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萬里彈

    公元6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強大的齊國進攻魯國,兩軍在今山東曲阜北郊一個叫長勺的地方展開決戰。齊國自認為兵強馬壯,首先發動進攻。魯莊公手下謀士曹劌建議魯莊公以靜制動,堅守不出。齊軍再次攻擊,魯軍依然不動,如此者三,齊軍第三次攻勢雖然看起來兇猛,實際以顯疲憊。曹劌立即建議魯莊公反擊,魯莊公親自擂起戰鼓助威,魯軍一鼓作氣,大獲全勝。

    曹劌在長勺之戰中採取以逸待勞,以靜制動,後發制人的戰術,笑到了最後,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靈活機動的運用了這一戰場規律,當敵軍三而竭時,我軍一鼓作氣戰勝敵人,曹劌無疑是這次大戰勝利的功臣。

    長勺之戰充分展示了曹劌的軍事天才,魯莊公事後封曹劌為大夫,還把女兒嫁給了他。遺憾的是後來曹劌作亂,魯莊公之子公子般平叛,曹劌被趕到莒國,客死他鄉。

  • 2 # 古月雨辰ok

    春秋時代,魯國據有今山東西南部地區,都城曲阜(今山東曲阜),在春秋諸國中居於二等地位。齊國轄有今山東北部地區的廣大地域,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市),經濟發達,實力雄厚,自西周至春秋,一直是東部地區的大國。

    齊國和魯國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互相毗鄰,在當時的動盪局勢下,不免發生各種矛盾,而矛盾的激化,又勢必造成兩國兵戎相見,“長勺之戰”正是在這一特定歷史條件下發生的。

    公元前684春,即位不久的齊桓公,不聽主政大夫管仲勸阻,仗著兵強馬壯,侵入魯境。此前(公元前685年)齊、魯“干時之戰”,魯國被打敗,聞聽齊軍壓境,魯莊公和群臣大驚失色,不知所措。

    深具謀略的魯國士人曹劌站出來,請魯莊公整修內政,取信於民,才能抵抗齊軍。莊公應允,曹劌遂自告奮勇,請隨莊公出戰。

    魯軍根據齊強魯弱的形勢, 在長勺(今山東萊蕪苗山鎮)迎擊齊軍。由於干時戰爭的勝利,鮑叔牙及以下將士都輕視魯軍,認為魯軍不堪一擊,於是發起聲勢洶湧的攻擊,魯莊公欲迎擊,被曹劌勸止。齊軍兩次進攻,魯軍都沒有應戰,而且穩住了陣地。鮑叔牙和齊軍將領都認為魯軍怯於應戰,決定再次發動進攻。

    於是齊軍展開了第三次進攻,曹劌看到這次齊軍來勢雖猛,但勢頭沒有上兩次大,認為出擊時機已到,立即向莊公提出反擊的建議。莊公親自擂起戰鼓,發出攻擊命令,魯軍將士一鼓作氣,擊潰齊軍。 莊公急於追擊,曹劌恐齊軍佯敗設伏,即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痕跡,又登車眺望齊軍旌旗,發現轍亂旗斜,判明齊軍已敗,方建議乘勝追擊,終將齊軍逐出魯境。此戰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中,以後發制人、敵疲再打的防禦戰術取勝而著稱。

    戰後,魯莊公問曹劌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用兵打仗所憑恃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衝鋒時,士氣最為旺盛;第二次擊鼓衝鋒,士氣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擊鼓衝鋒,士氣便完全消失了。齊軍三通鼓罷,士氣已完全喪盡,敵軍士氣沒了,而我軍士氣正旺,這時實施反擊,自然就能夠一舉打敗齊軍”。這就是著名的曹劌論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當代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毛澤東對齊、魯“長勺之戰”給予過很高的評價,說戰爭中魯國“採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敗了齊軍,造成中國戰爭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戰例”。曹劌論戰所敘述的戰術和長勺戰例,成為中國後世防禦戰術思想的寶貴借鑑。

    曹劌生卒年不詳,他以後的事蹟和命運,史書上沒有過多記載。只記載了另一件事,魯莊公公元前671年夏季到齊國去觀看祭祀社神,這是不合禮制的,曹劌勸諫,但莊公不接受,僅憑這一點也可看出曹劌是個重禮知義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歲出頭買什麼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