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軒視野

    鰣魚消失的原因有三:一是過度捕撈,二是產卵環境遭到破壞,三是人工繁殖未能起效。

    原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專門從事過鰣魚繁殖研究的邱順林告訴記者:“按照長江鰣魚生長規律,鰣魚種群達到一定數量,且母魚與公魚比例為1:2或1:3時,繁殖數量和質量才為最佳。當鰣魚群體少於1000條後,繁殖能力會非常差。在1982年,他觀測就發現長江鰣魚的數量急劇下降,母魚與公魚的比例為1 :5、1:6,甚至達到1:7,這意味著鰣魚的繁殖能力也大大降低了。”

    此外,長江鰣魚在洄游時候要經歷層層的“截殺”和眾多的漁網,最終成功洄游的數量少之又少,長江鰣魚後來的消失也在意料之中了。

    其次,由於長江上游大量修建大壩和發電站,切斷了長江鰣魚的洄游通道,讓它們沒有辦法找到合適的生產環境,後代自然就會越來越少。就如,長江上游的萬安電站建成後,長江水被截留,不僅改變了湍急的水流,而且水溫也下降了10攝氏度,長江鰣魚沒有辦法在這樣的環境下繁育。而且,對於長江鰣魚這種“固執”的魚類而言,洄游路線是固定的,無法洄游到長江也讓它們沒有辦法繁衍下去。

    最後,人工繁育未能成功也是長江鰣魚消失的原因。人工繁育的長江鰣魚無法適應野外的環境,死亡率很高。加上,現在人工繁殖上還面臨無法找到成年長江鰣魚來繁育的問題。

    報道說,為了恢復長江鰣魚,魚類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等專家給出了下面兩個建議:一是水壩上修建水道,二是延長休漁期。專家認為,修建水道可以為長江鰣魚洄游提供可能,讓它們順利回到出生地,從而成功成產。第二就是延長休漁期至10年。由於過度的捕撈,長江鰣魚的數量才會失衡,才會出現功能性的消失,因此只有讓長江鰣魚得到適當的修養,數量才會上升,種群才會恢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林彥俊新專《Esca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