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畫半畝
-
2 # 小魏小魏給你安慰
1.飲食習俗的異同點:華人的傳統飲食習俗是以植物性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這一習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國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以熱食、熟食為主,也是華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這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和烹調技術的發達有關。中國古人認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羶。”熱食、熟食可以“滅腥去臊除羶”(《呂氏春秋"本味》)。 西方人秉承著遊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統,以漁獵、養殖為主,以採集、種植為輔,葷食較多,吃、穿、用都取之於動物。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華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而華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當然,西方人以中西食物的差異來判定雙方飲食營養的優劣是沒有道理的。 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物件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華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2.飲食觀念的異同點:中國是一種美性飲食觀念。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於它的味。而美味的產生,在於調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後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調和之味,交織融合協調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烹飪講究的調和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要之處。菜點的形和色是外在的東西,而味卻是內在的東西,重內在而不刻意修飾外表,重菜餚的味而不過分展露菜餚的形和色,這正是中國美性飲食觀的最重要的表現。 與中國飲食的重味相比較,西方飲食則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西方烹調講究營養而忽視味道。他們以冷飲佐餐,冰鎮的冷酒還要再加冰塊,而舌表面遍佈的味覺神經一經冰鎮,便大大喪失品味的靈敏度,漸至不能辨味;那帶血的牛排與大白魚、大白肉,生吃的蔬菜,雖富含營養但卻無“味”。凡此種種都反映了西方人對味覺的忽視。
回覆列表
1、烹飪材料的區別:
中餐:由於中國多數人在飲食上受宗教禁忌的約束較少,除了部分少數民族餐廳有一些禁忌外,幾乎無所不吃,所以中餐的選料非常廣泛。
西餐:由於受到宗教信條的約束和現代營養學的建立與發展,大多常用選用牛肉、羊肉、豬肉和禽類以及乳蛋類等,作為餐飲的料理材料。
2、食物色相的不同:
中餐:講究勾芡、明油亮芡,使菜餚達到增色誘人的效果;在出鍋後,加入蔥薑蒜進行點綴調味。
西餐:則採用澆小湯的方式來完成此過程,從而提高菜餚的檔次,在出鍋後加放奶油和起司等。
3、口味的區別:
中餐:中餐菜餚以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為名,並富於變化,並且多數菜餚是完全成熟後再食用。
西餐:菜的口味變化比較少,並且主要以甜食和鹹食為主,追求菜餚鮮嫩,如牛排、羊排等,講究熟嫩程度,分為三分、五分、七分熟等。
4、主食的區別:
中餐:擁有有明確的主、副食概念,主食有米、面等多種製品。在這之下還有地域的區分,像北方人,通常以麵食為主,如麵條等,在南方則以大米為主。
西餐:無明確的主、副食概念,麵包及其他麵食、米飯經常作為配菜放在盤子旁邊,用量也較少。
文化擴充套件資料
西餐:西餐一般以刀叉為餐具以麵包為主食,多以長形桌臺為臺形。正規西菜而言應包括了餐湯、前菜、主菜、餐後甜品及飲品。西餐大致可分為法式、英式、意式、俄式、美式,地中海等多種不同風格的菜餚。