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xiedi灬邪帝

    《黑鏡》每集一個完全獨立的故事,角色和演員都完全不同,短小精悍,卻將科技進步對於今日社會的影響進行了不同角度的剖析。

    八年過去,《黑鏡》迎來了第五季,可剛出不久便慘遭口碑直線跌出七分的悲劇。終究,續集的出現都無法重啟第一季帶來的震撼嗎?還是說,當黑鏡被交給美國製作,便“軟”成了文藝愛情套路劇了嗎?《黑鏡》的這次滑鐵盧,如同最初它營造的科技給我們的近未來社會帶來灰暗的“恐慌”一般,彰顯出橫亙在英美劇作間的那道灰色鴻溝。

    美式爆米花劇情設計。

    英美製作的精良差異無法類比,但對於美國觀眾來說,一般廣播電視網的劇集長度在22集左右,付費頻道比如HBO和AMC也不過13集上下。對於英國觀眾來說,一季的普遍長度是6集。所以,英國影視創作者在創作迷你劇的時候,是以電影的標準制作的,重在故事的設計與反轉。而當《黑鏡》“嫁”去美國,側重點便由深層次的故事核心轉移到了人物角色的塑造。同時,不可避免的是政治正確,LGBT、種族無歧視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國際化元素。可黑鏡的原本含義是,當你關掉手中的電子裝置後,那逐漸黯淡的螢幕就像一面黑色的鏡子,看見的只有你自己。如是,《黑鏡》要隱喻的永遠是科技優先,人其次。

    政治正確的人物塑造。

    但在好萊塢的演員陣容與套路,以及好萊塢的結尾昇華裝幀下,最新一季的《黑鏡》只有人,關乎科技的元素幾乎微乎其微。曾經,它或許對科技的發展持悲觀態度,或許看起來像是在唱衰人類的未來,可它給人類的是對未來的警醒與提示。現在,《黑鏡》將科技和慾望的締結,用肉體和靈魂的羈絆展現,將反社會人格解剖成善良卻遭遇傷痕的弱者,將Freebritney(解救布蘭妮)運動(來源於真實網路事件,被解救物件是疑似被父親控制的美國女歌手小甜甜布蘭妮)和粉絲文化糅合進毫無懸念的救援之中,平庸無趣,索然無味。

    本來,《黑鏡》致力於解構科技對人性的利與弊,用獨具英國風格的幽默反諷社會存在的問題,繼而營造“細思極恐”的驚悚。可現在的劇集一馬平川,甚至開始流水賬般地講愛情。我們喜歡《黑鏡》,是因為它硬核科幻與文學式的美感,而非溫和平庸的娛樂性爆米花美學。如果《黑鏡》淪落成了看到了開頭便能猜到結局的套路劇,那下一步要面臨的,只能是Netflix(奈飛)大資料引導的“被砍”結果。

  • 2 # 迷人的魔芋晶

    時隔八年,《黑鏡》5終於問世,但卻讓許多粉絲大失所望。原因在於其水準較前幾季相比要降低不少,口碑直線下跌。如今,他已經被眾多網友貼上了平庸、無聊、爆米花的標籤,這無疑是一種失敗。

    一、口碑大跌

    我們直接用資料說話,這一季的《黑鏡》,爛番茄新鮮度僅有63%,與第一季、第二季的80%以上的新鮮度相比,簡直是天差地別。

    在中國的豆瓣網上,僅有6.6分,要知道第一季可是有9.4分,落差實在太過巨大,也難怪一些粉絲大呼失望。

    二、不再是“黑鏡”的《黑鏡》

    《黑鏡》這二字,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了一個代名詞,它代表著科技對人類的影響,代表著人們對未來科技世界的幻想。但在其出品以及製作權被美國Netflix公司購買之後,一切都變了,如今,它成為了美式爆米花,不僅沒有豐富的科技想象與思考,也失去了前幾集英式幽默以及辛辣、恰如其分的諷刺,變得越來越中庸。

    以第五季第一集為例,整集的故事完全集中於卡爾和男性好友丹尼的特殊關係當中,他們被VR遊戲所影響,但在故事最後並沒有去深層探索這種特殊影響後的生活,在需要深入的地方卻戛然而止。

    即便口碑不如以往,但我們也不能說它砸了。我們還在期待,真正的《黑鏡》的迴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有牛眼的蝴蝶花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