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美419

    1.生平:1878年-1958年。

    2.尊稱: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派創始人。

    3.故事:約翰·華生於1878年出生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其父親是一位小農場主,母親是一位信教徒。因從小被嚴格的教規所管教,導致約翰·華生長大以後對宗教十分反感。

    約翰·華生16歲時進入了福爾曼大學,起初學習神學,後來就放棄了。1900年,其獲得了文科碩士學位。後來他又到芝加哥大學學習,開始學習哲學,後來又轉為學習心理學。1903年,他獲得了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約翰·華生留校任教,主講實驗心理學。

    1908年,約翰·華生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做心理學教授。在該校工作期間,他投入了極大的工作熱情,並取得了豐富的成就。1913年,約翰·華生在《心理學評論》雜誌上發表了一篇“一個行為主義者所認為的心理學”論文。該論文被認為是行為主義心理學正式成立的宣言。1914年,約翰·華生又出版《行為——比較心理學導論》一書,該書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體系闡述已初具規模。1915年,約翰·華生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18年,約翰·華生開始對幼兒進行研究,就是以人類嬰兒為被試的最早嘗試。1919年,約翰華生的另一部著作《行為主義觀點的心理學》出版,該書較系統地闡述了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理論體系。

    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期間,約翰·華生傳出了婚外戀事件,直接導致他的婚姻破裂。在當時是一件較大的新聞事件。後來約翰·華生在廣告行業也做得風起雲湧。但他也一直在各大學院間做有關行為主義的講座,非常受歡迎。在他生命的後期是在康涅狄格州度過的,於1958年離世,享年80歲。

    4.學術貢獻

    (1)約翰·華生建立了行為主義心理理論體系。他認為行為主義的理論目標是對行為的預測和控制,行為是有機體適應環境的全部活動。他把行為和引起行為的環境影響,分為兩個簡單的要素,刺激(S)和反應(R)。刺激是指引起有機體行為的外部和內部的變化;而反應是構成行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建立了著名的S-R公式。

    約翰·華生把反應分為四類:

    〈1〉外顯的習慣反應。如開門、打球、拉小提琴、與人交往等。

    〈2〉內隱的習慣反應。如條件反射所引起的腺體分泌、無聲言語(即思維)、身體的定向或態度等。

    〈3〉外顯的遺傳反應。如人的各種可以觀察的本能和情緒反應,包括抓握、打噴嚏、眨眼等。

    〈4〉內隱的遺傳反應。如生理覺察所研究的內分泌系統和迴圈系統的各種變化等。

    (2)約翰·華生創立了諸多的行為主義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觀察法、條件反射法、言語報告法、測驗法、社會實驗法等。

    (3)約翰·華生否認遺傳的本能行為,他認為人的行為完全是由環境造成的。他的著名論斷:“請給我十幾個健康而沒有缺陷的嬰兒,讓我在我的特殊世界裡教養,那麼我可以擔保,在這十幾個嬰兒中,我隨便拿出一個,都可以訓練他成為任何一種專家——無論他的能力、嗜好、趨向、才能、職業及種族是怎樣的。我都能把他訓練成為一個醫生、或律師、或藝術家、或商界領袖,甚至也可以訓練他成為一個乞丐或小偷。”

    (4)約翰·華生認為人有三種基本的情緒,即恐懼、憤怒和愛。他做過著名的“小阿爾伯特實驗”。他認為條件化是使情緒複雜化和發展的機制。條件化的情緒反應,具有擴散或遷移的作用。現在來看,這個實驗是有悖醫學倫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菜容易粘鍋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