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343773658978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該畫獲得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一等獎,放大表現老農的《父親》已成為中國當代人像油畫里程碑式的作品。作者羅中立(當時還是四川美院的一名學生)也由此被譽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畫壇的一面旗幟。羅中立的油畫《父親》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的價格為400多元。儘管美術館收藏作品支付的僅僅是材料費,但對畫家來說,作品被國家美術館收藏是一種莫大的榮譽。

    羅中立,1948年出生於重慶郊區,1968年從四川美院附中畢業後主動到大巴山農村生活10年。1980年,尚在四川美院學畫的羅中立以一幅超級寫實主義作品《父親》而一舉成名,該作品以紀念碑式的宏偉構圖,飽含深情地刻畫出了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深深的打動了無數中國心。

    1975年的除夕夜,羅中立在他家附近的廁所旁邊,看到一位從早到晚一直叼著旱菸,麻木、呆滯守糞的中年農民。羅中立回憶當時:“一雙牛羊般的眼睛卻死死地盯著糞池。這時,我心裡一陣猛烈的震動,同情、憐憫、感慨……一起狂亂地向我襲來,我要為他們喊叫!”後來,他畫了守糞的農民,之後又畫了一個當巴山老赤衛隊員的農民,最後才畫成現在這幅《我的父親》,開始畫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後改成《我的父親》(又名《父親》)。

    作為《父親》的“伯樂”,慄憲庭回憶說:“發現《父親》其實很偶然。1980年,羅中立創作完油畫《父親》時還是四川美術學院的學生,當時這幅作品參加四川省青年美展,《美術》雜誌社領導去參加了,帶回來一些照片。我是《美術》雜誌的責任編輯,有發稿權,在辦公室看見《父親》照片時,我跟羅中立並沒有交往,之前只是刊發了他的女知青圖等作品。但《父親》讓我特別震動,畫的尺寸是用畫偉人的規格,畫裡的農民父親形象強調了真實的面貌,充滿了人性關懷。雖然當時他還是個學生,我還是在1981年第1期《美術》雜誌封面上選用了。”慄憲庭當時也是頂著壓力刊發《父親》的,但讓他欣慰的是,《父親》得到了中國青年美展很多評委的認同,隨後《父親》被評了一等獎。

    當然,在那個年代,這幅畫不可避免要受到非議。有些批評家說,《父親》“汙衊了中國農民的形象”,“沒有反映解放後中國農民的新變化”。於是,油畫《父親》在最後定稿時,就有了一處細節的修改。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在父親的左耳上,夾了一支圓珠筆。據說,這樣就體現瞭解放後的農民已經是有文化的農民了。把一切藝術品都貼上政治標籤,是“文革”期間最為流行的藝術思想。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這種有害的思想流毒還遠未肅清,對油畫《父親》的影響也不能倖免,圓珠筆這個小小細節是那個時代抹不去的標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個細節深刻地詮釋了油畫《父親》本身產生的歷史,成了《父親》的胎記。它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外延意義比用文字來解釋要好得多。

    油畫《父親》所承載的東西是不可能重寫重畫的。《父親》一旦誕生了,它就屬於歷史了。我贊同當年大膽推薦《父親》的資深藝術批評家慄憲庭的觀點,“重畫《父親》沒有意義,即使是畫一個當代農民父親形象也無法超越當年的《父親》”。我想,甚至連那個不倫不類的圓珠筆都不能修改。它可能是敗筆,是政治符號。但它佐證了“文革”後,中國藝術在思想解放的道路上走得如此艱辛;它讓我們今人反省,不要走回頭路,不要重演歷史的笑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48年的童子軍是如何開展莫爾斯訊號訓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