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方玄靈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漢語難學”這種觀點開始出現。也許有人看過那個關於“語言難度排名”的影片,在那個影片裡,漢語不知不覺被排到了第一位。於是很多人非常自豪,因為自己掌握了世界上最難的語言。

    語法角度

    其實,漢語真的不是一個很難的語言。漢語造句很簡單,只要把句子的成分拼在一起就可以,每一個單一的成分永遠不會發生變化。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我學漢語”,漢語和英語的表達是這樣的:

    漢語:我學漢語。英語:I learn Chinese.

    如果換成“他學漢語”,漢語只需要把主語人稱換成“他”就可以,英語不僅要換人稱,還要把動詞也改一下:

    漢語:他學漢語。英語:He learns Chinese.

    這種跟著主語人稱改變動詞形式的語法現象,叫做“動詞變位”。英語中的動詞變位現象最簡單,只有單數第三人稱“他、她、它”需要變位。但是在其它歐洲語言中,這種變位就複雜多了。我們以德語為例:

    德語:Ich lerne chinesisch.(我學漢語)德語:Du lernst chinesisch.(你學漢語)德語:Er lernt chinesisch.(他學漢語)德語:Wir lernen chinesisch.(我們學漢語)德語:Ihr lernt chinesisch.(你們學漢語)德語:Sie lernen chinesisch.(他們學漢語)

    其實,幾百年前的英語,和現在的德語一樣複雜,只是英語發展到現在被簡化了不少。在英語中,除了一般現在時變位,在構成過去時態時動詞也要變形:

    漢語:昨天,我學漢語。英語:Yesterday, I learned Chinese.

    漢語只要加一個表示時間的副詞,就能變成“過去時”。英語除了加副詞,動詞也要變化。有的歐洲語言,動詞的過去式也要跟著人稱變化。除了動詞變位以外,當人稱出現在不同位置(比如主語、賓語)的時候,形式也是不一樣的。比如:

    漢語:狗咬我。英語:Dog bites me.

    當“我”作為賓語的時候,要變成me,不能說Dog bites I. 但是,漢語中不管是主語還是賓語,只要放對地方就可以,根本不用變形。

    如此看來,漢語的變化形式最少,語法更簡單一些。

    詞彙角度

    如果從詞彙的角度考慮,因為漢語有獨特的漢字系統,在需要造新詞的時候,只要把已有漢字組合起來,這樣即使我們沒聽過也能猜到它的意思。而英語往往只能造一些新詞,從拉丁語或希臘語中取一些詞根組合在一起,如果沒學過這個詞就一定不會認識。比如下面這些單詞:

    豬的英語是pig,豬肉是pork,但是豬的生物學分類中,和豬有關的詞都是各不相同的。如果不是學生物學的人,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用到這些詞。有人說,在英語國家中,不同專業的人看不懂對方的論文。雖然沒這麼嚴重,但由於單詞的這種“罕見性”而造成的專業隔離還是有的。而漢語靠漢字的組合出新詞,只要知道每個漢字的意思,就算沒見過這個詞,也能大致知道什麼意思。

    所以,漢語其實並不難。對於外華人而言,漢語唯一難的地方是漢字和音調,因為他們的母語大多沒有這兩種概念。但是,學語言不一定要學文字。因為有漢語拼音做工具,即使一個字都不會寫,也能把漢語學的很好。而且,就算老外說漢語的音調不是很標準,我們也能明白他們在說什麼,不影響交流。所以,對於那些“非剛需”學漢語的人來說,沒必要掌握特別多的漢字,也沒必要把音調讀得特別標準。這樣一來,漢語倒成了一門非常簡單的語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披頭散髮太熱了,什麼短髮髮型簡單、好看又好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