髓;
鹿膠、龜膠為使,二者為血肉有情之品,起到補督任之元的作用,
其中龜板膠偏於補陰,鹿角膠偏於補陽,
至於為何去掉六味地黃丸的丹皮、茯苓、澤瀉,正如《醫學舉要》中所記載的那樣:“左歸宗錢仲陽六味丸,減去丹皮者,以丹皮過於動汗,陰虛必多自汗、盜汗也;減去茯苓、澤瀉者,意在峻補,不宜於淡滲也。
”那麼,左歸丸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
去掉了丹皮、茯苓、澤瀉,
而加上了牛膝、菟絲子、枸杞、鹿膠、龜膠五味藥,是何深意呢?
對於這個方子的精確解讀,還是這個方子的創始人最具有發言權,張景嶽認為,“補陰不利水,利水不補陰,而補陰之法不宜滲”,
所以去掉了六味地黃丸中的“三瀉”(澤瀉、茯苓、丹皮),加入枸杞、龜板膠、牛膝加強滋補腎陰之力;又加入鹿角膠、菟絲子溫潤之品補陽益陰,陽中求陰,正所謂“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六味地黃丸的配伍是三補三瀉,而左歸丸卻是“純補無瀉、陽中求陰”。至於左歸丸的適應證,張景嶽在《景嶽全書》中有明確描述,即:“治真陰腎水不足,不能滋養營衛,漸至衰弱,或虛熱往來,自汗盜汗,或神不守舍,血不歸原,或虛損傷陰,或遺淋不禁,或氣虛昏暈,或眼花耳聾,或口燥舌幹,或腰痠腿軟。凡精髓內虧,津液枯涸等證,俱速宜壯水之主,以培左腎之元陰,而精血自充矣。宜此方(左歸丸)主之。”
仔細對比六味地黃丸與左歸丸,兩方只是換了佐藥和使藥,君藥和臣藥是沒有變動的,這麼一個變化,究竟二者的作用又有多大的差異呢?
首先來說相同點,左歸丸與六味地黃丸均為滋陰補腎之劑。
然後再來說說不同點另外需要說明的是,腎陰虛同時有虛火症候者,如手腳心發熱,口舌生瘡,兩顴潮紅等,當用六味地黃丸,因為六味地黃丸中有茯苓、澤瀉、丹皮3味滲溼瀉火的成份;
若無虛火症候且腎虛較重者,建議選用左歸丸,滋陰純補之力較強。
在臨床運用時,還是需要根據證型的各自特點,選用最恰當的方子,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效果。
溫馨提示:中成藥雖好,還需要辨證論治,只有對症的、適合自己的才是好藥。 -
4 # 藥學小蟲
左歸丸
左歸丸的主要有大懷熟地、山藥、枸杞子、山茱萸、川牛膝、菟絲子、鹿膠、龜膠八位中藥組成。
左歸丸主要用於以自汗盜汗、頭昏眼花、耳聾失眠、口燥舌幹、腰腿痠軟、舌紅少苔、遺精滑瀉為主的真陰不足。
六味地黃丸主要用於由腎陰虛所引起的頭暈耳鳴、腰膝痠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消渴等症狀。六味地黃丸是偏於補陰的藥,配方中以滋陰藥為主,脾胃功能不好者,應慎用。
兩者區別左歸丸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去除丹皮、澤瀉、茯苓,新增菟絲子、牛膝、龜膠、鹿膠、枸杞,組方補而無洩,適用於真陰不足、精髓虧虛,六味地黃丸三洩三補適用於陰虛內熱。一般程度的腎陰虛,服用六味地黃丸即可,如果腎陰虛損厲害的,還需服用左歸丸。因此對於腎陰虛的患者,並不是二者都適合,應根據自身的情況,辨證用藥,合理選擇。
-
5 # 藥事健康
左歸丸和六味地黃丸都是滋陰補腎的藥物,兩者在補腎作用上誰更好,這個沒有標準答案,不能一概而論,必須結合患者的病情來分析,個人認為合適的就是最好的。
左歸丸由熟地黃、龜板膠、鹿角膠、枸杞子、菟絲子、山茱萸、山藥、牛膝等組成,熟地黃性溫具有填真陰、補腎水的作用,是滋陰補腎的要藥,在方中為君藥;龜板膠微寒,具有滋陰潛陽、益腎健骨的作用;鹿角膠性溫,具有溫腎陽、益精血的作用;枸杞子具有滋陰補腎、益精補血的作用;菟絲子具有補腎陽、益陰精的作用,以上四藥共為臣藥,增強熟地黃滋陰補腎、生精填髓的功效;山茱萸補肝腎、澀精斂汗,山藥補脾腎、固精止遺,兩者共為佐藥,牛膝補肝腎、益筋骨、活血化瘀、引藥下行,為使藥,以上諸藥合用共奏滋腎補陰之功,用於真陰不足、腰痠膝軟、盜汗遺精、神疲口燥等。
六味地黃丸由熟地黃、酒萸肉、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組成,其中熟地黃為君藥,具有滋補腎陰、填精益髄生血的功效。山茱萸補益肝腎、澀精,山藥補脾陰、補腎固精,共為臣藥。澤瀉利溼洩熱降腎濁、減熟地黃滋膩之性;茯苓淡滲脾溼助山藥健運,與澤瀉共降腎濁;丹皮清洩虛熱並制山茱萸肉之溫性,共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滋補腎陰之功。
很顯然,左歸丸從腎陰、腎陽、腎精、腎血等多方面來補腎,所含的補腎陰成分較多,可以用於真陰不足、腎虛病情程度比較重者,對於有熱、有虛熱者,顯然並不適宜選擇左歸丸來補腎。而六味地黃丸組分包含了“三補三瀉”的成分,尤其適宜合併盜汗、發熱的腎陰虛患者使用,也能用於有糖尿病的腎虛患者等。
-
6 # 李藥師談健康
六味地黃丸是中藥方劑的經典,來自於宋代醫藥學家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是大家最熟悉的“補腎”藥物之一,而“左歸丸”來自明代張介賓所著《景嶽全書》,也是補腎強精之良藥,實際上,左歸丸的基礎方劑也是六味地黃丸的補益成分,而增加其他補益的藥物,從根本上來說,左歸丸也是來自於六味地黃丸的,但這兩個藥雖然君藥臣藥類似,但補益的適用人群卻有差異,今天就來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這兩個藥物的區別。
六味地黃丸,顧名思義,由六味中藥成分組成,熟地黃為君藥,滋補腎陰,壯水之主;山茱萸味酸入肝,色赤入心,從左納於腎,山藥色白入肺,味甘入脾,從右納於腎,為使藥,是為“三補”;而澤瀉、丹皮、茯苓這三味藥為佐使,澤瀉清熱利溼,清洩膀胱,丹皮清熱涼血,入肝腎心經,消山茱萸之燥;茯苓健脾寧心,利水滲溼,助山藥健脾之效,是為“三洩”,三補三洩,滋補肝腎,確實是中藥應用的經典之經典。
六味地黃丸的主要功效是滋補肝腎陰虛,對於肝腎陰虛造成的盜汗遺精、腰膝痠軟、心煩燥熱,耳鳴眩暈,舌紅少津等情況是非常適用的,另外對於女性腎陰虛造成的月經不調,黃褐斑等,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但是對於六味地黃丸,還是要提醒大家,對於有腰痛畏寒,夜尿頻多腎陽虛情況,或者大便溏稀,胃脘疼痛,舌苔厚膩的腎氣虛等情況的朋友,服用六味地黃丸是不會有良好效果的,還有一部分朋友,喜歡用六味地黃丸來“壯陽”,實際上,滋補腎陰,如果對症,確實六味地黃丸在提高效能力方面,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如果是身體虛弱,腎陽虛造成的勃起功能障礙等問題,服用六味地黃丸,不但沒有效果,反而可能會有害健康,因此,在服藥前,一定要確定自己屬於肝腎陰虛的情況,再選擇服用。
左歸丸,我們先來看下它的組方,包含了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枸杞、川牛膝、菟絲子、鹿角膠,龜板膠這些溫補的藥物,從組方上可以看出,左歸丸保留了熟地,山茱萸,山藥這三味補益的藥物,將有清洩作用的澤瀉、丹皮等成分去掉,而增加了溫補的枸杞、菟絲子,鹿龜膠等藥物,枸杞明目強精,川牛膝、菟絲子補肝腎,強腰膝,健筋骨,鹿角膠,龜板膠都有血肉之情,峻補精血,調合陰陽,這個藥物的補腎作用要更強,對於腎真陰不足造成的耳聾眼花,口乾舌燥,腎水不足,自汗盜汗等情況,有良好的療效。
左歸丸的補益,還是針對肝腎陰虛的,但是它針對的是更嚴重的腎陰虛情況,如果腎陰虛嚴重,導致出現營養吸收不良,氣血不足等情況,服用左歸丸,是非常對症的。左歸丸除了滋補真陰不足外,對於補氣血,強筋骨,明目等方面,也有不錯的療效,也是不可多得的補腎良藥。
兩者相比較,不能說誰更好,誰更不好,對於不同的人群,可以做適當的選擇,肝腎陰虛,內有虛火,心煩燥熱的朋友,服用三補三洩的六味地黃丸會有更好的效果,而如果腎虛嚴重,真陰不足,氣血虧虛的情況,服用左歸丸則往往有更好的療效。不管如何選擇,都不建議自行用藥,最好經中醫診斷後,根據身體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藥物來補益腎臟。
回覆列表
補腎中藥“左歸丸”與“六味地黃丸”,哪個最好?
任何藥物都沒有最好的。適當的,對證的,才是最好的。
大家一定要注意“證”與“症”的區別,中醫的辨證論治,指的是你的體質特徵,而非僅僅是你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